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阆中古城空间形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涛 李秀 邓奕 《规划师》 2005年第5期116-118,共3页
四川古城阆中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选址考虑了“设险防卫”的需要,并以儒家“择中观”为指导;古城的规划思想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街巷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功能与职能分区合理,行政机关被置于城内显要位置,祭祀设施、宗教设... 四川古城阆中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选址考虑了“设险防卫”的需要,并以儒家“择中观”为指导;古城的规划思想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街巷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功能与职能分区合理,行政机关被置于城内显要位置,祭祀设施、宗教设施等则被置于城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分析 古城 四川 历史文化名城 风水学说 规划思想 行政机关 方格网 设施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寺院空间形态分析——以宋、金时期晋东南佛寺建筑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向东 刘芳 《古建园林技术》 2011年第1期43-45,55,共4页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之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建筑也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中吸取养分,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建筑类型。其中山西的佛教建筑众多且历史悠久,从对其研究中不仅能够...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之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建筑也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中吸取养分,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建筑类型。其中山西的佛教建筑众多且历史悠久,从对其研究中不仅能够反映出佛教建筑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而且能反映出我国佛教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空间形态分析 佛寺建筑 佛教建筑 寺院 晋东 建筑空间形态 本土文化
下载PDF
高密度小街坊住区空间形态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惠丝思 周静敏 《城市住宅》 2016年第6期13-19,共7页
随着我国住区设计向绿色转型,针对高密度小街坊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上海地区为例,对高密度小街坊住区空间形态展开分析,提出以"整体格局大疏大密"和"活动空间化整为零"两大策略进行引导,对增... 随着我国住区设计向绿色转型,针对高密度小街坊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上海地区为例,对高密度小街坊住区空间形态展开分析,提出以"整体格局大疏大密"和"活动空间化整为零"两大策略进行引导,对增强绿化程度感受、减轻空间拥挤感、提升空间趣味性等方面具有较大帮助,从而营造出符合居民需求的高品质居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分析 住区设计 上海地区 高密度 街坊 设计方法 住区规划 居住环境
下载PDF
黄龙溪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4
作者 黄巍 《河南建材》 2009年第2期26-27,共2页
从黄龙溪古镇建筑空间形态、空间组织手法入手,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含义以及建筑空间形态作了简要的分析,为下一步古镇保护及改造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古镇 空间组织 空间形态分析
下载PDF
云南省大理市双廊镇空间形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尉 苏晓毅 曹崇杰 《小城镇建设》 2009年第12期82-88,共7页
本文从分析城镇空间形态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出发,借鉴国内外对城镇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从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方面对双廊镇空间形态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提炼出城镇特色,为今后的双廊镇景观规划及空间发展提供参考,也为类似研... 本文从分析城镇空间形态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出发,借鉴国内外对城镇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从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方面对双廊镇空间形态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提炼出城镇特色,为今后的双廊镇景观规划及空间发展提供参考,也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分析 大理市 云南省 城镇空间形态 构成要素 城镇特色 空间发展 景观规划
下载PDF
卫星遥感影像支持下的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怀乡 《北京规划建设》 2005年第4期20-24,共5页
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历史地段的街道格局是构成城市纹理并体现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个性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在历史地段的保护过程中,街道格局的保持和街道系统的整理十分重要1.要保护北京旧城的胡同(以至整体格局),... 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历史地段的街道格局是构成城市纹理并体现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个性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在历史地段的保护过程中,街道格局的保持和街道系统的整理十分重要1.要保护北京旧城的胡同(以至整体格局),就必须先掌握每条胡同两侧街坊的建筑空间形态现况.从北京旧城现行的各种保护规划分析来看,大多着重在街坊内部的建筑个体的风貌与质量评估,未能充分体现建筑的整体空间组合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旧城 空间形态分析 卫星遥感影像 建筑 胡同 系统 历史地段 城市个性 整体格局 质量评估 空间组合 保护 街道 街坊 风貌 分体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空间形态分析
7
作者 王建璞 王林 《中国工程咨询》 2017年第4期29-31,共3页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北京798艺术中心、中山岐江公园等工业建筑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人们越来越关注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也逐渐摒弃了拆除重建的传统做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许多既有工业建筑经过改造后其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北京798艺术中心、中山岐江公园等工业建筑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人们越来越关注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也逐渐摒弃了拆除重建的传统做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许多既有工业建筑经过改造后其经济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和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十分契合。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足,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建筑 改造项目 空间形态分析 空间句法 经济价值 可持续发展 艺术中心 建筑改造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8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下载PDF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
9
作者 林广 王妍 +2 位作者 刘云根 徐劲成 林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4,377,共13页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等互不重叠的7类景观类型,应用景观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和热点分析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2000年形态学景观类型分布最广(190.60 km^(2)),2022年分布最少(147.32 km^(2)),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核心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2000年面积最大为121.62 km^(2),2022年面积最少为76.05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孤岛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面积最小,其面积1990年最少为1.12 km^(2),2022年最多为3.07 km^(2),孤岛和分支等景观类型分散分布在各核心之间。②研究区形态学景观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形态学景观多样性、复杂程度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时段内,形态学景观类型单一动态度分别为0.10,-0.18和-2.13,说明形态学景观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并且形态学景观类型1990—2000年发育最为剧烈,2000—2010年发育最为平缓。③形态学景观类型转移方向主要是核心景观类型转移为边缘和孔隙景观类型,总体来看形态学景观主要转移方向是形态学景观转移为背景,并且背景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高—高聚集区域呈现出向磨合村、老街村和安乐村扩张的趋势,低—低聚集区域呈现出向三光村和老街村扩张的趋势。[结论]研究区形态学景观面积处于快速减少阶段且形态学景观类型趋于复杂,核心是主要的形态学景观类型,形态学景观的演变特征主要由核心的变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分析 峰丛洼地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景观动态度 热点分析
下载PDF
海岸带城市蓝绿空间碳汇基础设施网络分析——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10
作者 李萱 龚苑红 +1 位作者 覃盟琳 朱梓铭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 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论,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碳汇网络,讨论对应的固碳增汇对策。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蓝绿空间碳汇总量为735524.09 tC·a^(-1),其中绿色空间碳汇总量为588680.06 tC·a^(-1),蓝色空间碳汇总量为146844.03 tC·a^(-1),单位面积碳汇量“蓝”高于“绿”;共提取63个碳汇源地斑块,20个核心源地斑块,绿色空间核心源地总面积为6814.31 km^(2),蓝色空间为899.05 km^(2),核心源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及南部沿海地带;共提取出24条生态廊道,绿廊共长122.21 km,蓝廊为52.75 km,呈环状分布,中南部地区分布较密,连通性强。本研究结果可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简称“双碳”)背景下海岸带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城市 蓝绿空间 碳汇基础设施 广西北部湾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下载PDF
北京市张山营镇生态网络规划——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安琪 阎炎 +1 位作者 贾敬涵 李雄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1期137-143,共7页
针对城镇生态环境破碎化的问题,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构建城镇生态网络,可增加生态斑块连通性,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北京市张山营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分析,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估,构建“点-... 针对城镇生态环境破碎化的问题,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构建城镇生态网络,可增加生态斑块连通性,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北京市张山营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分析,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估,构建“点-线-面”结构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张山营镇南部生态斑块数目较少,与北部山区的生态连通性较为割裂,呈断层情况。(2)张山营镇北部山区生态敏感性极高,分布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坨山等重要生态保护节点,应遵守相关保护规定,进行保护保育,开展适当游憩;南部沿妫水河一带生态敏感度较高,但生态斑块破碎,应注重生态连通性的构建。(3)张山营镇生态网络景观连接度的最优绩效距离为20000 m。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提升方向:提出生态修复落实性点位,分区匹配不同程度的生态修复手段;构建的生态网络体系应运用于后续的镇域生态发展规划中。研究结果对张山营镇生态规划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对其他城镇的生态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1 位作者 李文星 薛梦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9,共11页
昆明市快速城市化对高原山地脆弱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以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建设扩张构建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首先,从“干扰-效应”角度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8年昆明市景观生态安... 昆明市快速城市化对高原山地脆弱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以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建设扩张构建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首先,从“干扰-效应”角度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8年昆明市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其次,基于评价结果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接度评价方法识别生态保护源地,选取大面积建设用地斑块作为建设扩张源地;最后,基于阻力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综合阻力面,进而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1990—2018年昆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值由1749.37下降至1727.98,呈北部高山河谷区整体较高、东南岩溶丘陵区和中部高原湖盆区边缘高中心低,景观生态安全值以各区(县、市)为中心向外升高的“中心-外围”结构。滇池流域变化最剧烈,低值区呈环绕滇池由东向西的环抱之势,扩展路径与城市扩张基本一致。(2)识别的生态保护源地和建设扩张源地面积分别占市域面积的30.11%和4.06%;构建了18条重要生态廊道和37条一般生态廊道,得到97个生态节点;建立了生态保育区、生态扩张区、优化缓冲区和生态防护区。研究针对各生态安全分区提出生态管控建议,以期维护昆明市区域生态安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昆明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生态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立坤 李令军 +3 位作者 赵文慧 姜磊 鹿海峰 刘保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18,共12页
为了科学评估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的生态影响,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面积、分布及变化信息,分析了造林工程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及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 为了科学评估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的生态影响,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面积、分布及变化信息,分析了造林工程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及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模拟分析造林工程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实施,实现了对原有林地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解决。热点建设区域为北部的延庆及东南部的通州、大兴,呈现由城市边界逐步向市中心蔓延的发展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的前提下,造林工程的实施使平原区林地面积增长了9.8%。通过情景模拟发现,造林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网络向连通、完整、均衡方向发展。其中,生态源地面积增长了131.0 km^(2),主要生态源地连通性提升了41.1%,生态廊道的分布由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向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均有密集分布转变。综上,造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显著,造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造林工程 空间格局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下载PDF
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县域森林生态格局分析——以湖南攸县为例
14
作者 沈生涛 霍坤 +2 位作者 曾潇 曾昭军 兰竹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8-22,33,共6页
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以攸县为例,通过不同空间分辨率构建县域尺度森林生态格局,筛选森林生态源地,分析景观连通性特征。结果表明:攸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景观构成以大型斑块为主且分布集中连片;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响... 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以攸县为例,通过不同空间分辨率构建县域尺度森林生态格局,筛选森林生态源地,分析景观连通性特征。结果表明:攸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景观构成以大型斑块为主且分布集中连片;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响全县核心区景观连通性,空间分辨率越小,对周边核心区斑块的连通程度越为严苛和精准;10 m×10 m空间分辨率分析县域尺度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网络 县域 空间分辨率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下载PDF
基于GF-2和MSPA的绿地空间格局分析
15
作者 裴婷婷 朱玉泉 +1 位作者 陈朔 陈小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58-61,共4页
绿地形态特征对其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有一定影响。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ArcGIS 10.7和ENVI 5.1软件支持下,构建了TY市绿地信息数据库,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研究区绿地格局特征,探讨绿地核心区... 绿地形态特征对其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有一定影响。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ArcGIS 10.7和ENVI 5.1软件支持下,构建了TY市绿地信息数据库,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研究区绿地格局特征,探讨绿地核心区、孤岛区、环岛区、孔隙区、边缘区、桥接区和支线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特大型绿地斑块和大型绿地斑块数量相对较少,中小型斑块数量多,破碎化现象严重。核心区多以公园为主,孤岛区以居住区绿地和附属绿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连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该市绿地结构现状和空间布局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充分利用城市水系,发展带状绿地,充分利用口袋公园建设契机,以丰富居民的休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格局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形态分析
下载PDF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建国 《新建筑》 1994年第1期29-34,共6页
空间形态分析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系统论述了几种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包括基地分析、心智地图、标志性节点分析、序列视景、空间注记等。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空间形态分析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模拟预测
17
作者 丁金华 孙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0,共9页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化趋势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并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解读蓝绿空间景观生态结构与生态格局特征。【结果】不同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变化差异显著。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面积呈现加速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3626.37、7145.74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孔隙等形态类型负向变化剧烈,蓝绿空间破碎度增加,连通性降低。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与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相比,蓝绿空间面积分别增加了2904.30、6423.67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等形态类型增幅明显,孔隙率显著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降低,连通性增强。【结论】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对水网地区蓝绿空间呈现负向影响趋势,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在维持蓝绿空间面积与格局稳定,改善蓝绿空间连通性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CA-Markov模型 多情景模拟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水网地区
下载PDF
基于“空间形态-破碎化-聚集度”的粤港澳大湾区森林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被引量:9
18
作者 熊畅 吴卓 +2 位作者 曾梓瑶 龚建周 李江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32-3044,共13页
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能够帮助理解区域森林变化过程。传统的景观指数方法多以均值为计算结果且空间信息表达不足,基于形态学方法能够从空间上直观辨别景观类型,综合破碎化和聚集度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 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能够帮助理解区域森林变化过程。传统的景观指数方法多以均值为计算结果且空间信息表达不足,基于形态学方法能够从空间上直观辨别景观类型,综合破碎化和聚集度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以1990、2000、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建立基于“空间形态-破碎化-聚集度”的综合研究框架,开展大湾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大湾区森林形态以核心区为主,森林面积逐渐减少,而2010—2020年减少速率降低,各类型森林斑块均有所恢复;(2)整体破碎化程度较低,中部破碎化地区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3)聚集度结果表明,距离森林边界500 m内的森林斑块面积最大,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而距离大于4.5 km的非森林斑块面积几乎翻倍增加,应重点关注该区域的森林损失。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相关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城市森林 景观破碎化 聚集度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基于MSPA与生态扩张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靖琳 沈一 +2 位作者 王倩娜 雷雪 高黄根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6期121-127,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四川省眉山市市域内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彭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分析2005—2020年生态空间形态演变...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四川省眉山市市域内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彭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分析2005—2020年生态空间形态演变,构建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扩张适宜性;从生态空间形态演变直观分析与生态扩张适宜性客观评价两个维度构建彭山区生态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5—2020年彭山区生态空间呈现内部完整性下降、外延性降低的势态,整合形成14处关键节点、46条关键廊道;依据生态扩张适宜性分析结果,将彭山区生态空间格局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后备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控制区5大生态类型区,并分别提出针对性保护与修复策略,以期为县域尺度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生态扩张适宜性 生态空间格局
下载PDF
四川省主要城市市域绿色基础设施形态学空间分析及景观组成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谢于松 范惠文 +2 位作者 王倩娜 罗言云 王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111,共5页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形态空间分析 景观组成特征 聚类分析 成渝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