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1
作者 王利先 王新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目的观察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148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 目的观察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148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完全运动阻滞比例和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可靠,减少了传统穿刺法反复寻找异感损伤血管引起血肿,气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在基层医院特别对老人、小孩、肥胖,异感主诉不清楚者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 神经阻滞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琴 詹锐 +2 位作者 王叶庆 彭丽君 张恺莹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2803-2805,共3页
目的:探讨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锁骨或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为筋膜突破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为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 目的:探讨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锁骨或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为筋膜突破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为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20 min后测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手术开始麻醉效果评价。结果:A组在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上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效果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法同样是具有安全有效,镇痛阻滞完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可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突破 神经刺激仪 神经阻滞
下载PDF
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3
作者 蓝秋 杨刚 李锋 《中外医疗》 2012年第26期68-68,70,共2页
目的探讨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年患者120例,随机抽取60例为Ⅰ组,余60例为Ⅱ组。Ⅰ组采用传统的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突破感法进行阻滞。两组... 目的探讨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年患者120例,随机抽取60例为Ⅰ组,余60例为Ⅱ组。Ⅰ组采用传统的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突破感法进行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记录穿刺次数、穿刺深度、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穿刺次数、穿刺深度及不良反应的数据上明显比Ⅰ组小。结论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 神经阻滞麻醉
下载PDF
两种方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4
4
作者 龙文平 胡俊梅 +1 位作者 胡宇 殷雁斌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553-555,共3页
目的比较横突法与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探讨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457例,随机分为横突组和异感组,两组均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为0.37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20 ml,观察比较两... 目的比较横突法与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探讨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457例,随机分为横突组和异感组,两组均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为0.37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20 ml,观察比较两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以及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两组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选择横突法或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横突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新方法——二次异感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曹飞 邢宏昶 赵宏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62-62,共1页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肩及锁骨手术中的主要麻醉方法,但该方法常会出现尺神经阻滞不全,产生止血带痛,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探索了一种新的阻滞方法——二次异感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 神经阻滞 临床观察 二次 麻醉方 阻滞不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阻滞一针突破法临床应用
6
作者 李杨 张军辉 张成功 《云南医药》 CAS 2000年第4期356-356,共1页
关键词 阻滞 穿刺术 一针突破
下载PDF
无需寻找异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体会
7
作者 潘尉洲 李德亮 唐天云 《云南医药》 CAS 2002年第2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阻滞 穿刺点 破膜 针尖抵至横突棘表面障碍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定位对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竞 吴穗平 +2 位作者 蔡宜良 陈家趁 谢葵山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35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老年桡骨骨折患者60例,依据肌间沟臂丛神经组织麻醉方法分为神经刺激仪定位组(n=30)和传统异感法定位组(n=30)两组,... 目的:观察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老年桡骨骨折患者60例,依据肌间沟臂丛神经组织麻醉方法分为神经刺激仪定位组(n=30)和传统异感法定位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穿刺针进入到注药完毕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完善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注药前(T0)、注药后15 min(T1)、注药后30 min(T2)、手术切皮后10 min(T3)时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刺激仪定位组穿刺针进入到注药完毕时间、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时间均显著早于传统异感法定位组(P<0.05)。神经刺激仪定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1/30),低于传统异感法定位组的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效果较传统异感法定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桡骨骨折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刺激仪定位 传统异定位 效果
下载PDF
顺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臂骨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段从武 杨丽 《现代临床医学》 2015年第4期286-287,共2页
目的:观察顺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不同进针法肌间沟注入0.45%-0.79%甲磺酸罗哌卡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术者和患者对所用方法的效果满意度及麻醉效果判断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 目的:观察顺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不同进针法肌间沟注入0.45%-0.79%甲磺酸罗哌卡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术者和患者对所用方法的效果满意度及麻醉效果判断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中麻醉效果及穿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顺行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臂骨科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路 神经阻滞麻醉 传统
下载PDF
改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敬行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30期74-74,共1页
通常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首先患者头偏向健侧在斜角肌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相交处作穿刺点,垂直皮肤刺入,向足侧内侧进针,寻找异感,回抽无血液,然后注入局麻药[1]。该方法在寻找异感时,有的患者由于特别紧张对异感的叙说不准,常常造... 通常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首先患者头偏向健侧在斜角肌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相交处作穿刺点,垂直皮肤刺入,向足侧内侧进针,寻找异感,回抽无血液,然后注入局麻药[1]。该方法在寻找异感时,有的患者由于特别紧张对异感的叙说不准,常常造成麻醉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找异 环状软骨 穿刺点 斜角 局麻药
下载PDF
改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
11
作者 蔡敬行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33期106-106,共1页
通常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首先患者头偏向健侧在斜角肌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相交处作穿刺点,垂直皮肤刺入,向足侧内侧进针,寻找异感,回抽无血液,然后注入局麻药[1].该方法在寻找异感时,有的患者由于特别紧张对异感的述说不准,常常造成... 通常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首先患者头偏向健侧在斜角肌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相交处作穿刺点,垂直皮肤刺入,向足侧内侧进针,寻找异感,回抽无血液,然后注入局麻药[1].该方法在寻找异感时,有的患者由于特别紧张对异感的述说不准,常常造成麻醉效果不佳,另外,在寻找异感时常反复穿刺较易造成皮下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神经阻滞 找异 环状软骨 麻醉效果 皮下出血 反复穿刺 穿刺点
下载PDF
三种常用定位方法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比较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干 袁新平 +2 位作者 何绍明 周宁 方凯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比较筋膜突破(facialpop,FP)、异感(paresthesia,PAR)、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3种定位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以及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状况。方法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目的 比较筋膜突破(facialpop,FP)、异感(paresthesia,PAR)、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3种定位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以及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状况。方法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筋膜突破组(FP组)、异感组(PAR组)和外周神经刺激组(PNS组),每组30例。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每组6例行C4-T3的横断面及注药侧肌间沟的冠、矢状面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v,CT)。结果3组患者中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FP组明显高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PAR组明显高于PNS组(P〈0.05);损伤血管发生率PAR组明显高于FP组(P〈0.01)和PNS组(P〈0.05)。CT结果显示局麻药在臂丛鞘内呈不均匀扩散,仅在肌间沟水平似乎有鞘的特征,其以下有明显的分隔及囊袋,并有伪足。PNS组的总体麻醉效果高于FP组(P〈0.05);尺侧手术麻醉效果FP组低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结论上臂及前臂桡侧手术采用3种定位均可,但FP法更安全简便;偏向尺侧的手术宜采用PAR或PNS定位法,以PNS定位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滞 筋膜突破 外周神经刺激 计算机体层摄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