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5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产-空间-权力:社区治理中空间生产的“结构化”逻辑——基于成都市Q社区的分析
1
作者 王磊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空间生产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治理现代化方向。然而,部分社区的治理并未形成社区空间、公共资产和生活权力相互促进的良性结构,导致治理失败。通过建构“资产-空间-权力”三维“空间结构化”...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空间生产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治理现代化方向。然而,部分社区的治理并未形成社区空间、公共资产和生活权力相互促进的良性结构,导致治理失败。通过建构“资产-空间-权力”三维“空间结构化”的理论框架,解释社区治理中空间生产从“结构性二元”到“结构化二重”的逻辑演变,可以看出其失败原因。成都市Q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空间生产的成功案例,其空间从生产到再生产的演变体现出资产增殖对空间表象的符号性生产,空间再生对空间实践的赋权性表达和权力共享对表征性空间的能动性反思的“结构化”逻辑。这要求社区治理中的空间生产需要实现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进行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的空间实践,建构以空间正义为导向的人民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社区治理 结构性 结构化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城市更新的话语权重构
2
作者 殷洁 陈一展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7,共9页
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深刻嵌入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过程中。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以南京老城南更新两个阶段为案例,将其中的话语权力建构过程置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三元论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更新反思过程中的学者话语... 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深刻嵌入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过程中。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以南京老城南更新两个阶段为案例,将其中的话语权力建构过程置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三元论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更新反思过程中的学者话语建构过程,尝试阐明政府、学者与公众三方话语通过权力博弈与知识生产,干预城市更新空间实践的作用逻辑。研究发现:在城市更新中,权力呈现微观性与网络化特点,且话语、知识本身就是权力。城市更新空间生产是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与空间实践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空间的表征体现为政府塑造空间的意志与话语,表征的空间则是通过学者与公众话语由抵制转向接纳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空间实践则表现为物质环境与生产关系变迁的过程和结果。话语权力基于“共识”生产知识,知识则渗透空间生产三元互动的全过程,进而塑造城市更新的空间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话语权力 福柯 城市更新 南京老城南
下载PDF
面向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的空间生产逻辑与实践
3
作者 温锋华 蒋雅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财政可持续是实现城市更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城市更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现实矛盾,空间生产理论能解析财政推动城市空间再造和价值提升的内在逻辑,促进制度建设和空间生产实践的协调统一。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构建“制... 财政可持续是实现城市更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城市更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现实矛盾,空间生产理论能解析财政推动城市空间再造和价值提升的内在逻辑,促进制度建设和空间生产实践的协调统一。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构建“制度空间重构—多元主体行为选择—社会空间重构”的空间生产逻辑框架,提出未来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的五大基本逻辑和四大基本准则。最后以北京劲松模式为例,实证分析本逻辑框架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财政可持续性 空间生产 劲松模式
下载PDF
沉浸式演艺的空间生产与价值表达研究
4
作者 陈波 欧阳钰琳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81,共12页
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沉浸式演艺中的个体在空间中表现为“沉浸在场”这一新型在场方式,基于其形式、内容和作用特征,沉浸式演艺的复合媒介、叙事文本和互动体验这三大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介质空间、叙事空间和应答空... 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沉浸式演艺中的个体在空间中表现为“沉浸在场”这一新型在场方式,基于其形式、内容和作用特征,沉浸式演艺的复合媒介、叙事文本和互动体验这三大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介质空间、叙事空间和应答空间“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机制,在个体与空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沉浸式演艺的空间价值,通过场景塑造、合理应用科技激发空间效能,内容表达、彰显空间的文化价值,主题IP培育、构建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这三方面实现沉浸式演艺的价值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演艺 沉浸式演艺空间 空间生产 价值
下载PDF
因地制“仪”: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与乡村传播网络重构
5
作者 何志武 陈天明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空间是公共生活和权力运行的基础。空间生产对于形塑可沟通性和治理有效的乡村社会意义重大。文章从空间—传播—治理的理论框架考察新农村社区的村民交往方式、传播网络以及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发现,以连片规划为特征的新农村社区,产... 空间是公共生活和权力运行的基础。空间生产对于形塑可沟通性和治理有效的乡村社会意义重大。文章从空间—传播—治理的理论框架考察新农村社区的村民交往方式、传播网络以及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发现,以连片规划为特征的新农村社区,产生了新的生活空间,新空间驯化了村民的仪式化生活,村民获得了新的身份认同;生活空间的改变拓展了村民的交往空间,丰富了村民的交往形式,进而建构了可沟通的乡村;公共空间的增加使得公告牌、光荣榜(牌)、文化墙等传统媒介重现生机,村庄—邻里同构扩大了熟人社会的范围,激活了村庄微信群,增强了村民的联结;公共交流、协商活动的增多,增强了乡村公共性,促进了邻里共同体转向村庄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空间生产 乡村传播网络 公共传播 乡村治理 可沟通性
下载PDF
瞩望一种新西部电影:历史、现实与“空间生产”
6
作者 陈旭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中心的西部电影的辉煌虽已成为历史,但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以及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需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新西部电影的发展方略,进而重构新西部电影,推动西部电影产业、理论批评的... 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中心的西部电影的辉煌虽已成为历史,但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以及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需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新西部电影的发展方略,进而重构新西部电影,推动西部电影产业、理论批评的发展。文章用“空间生产”范畴来重新阐释、认知西部电影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与价值,提出走向新西部、大西部电影的战略。西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既与历史对话,也与当代对话;既应该接现实的“地气”,也应该超越现实,有容乃大。只有实施多元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才能走向文化发展的多元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电影 新西部电影 空间生产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症候:当代中国电影的城中村图绘
7
作者 叶航 李新纪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关系、阶层流动的空间向度、空间认同与身份认同--这些电影文本是对城中村的空间再生产,表征着某种社会文化症候。一定程度上,这些经影像叙事建构/重构的城中村空间可被视为勘察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社会情状与文化症候的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当代中国电影 空间生产 文化表征
下载PDF
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8
作者 薛可 鲁晓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4,共17页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数字化传播 虚拟现实(VR)空间生产 非遗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后乡村”语境下成都竹艺村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1 位作者 何思琪 严永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整体性研究框架。以成都竹艺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分析“后乡村”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竹艺村旅游发展通过租赁经营模式和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融合实现内外部驱动力量的优势叠加;2)租赁经营模式下乡村表征成为三重空间中的主导,作为权力主体的外部企业通过制度建构引导空间生产、实现旅游构想;3)社区治理模式明确了社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在空间生产中的话语权;4)“后乡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主要由乡村振兴政策的地方响应、资本通过下乡实现再循环、现代性流动下的主体行动和消费需求变迁下的视觉营销4种动力驱使。文章进一步拓展了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有助于引导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发展,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乡村空间模型 空间生产 后乡村 旅游地 竹艺村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行动者网络推动乡村振兴策略研究——以杭州市永安村为例
10
作者 胡磊 黄焱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受政府决策导向、资本介入等影响,我国乡村空间转型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在政府、市场和居民等多主体推动空间生产的背景下,本文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空间生产机制—行动者转译过程”的研究框架。通过深度访谈与现... 受政府决策导向、资本介入等影响,我国乡村空间转型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在政府、市场和居民等多主体推动空间生产的背景下,本文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空间生产机制—行动者转译过程”的研究框架。通过深度访谈与现场调研收集一手数据,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的乡村转型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其空间生产行动者网络转译的过程与逻辑动因,探究其转型发展机制。研究表明,永安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余杭区人民政府为关键行动者,以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永安村村委会、村民、游客、土地、房屋、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为主要参与者的异质主体行动网络。不同利益主体介入乡村依据自身需求重构了空间形态,新空间形态进一步形成了新社会关系网络,新空间生产主体的行动路径由此浮现。未来的多主体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策略应提升表征空间的塑造,优化乡村实践的复合功能;搭建良性互动的网络,明确多元空间主体的职能;协同多元合作的行动平台,引导不同主体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多主体参与 行动者网络 乡村振兴 杭州市永安村
下载PDF
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以电影《少年的你》及其取景地重庆为例
11
作者 邝子然 林耿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8,共15页
视觉文本包含丰富的符号和意义,在旅游地空间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网络媒体的崛起,作为电影取景青睐的重庆成为新兴网红城市,电影取景地在消费者的消费实践和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下形成网红打卡地。文章以电影《少年的你》... 视觉文本包含丰富的符号和意义,在旅游地空间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网络媒体的崛起,作为电影取景青睐的重庆成为新兴网红城市,电影取景地在消费者的消费实践和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下形成网红打卡地。文章以电影《少年的你》及网红打卡取景地海棠溪筒子楼为对象,援引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电影、影评、照片、旅游评论、访谈等资料的文本分析,解释地理景观被电影文本呈现和意义建构过程,消费者的响应及打卡实践方式和建构作用,以及居民的生活展演。该研究认为,在观影时影像、地方与观众生产出一个包含叙事、情感和想象的电影空间,在网红打卡中游客通过模仿式、记录式、创作式的摄影实践实现对地理景观意义的再生产和自我身份的建构。在取景地重构为旅游地的过程中,想象与现实混杂所生产的空间意义,经由影像和游客的建构及与居民展演的协商,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技术正以不同以往社会的力量,通过对个人世界的信息化将自身作为主体投射到空间的社会性生产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视觉文本 信息化 电影 重庆
下载PDF
仙林大学城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研究
12
作者 管曼玲 张艺凡 +1 位作者 冯思源 孙世界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8,35,共6页
文章以“权力—资本—效益”分析框架研究南京仙林大学城的空间生产过程与作用机制。仙林大学城的发展包括3个阶段:多重效益驱使的选址阶段、权力与资本博弈下的开发阶段、多方主体合作发展的运营阶段。需求驱动和资本增值是大学城空间... 文章以“权力—资本—效益”分析框架研究南京仙林大学城的空间生产过程与作用机制。仙林大学城的发展包括3个阶段:多重效益驱使的选址阶段、权力与资本博弈下的开发阶段、多方主体合作发展的运营阶段。需求驱动和资本增值是大学城空间生产的机制。政府统筹下的城市建设加上多方参与的城市实践有利于调节市场运行规律,避免投资风险,促进空间生产的良性循环。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大学城开发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转型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权力与资本 资本增值 仙林大学城 南京
下载PDF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促进乡村振兴的空间生产机理与实践经验
13
作者 车雯 王先亮 亓圣华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促进城乡空间功能转型与秩序变革的典型实践。基于空间生产三元辩证的演进关系,围绕“价值起点—逻辑构型—空间机制—经验佐证”的研究脉络,在剖析与厘清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空间生产的价值遵循基础上,系统解析与...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促进城乡空间功能转型与秩序变革的典型实践。基于空间生产三元辩证的演进关系,围绕“价值起点—逻辑构型—空间机制—经验佐证”的研究脉络,在剖析与厘清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空间生产的价值遵循基础上,系统解析与揭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促进乡村振兴的空间生产机理。研究认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空间生产既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优化与转型的空间实践,又是凝结乡村“共同体”价值,增强人民幸福感的空间载体。通过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空间生产的双循环机制,实现了乡村物质景观空间、文化符号空间与社会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了人地关系系统再生产的涌现过程。结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空间生产的实践经验,提出培育绿色环保生态空间、构建持续发展的生产空间与塑造美好宜居生活空间的可能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空间生产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的空间传承与创新——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看北京2022年冬奥会
14
作者 吴戈 李玄 张欣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优秀精神文化,为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实...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优秀精神文化,为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的空间3个维度,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与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创新的关系。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既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的物质化、概念化和感性化的过程,又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协商的过程。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与中华体育精神有着密切关系,既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有效传播和创新发展,又助力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体育精神 空间传承与创新 空间生产理论 北京2022年冬奥会
下载PDF
“德顺源”烧麦文化空间生产:从特色饮食到饮食文化空间
15
作者 田春丽 宋河有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以国家级非遗美食烧麦为例,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以及对呼和浩特市多家“德顺源”烧麦馆的实地调研,解析特色饮食带动形成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的演变历程,剖析以地方饮食文化传承为基础的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生产机制。研究认为:从特色饮食到饮食... 以国家级非遗美食烧麦为例,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以及对呼和浩特市多家“德顺源”烧麦馆的实地调研,解析特色饮食带动形成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的演变历程,剖析以地方饮食文化传承为基础的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生产机制。研究认为:从特色饮食到饮食文化空间的演变遵循了“空间的符号化展示—空间的表征性呈现—空间的想象再现”这一空间生产理论框架;特色饮食文化空间在生产过程中显现出了“从食品消费空间到饮食文化消费空间,再到精神体验消费空间”的演变特征;特色饮食文化空间是当地政府、市场和文化传承三种力量良性互动的结果,他们以整体聚合方式推动了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空间 空间生产 特色饮食 烧麦文化空间
下载PDF
论壮族狩猎空间生产的基础
16
作者 黄丽娜 黄家信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61,共11页
空间生产是自然空间“人化”的实践过程。壮族狩猎空间生产以峒地猎场提供空间产品创造的自然基础,狩猎工具简单易造;以集体生产和公平分配为社会关系基础,遵循“见者有份”原始公有制观念。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和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壮族... 空间生产是自然空间“人化”的实践过程。壮族狩猎空间生产以峒地猎场提供空间产品创造的自然基础,狩猎工具简单易造;以集体生产和公平分配为社会关系基础,遵循“见者有份”原始公有制观念。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和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壮族狩猎空间生产逐渐失去自然属性和社会实践,以岩画艺术和传统体育样态的表征形式衍化遗存。壮族狩猎空间生产发展出来的天人合一观念,符合当代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促进现代文明建设;长期沉淀的集体观念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狩猎 空间生产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历史水系地方营造的日常性解读
17
作者 陈梦嫱 魏星 达婷 《城市建筑》 2024年第7期152-155,共4页
北京提出“以河道复兴引领城市更新”,旨在通过历史水系地方营造带动滨水街区更新,发掘滨水街区日常生活图景有助于理解历史水系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以北京历史水系玉河和三里河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分析,提出历... 北京提出“以河道复兴引领城市更新”,旨在通过历史水系地方营造带动滨水街区更新,发掘滨水街区日常生活图景有助于理解历史水系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以北京历史水系玉河和三里河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分析,提出历史水系地方营造逻辑模型,发现历史水系地方营造分为景观恢复和特色营销两个阶段,且空间三元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关系有所变化;对日常图景进行解读,发现地方营建引导建立场所的秩序,地方建构过程的具身实践促进人—地和人—人关系的形成,两类过程共同推动历史水系的地方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历史水系 地方营造 日常实践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基于社会学理论的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路径探究
18
作者 周详 李哲 《新建筑》 2024年第1期148-154,共7页
在风景园林由一级学科变更为专业学位的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社会学理论需求,以及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现实任务。借鉴景观人类学方法,综合“空间生产论”的外部景观视角与“场所建构论”的内部景观视角,对风景园林专... 在风景园林由一级学科变更为专业学位的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社会学理论需求,以及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现实任务。借鉴景观人类学方法,综合“空间生产论”的外部景观视角与“场所建构论”的内部景观视角,对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的理论方法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通过设置4个实践模块,即景观社会观察、社区场所营造、城市治理转型、乡村振兴研究,探寻一种能够在实践环节有效联结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的专业实践方式。提出:打破“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之间的内外壁垒与上下隔阂,创造一种“多相律”景观平衡、共融发展的模式,不仅是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方法探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拓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专业实践 方法论 空间生产 场所建构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实践视角下的文化消费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厦门沙坡尾为例
19
作者 黄培灿 洪世键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在消费社会和存量规划时代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出现文化消费空间的旧城改造模式。以“空间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基础,选取厦门沙坡尾地区作为案例,利用“战略—战术”的理论框架,分析在政府、资本主导下的文化消费空间生产及其... 在消费社会和存量规划时代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出现文化消费空间的旧城改造模式。以“空间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基础,选取厦门沙坡尾地区作为案例,利用“战略—战术”的理论框架,分析在政府、资本主导下的文化消费空间生产及其背后的规训机制;并探究原住居民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表征性空间,形成对空间表象的反规训机制。研究发现,权力和资本利用空间管控、行为监视、条文纪律的支配手段主导空间的生产,属于“战略”层面;原住居民通过日常生活的嵌入、抵制、反蚀和再生等方式达到反规训的目的,参与到空间生产活动中,属于“战术”层面。但当文化消费空间被大量生产出来时,资本逻辑战胜空间,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日常生活实践 文化消费空间 战略 战术
下载PDF
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认同研究
20
作者 李江敏 张佳泋 郝婧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游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性保护、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地方认同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六维循环”生成机制,同时明确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和生成表现,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地方认同是基于空间内部形成的人地关系的特殊表达,贯穿了整个乡村非遗旅游空间生产全过程.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涵盖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是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而认知内容、情感倾向、行为意向是乡村非遗主体地方认同的生成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非遗 旅游活态传承 空间生产 地方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