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9篇文章
< 1 2 1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肩胸背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承龙 仲海燕 +3 位作者 陈勇 王倩 邹鸣立 袁斯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肩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肩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致伤原因均为肿瘤切除术后。术前应用CTA和手持多普勒超声确认胸背动脉的存在、走...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肩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肩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致伤原因均为肿瘤切除术后。术前应用CTA和手持多普勒超声确认胸背动脉的存在、走行、分支及穿支位置。根据创面位置、面积设计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皮瓣仅携带穿支发出位置的极少量肌肉,将胸背动脉降支近端从肌肉内剥离,保留胸背动脉横支和胸背神经。如血管蒂长度不足,可切断横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创面。供瓣区拉拢缝合。结果8例皮瓣均存活,供瓣区切口愈合好。随访6个月到2年,所有患者受区外观满意,供瓣区无明显畸形,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血管蒂长,且基本完整地保留了背阔肌功能,是修复肩胸背部邻近创面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肩胸背部 背阔肌
下载PDF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显微解剖
2
作者 董丽琨 王春霖 +2 位作者 赵如元 郭朝帅 王增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穿支,测量并记录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沿桡侧腕屈肌和指伸肌的间隙向深层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及其对前臂背侧伸肌的供养范围。取13侧前臂标本,解剖后在前臂背侧浅层伸肌的肌间隙、深层伸肌的肌间隙以及深浅两层伸肌之间的肌间隙中,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的分支吻合情况。结果10侧标本合计有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94支,每侧标本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7~12(9.4±1.5)支,起始处管径0.21~1.56(0.70±0.34)mm。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穿过骨间膜后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在前臂远端三分之一还发出肌支供养指伸肌、小指伸肌。13侧标本中,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单支吻合7侧、双支吻合5侧、无吻合1侧。结论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较多且起始处管径较粗大,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有单支吻合、双支吻合以及无吻合3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动脉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 骨间后动脉 穿支血管 骨间膜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提高跨区穿支皮瓣存活率的相关研究进展
3
作者 孙艳 丁金萍 +1 位作者 杨洋 赵红艺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2期139-143,共5页
跨区穿支皮瓣因具有最小化的供区损害、可获得最佳的受区外形和功能修复而广泛用于先天性疾病、创伤、肿瘤切除和糖尿病足溃疡等皮肤缺损的修复,但远端坏死发生率较高,是其临床应用的一大障碍。该文简述了跨区穿支皮瓣的特征,血流动力... 跨区穿支皮瓣因具有最小化的供区损害、可获得最佳的受区外形和功能修复而广泛用于先天性疾病、创伤、肿瘤切除和糖尿病足溃疡等皮肤缺损的修复,但远端坏死发生率较高,是其临床应用的一大障碍。该文简述了跨区穿支皮瓣的特征,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变化、血管蒂选择、血管生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自噬对于跨区穿支皮瓣存活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穿支皮瓣 choke血管 存活率 皮瓣坏死
下载PDF
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皮瓣移植术中不同吻合法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杜志国 张辉东 +4 位作者 郭乐乐 耿景超 丁明斌 黄文强 张远林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分析旋髂浅动脉(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术中不同吻合法对皮瓣成活率、创面愈合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0例四肢皮肤缺损患者,根据不同吻合法分为端端吻合组(56例)和端侧吻合组(44例)。端端吻合组患... 目的分析旋髂浅动脉(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术中不同吻合法对皮瓣成活率、创面愈合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0例四肢皮肤缺损患者,根据不同吻合法分为端端吻合组(56例)和端侧吻合组(44例)。端端吻合组患者进行皮瓣动脉与患区主动脉分支末端对齐吻合;端侧吻合组患者进行受区皮瓣动脉与主动脉端侧吻合。术后2组患者均随访6~12个月,比较2组患者动脉口径、侧口径和吻合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静脉危象发生情况、皮瓣以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结果2组患者的动脉口径、侧口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明显较端侧吻合组缩短(P<0.05)。端端吻合组56例皮瓣全部成活;端侧吻合组中出现4例静脉危象,探查发现静脉血栓形成,2例重新进行吻合静脉后成活,2例再次形成静脉危象时改为腹部带蒂皮瓣,术后6~12个月,皮瓣和供区的外形和功能均满意(P<0.05)。2组患者供区在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韧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受区皮瓣在疼痛、外貌、活力、娱乐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动脉吻合方式应用于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均安全可靠,术后皮瓣成活良好,愈合不受吻合方式影响,受区外观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 穿支皮瓣 移植 吻合 成活率 创面愈合因子
下载PDF
分叶及嵌合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邱俊涛 路闯 +4 位作者 袁野 李辉 李高辉 刘冲 姚刘永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分叶及嵌合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重建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及肌腱韧带缺损、骨坏死、骨感染情况,采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 目的探讨分叶及嵌合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重建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及肌腱韧带缺损、骨坏死、骨感染情况,采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作为营养血管,术中通过多普勒彩超和DSA结合,精准定位并设计,通过增加皮瓣长度和减少宽度,可以使供区直接缝合,然后通过分叶、重组,将分叶皮瓣和肌皮瓣合理嵌合后进行移植修复,利用肌皮瓣可以有效填充残腔,重建韧带及关节囊。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1例因血肿压迫皮瓣静脉回流出现静脉危象,清除血肿及拆除缝线后,静脉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者供受区愈合良好,无积血、伤口感染等情况发生。随访6~36个月,平均25个月,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相差不大,仅皮瓣周围存留线性瘢痕,质地良好,弹性好,其中1例女性患者修复关节周围的皮瓣略显臃肿,小腿供区仅留下线状瘢痕,小腿后侧肌肉功能均正常。结论腓肠内侧分叶嵌合皮瓣血管恒定,穿支相对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相对简单,通过术前合理设计后将皮瓣宽度变为长度,把不规则创面调整为规则,以实现供区切口直接闭合,避免供区的二次创伤,通过嵌合肌皮瓣填充死腔,将肌皮瓣与关节囊或韧带固定缝合,有利于重建局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大大降低后期肢体畸形的发生,是修复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 穿支皮瓣 复合组织瓣 功能重建
下载PDF
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修复效果
6
作者 杜娇 王毅 +3 位作者 郑德义 张恺悦 陈大志 颜小玲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2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10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行皮瓣修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目的:探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2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10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行皮瓣修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观察组予以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观察两组皮瓣情况(皮瓣一期成活率、增生性瘢痕、色素沉着发生率)、皮瓣感觉功能、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及踝关节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结果:观察组皮瓣一期成活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增生性瘢痕、色素沉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瓣感觉恢复优良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疼痛、力线及功能维度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血运可靠,能改善踝关节功能,促进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提高皮瓣一期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 皮瓣修复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在穿支皮瓣术后微循环监测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丽晖 朱文静 +3 位作者 张友来 华鹏 江澜 陈卉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1期2049-2051,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在穿支皮瓣术后微循环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2年6月—2023年10月行穿支皮瓣移植术的病人104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都来自同一治疗组医生术后的病人,采用病例回顾方法,对照组选取2... 目的:探讨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在穿支皮瓣术后微循环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2年6月—2023年10月行穿支皮瓣移植术的病人104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都来自同一治疗组医生术后的病人,采用病例回顾方法,对照组选取2022年6月—2023年3月病人50例,观察组选取2023年4月—10月病人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开展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观察并对比两组发现皮瓣血管危象时间、漏诊率、误判率和皮瓣存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现皮瓣出现血管危象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误判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误漏诊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应用于穿支皮瓣术后微循环监测可增强护理人员对穿支皮瓣术后血运观察的准确性,提高皮瓣抢救成活率,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评估 穿支皮瓣 微循环监测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后预测模型研究
8
作者 刘妍 贾龙斌 +1 位作者 许丽娜 刘伟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70-175,共6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评估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测模型并筛选优势模型,为临床管理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41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信息不完整10例,多次脑梗死患者28例,共纳入403例...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评估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测模型并筛选优势模型,为临床管理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41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信息不完整10例,多次脑梗死患者28例,共纳入403例。将结果变量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LR)以逐步回归法分析筛选预测变量。使用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功能预后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比较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病90 d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403例患者中男性占68.73%,年龄(60.4±11.4)岁。从44个变量中选出7个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分别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就诊时血糖、胆固醇、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服用降糖药物史、既往吸烟史(P均<0.05)。LR、RF、SVM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610、0.690、0.780。结论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有一定的预判能力。RF、SVM(非线性模型)在预测模型中的表现优于传统LR模型(线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预后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穿支动脉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
9
作者 赵磊 余秀菊 杨萃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目的研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11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48例。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目的研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11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48例。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4例)入院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6月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24例)入院时间为2021年7月~2022年11月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修复效果、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6h、24h、36h、72hNRS得分、术后1月VSS总分及各项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应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可以缩短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缓解疼痛程度、提高修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集束化护理 游离穿支皮瓣 修复 上肢创面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辅助定位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缺损16例
10
作者 周佳鑫 黄仕兵 +2 位作者 汪焕军 王琳 沈华军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7期29-31,共3页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辅助定位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创面缺损切取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患者16例,术前均使用(PHILIPSEPIQ5型彩色超声诊断系统)CDFI于小腿外侧...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辅助定位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创面缺损切取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患者16例,术前均使用(PHILIPSEPIQ5型彩色超声诊断系统)CDFI于小腿外侧沿腓动脉体表投影走行探测腓动脉穿支血管,找到适合术中切取的穿支血管并做体表投影标记。以腓骨小头为标记点,记录该穿支至腓骨小头的垂直距离、内径大小、伴行静脉情况及穿支长度,并于术中切取时记录实际数据。比较皮瓣穿支血管情况、术后手功能及足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腓动脉皮瓣穿支于腓骨小头下10~15cm区域分布较为恒定,穿支血管可裸化长度(3.4±0.6)cm。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转位,术后并发症3例经对症处理后成活,皮瓣成活率为100%,创面Ⅰ期愈合,且术后手足功能恢复良好。随访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结论应用CDFI技术可直接显示腓动脉穿支动脉的走行分布并进行体表定位,可评价血管质量、穿支长度、管径大小及伴行静脉情况,从而对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手术起到更好地辅助作用,提高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设计的准确性及有效性,降低因血管解剖变异导致的皮瓣切取难度和手术风险,可节省皮瓣切除时间,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腓动脉穿支皮瓣 穿支血管 修复 创面缺损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利利 付胜奇 +4 位作者 胡胜洁 禹萌 张洪涛 宋良 刘海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胱抑素C(Cys C)、尿酸/肌酐(UA/Cr)比值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至202... 目的探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胱抑素C(Cys C)、尿酸/肌酐(UA/Cr)比值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AD患者235例,根据入院7 d内第2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的运动评分项增加≥1分或总分增加≥2分定义END,将患者分为END组56例和非END组179例。记录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预测END的准确性。结果END组患者sdLDL-C、hs-CRP、Lp-PLA2、Cr、Cys C、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高于非END组,男性、UA、UA/Cr比值低于非END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OR=1.160,95%CI:1.044~1.290,P=0.006)、sdLDL-C(OR=4.756,95%CI:1.994~11.344,P=0.000)、Cys C(OR=4.555,95%CI:2.191~9.470,P=0.000)、Lp-PLA2(OR=1.025,95%CI:1.013~1.037,P=0.000)是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UA/Cr比值(OR=0.424,95%CI:0.280~0.642,P=0.000)是BAD患者发生END的保护性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5项指标联合检测END的AUC为0.853(95%CI:0.791~0.91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84.4%。结论临床检测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可作为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尿酸 肌酸酐 神经病学表现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下载PDF
带蒂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与躯干任意皮瓣修复手部电击伤致软组织缺损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佳琳 郑伟才 +1 位作者 李庆华 樊磊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带蒂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与躯干任意皮瓣修复手部电击伤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手部电击伤致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 目的对比分析带蒂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与躯干任意皮瓣修复手部电击伤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手部电击伤致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患者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带蒂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患者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躯干任意皮瓣进行修复,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皮瓣血管蒂长度、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皮瓣受区支配区域感觉功能与并发症(淋巴瘘、血管危象、瘢痕挛缩)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皮瓣血管蒂长度为(789±113)cm,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的皮瓣血管蒂长度(629±121)cm(t=6181,P<0001);住院时间为(3114±492)d、创面愈合时间为(4019±1023)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3358±503)d、创面愈合时间(4662±1141)d(t=2219、2682,P=0029、0009)。术后4个月,试验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为良20例、中16例、差4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为良10例、中20例、差12例(Z=-2762,P=0006);试验组患者皮瓣受区支配区域感觉功能为5级8例、4级12例、3级11例、2级7例、1级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皮瓣受区支配区域感觉功能为5级1例、4级10例、3级10例、2级13例、1级7例、0级1例(Z=-3005,P=0002)。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48%(χ^(2)=5224,P=0022)。结论与躯干任意皮瓣相比,带蒂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可有效修复手部电击伤所致的软组织缺损,促进手部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恢复,降低淋巴瘘等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 任意皮瓣 电击伤 软组织缺损 总主动活动度 感觉功能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对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杨丽慧 郝永岗 +3 位作者 宋玲华 郭四平 王瑞 董万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后7 d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早期(发病7 d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脑梗死部位(前、后循环供血区)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单抗、双抗)、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MPV、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根据头部MRI影像,按照改良Fazekas分级,将两组患者的WMH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0~1级)和重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2~3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PV和WMH程度与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结果共16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ND组40例,非END组127例,END发生率2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糖尿病、MPV以及WMH负荷程度均高于非END组,而血小板计数低于非END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460、2.549,95%CI值分别为1.066~2.000、1.161~5.595,P值分别为0.018、0.02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PV水平及重度负荷WMH程度对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均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95%CI:0.615~0.793,P=0.001)、0.616(95%CI:0.516~0.716,P=0.028)。结论MPV水平升高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且MPV的预测价值较重度负荷WMH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平均血小板体积 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脑白质高信号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宋玲华 楼晓莉 +4 位作者 姜雅斯 杨丽慧 郭四平 彭浩 郝永岗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PAD)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4例急性PAD患者。根据90 d改良后Rankin评分(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3~6分为预后不良组;使用l... 目的研究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PAD)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4例急性PAD患者。根据90 d改良后Rankin评分(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3~6分为预后不良组;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供血动脉所起源颅内大动脉分为前循环(n=101)、后循环组(n=73),分析前循环、后循环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增长(OR=1.071,95%CI:1.012~1.133)、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764,95%CI:1.868~4.089)、患糖尿病(OR=3.301,95%CI:1.009~10.79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OR=2.601,95%CI:1.150~4.482)是PA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提示NIHSS评分以及NLR升高相较于年龄增高以及患糖尿病病史预测PAD患者不良预后的AUC更大,总体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提示其预测不良预后的价值可能更高。前循环组中LYM下降及NLR上升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后循环组中NE上升、LYM下降以及NLR上升均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结论基线NLR及NIHSS评分升高,高龄及糖尿病病史可能是PAD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可作为预测PAD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指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CISS分型
下载PDF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15
作者 步红静 马娜 +1 位作者 张盼盼 刘远洪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artery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artery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侧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急性脑梗死后END组;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非END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用R(4.2.3)软件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10的变量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对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ROC曲线及其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curve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采用校准图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共纳入400例急性外侧豆纹动脉或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61例(65.25%),年龄64(56~70)岁;END组135例(33.75%),非END组265例(66.25%)。训练集中急性PAI患者280例,94例(33.57%)发生END;测试集120例,41例(34.17%)发生END。训练集中11个变量(P<0.10)进入LASSO回归,筛选出5个变量:入院时舒张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梗死灶最大直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 40.85,95%CI 13.34~196.43,P<0.01)、糖尿病病史(OR 24.10,95%CI 6.92~106.30,P<0.01)、吸烟史(OR 6.16,95%CI 1.54~28.39,P=0.01)、梗死灶最大直径(OR 4.93,95%CI 1.35~19.82,P=0.02)是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分别绘制训练集及测试集的ROC曲线、校准曲线、DCA曲线。训练集和测试集ROC的AUC分别为0.88、0.87;校准图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结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梗死灶最大直径是急性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穿支动脉疾病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中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颜谈 许静 +3 位作者 陈巨罗 王国防 刘璐 王幼萌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及其在预测该类型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对265例PAD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疾病史、实验室数据...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及其在预测该类型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对265例PAD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疾病史、实验室数据及观察目标发生情况;根据观察目标发生情况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结果纳入分析265例,其中恶化组76例,非恶化组189例,恶化率为28.68%;与非恶化组相比,恶化组的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及入院时SBP、DBP及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入院时NIHSS评分是PAD型急性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显示AUC=0.662,当NLR的最佳截断值为3.415时,敏感度为30.3%,特异度为94.2%。结论NLR是PAD型急性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PAD型急性脑梗死EN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限于敏感性较低,应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穿支动脉疾病 急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超声造影技术在辅助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17
作者 赵文毅 罗欢嘉 +2 位作者 方喜泉 罗锦辉 蔡冠晖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2417-2419,2460,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CEUS)技术在辅助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选2021年6月—2022年1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前是否使用CEUS技术分为两组(...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CEUS)技术在辅助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选2021年6月—2022年1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前是否使用CEUS技术分为两组(使用者45例为观察组,未使用者3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与皮瓣成活率,统计两组皮瓣制备时间、皮瓣大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皮瓣并发症与供区并发症),于术后6个月评估两组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皮瓣制备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外观形态、言语交流功能、口腔封闭功能、口腔咀嚼功能、口腔吞咽功能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EUS在辅助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有良好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皮瓣成活率并缩短皮瓣制备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修复 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 超声造影技术 皮瓣成活 并发症 满意度
下载PDF
带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18
作者 张汉霖 康毅 +5 位作者 李亚岚 吴建科 李晓亮 马国续 高剑 黄永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cm~6 cm×7 cm,所有患者均一期行清创VSD覆盖创面,二期行皮瓣覆盖创面的方法治疗,皮瓣的供区缝合张力小的选择直接缝合,对于缝合张力过高可能出现皮肤坏死的选取同侧大腿皮肤游离植皮修复。所有患者均采取上门、电话、微信拍照或者视频随访。定期随访患者患肢皮瓣外形、功能、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对创面加强换药后局部瘢痕愈合。随访13~22个月,平均(16.55±2.60)个月,在随访期间,患者的皮瓣呈现出正常的色泽、温度和毛细血管反应,未发现任何异常,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患足行走功能不受限。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在80分以上的为12例,评分在60~80分为2例,评分在60分以下为1例。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应用腓动脉在外踝后肌间隙穿出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吻合成网的优势,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加理想,是修复足背侧创面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定位导板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许立明 张一博 +2 位作者 乃吉拜·莫敏 李娇阳 凌彬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4期280-286,共7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固定式定位导板在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的精准定位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由于颌骨... 目的 探讨3D打印固定式定位导板在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的精准定位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由于颌骨缺损需行腓骨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患者14例。导板组(7例)采用CTA结合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患者双下肢并定位穿支血管位置,数字化设计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定位导板,将导板的两端设计为固定端,上方一端固定于膝关节,下方一端固定于踝关节,3D打印完成导板;对照组(7例)采用常规手持式多普勒进行术前定位。比较两组皮瓣制取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定位穿支血管的差异、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术后供区外形满意度及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导板组的制取皮瓣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穿支血管定位及术后供区外形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皮瓣并发症、LE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技术的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的定位准确性更好,采用膝关节和踝关节固定点,能更有效地稳定导板位置,避免软组织偏移,提高了定位精准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皮瓣 穿支血管 固定式定位导板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CT血管造影 颌骨缺损 重建功能性外科
下载PDF
基于ERAS的腹壁下深血管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术麻醉管理进展
20
作者 楼菲菲 张军 吴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目前,手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在腹壁下深血管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中的开展在全球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乏共识性的指导原则。在涉及多学科的ERAS策略中... 目前,手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在腹壁下深血管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中的开展在全球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乏共识性的指导原则。在涉及多学科的ERAS策略中,麻醉科承担了麻醉方案优化制订、围术期液体管理及内环境稳态调控、预防低体温、完善围术期镇痛、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等要素工作。本文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在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的ERAS策略中的麻醉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建立和完善基于ERAS的该类手术的围术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快速康复(ERAS) 腹壁下深血管穿支(DIEP) 皮瓣乳房重建术 麻醉方案 围术期管理 内环境稳态调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