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型蛋白激酶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调节及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弘倚 张楠 +3 位作者 于津泠 魏海萍 韩松 李俊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1,共7页
目的探讨经典型蛋白激酶Cγ(c PK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其在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GD)缺血损伤中作用。方法借助c PKCγ基因敲除(c PKCγ^(-/-))小鼠,利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在体缺血模型和原代脑皮层神... 目的探讨经典型蛋白激酶Cγ(c PK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其在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GD)缺血损伤中作用。方法借助c PKCγ基因敲除(c PKCγ^(-/-))小鼠,利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在体缺血模型和原代脑皮层神经元OGD离体细胞缺血模型,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生物化学技术,验证c PKCγ与突触蛋白-Ⅰ的相互作用,探讨c PK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水平的调节及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OGD损伤后对神经元形态的影响。结果免疫共沉淀结果证明,正常及缺血小鼠脑皮层组织中c PKCγ与突触蛋白-Ⅰ均存在相互作用;对突触蛋白-Ⅰ5个可能的丝氨酸磷酸化位点进行筛选发现,只有Ser549和Ser55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在OGD和c PKCγ敲除前后有明显变化;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出,野生型(c PKCγ^(+/+))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中,OGD处理使突触蛋白-ⅠSer549和Ser55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每组n=5,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0.05),c PKCγ基因敲除可显著降低上述两个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每组n=5,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0.05),而OGD处理后降低趋势更明显(每组n=5,与野生型OGD组相比P<0.05);除此之外,OGD处理可使c PKCγ^(+/+)和c PKCγ^(-/-)脑皮层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和数目均显著降低(每组n=8,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0.05),c PKCγ^(-/-)组降低现象更加显著(每组n=8,与野生型OGD组相比,P<0.05)。结论缺血/低氧损伤情况下,c PKCγ可能通过调节突触蛋白-ⅠSer549和Ser553磷酸化水平影响神经元突起的形态,从而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低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糖剥夺 经典型蛋白激酶Cγ 突触蛋白-ⅰ 基因敲除 免疫荧光 小鼠
下载PDF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突触蛋白-I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 被引量:3
2
作者 梁燕玲 张苏明 许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 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变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于缺血 10min后再灌流 1h、3h、6h、12h、2 4h和 72h分别观察尾壳核区 (caudateputam... 目的 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变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于缺血 10min后再灌流 1h、3h、6h、12h、2 4h和 72h分别观察尾壳核区 (caudateputamen ,CPU)及额顶叶皮质区 (frontparietalcortex,FPC)突触蛋白I(synapsinI)及磷酸化突触蛋白I(P synapsinI)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 10min后再灌流 12h内CPU区和FPC区synapsinI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再灌流 2 4h后降低 ,至 72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缺血 10min再灌流后synapsinI的磷酸化一直处于低下水平。结论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 ,同时还存在着突触传递阻断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 大鼠 突触蛋白-ⅰ 磷酸化 突触传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