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窜流通道高强度封堵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冬鑫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压裂后存在注入水突进、压裂裂缝见水等问题,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抑制窜流通道的高强度封堵剂,以保障后续重复压裂措施对潜力部位的有效挖潜。通过室内实验对封堵剂进行配方优化和性能评价,优选的配方为5%~10%丙烯酰...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压裂后存在注入水突进、压裂裂缝见水等问题,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抑制窜流通道的高强度封堵剂,以保障后续重复压裂措施对潜力部位的有效挖潜。通过室内实验对封堵剂进行配方优化和性能评价,优选的配方为5%~10%丙烯酰胺+0.1%~0.5%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03%~0.1%过硫酸铵+20%~25%偶联改性G级油井水泥。该封堵剂适用于40~65℃地层,初始黏度为10~15 mPa·s,成胶时间为1~5 h可控,具有较好的注入性能。封堵剂成胶强度为30~300 N可调,岩心封堵率大于98%,突破压力超过20MPa,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该高强度封堵剂适用于封堵原有压裂裂缝出水通道和射孔孔眼,保证重复压裂时裂缝转向而形成新缝,同时也适用于封堵天然裂缝形成的窜流通道,对油田后续重复压裂措施的有效开展、实现控水增油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封堵剂 剩余油挖潜 采收率
下载PDF
大庆外围油田低渗透裂缝发育储层缝控窜流通道发育井层及方向精准判识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沙宗伦 姚兰 李承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72,共10页
针对已有窜流通道判识方法考虑因素不全面、不适用于裂缝发育储层的问题,按照“识裂缝、判趋势、定方向”的思路,注水井以剖面测试数据为主、采油井以全井生产数据为主,创建流度分析法识别裂缝发育井层,明确窜流层位;集成发展以隶属度... 针对已有窜流通道判识方法考虑因素不全面、不适用于裂缝发育储层的问题,按照“识裂缝、判趋势、定方向”的思路,注水井以剖面测试数据为主、采油井以全井生产数据为主,创建流度分析法识别裂缝发育井层,明确窜流层位;集成发展以隶属度区间函数、主客观组合赋权为核心的模糊数学分析法,判别注采井窜流趋势;首次建立面积井网注入水推进速度计算模型,制定小层级窜流通道判别标准,实现小层级窜流通道的有效识别。结果表明,C45区块发育各类程度窜流通道共14条,与示踪剂测试结果相近;从注入水推进速度计算结果看,误差仅为5.94%;新方法可有效解决假性窜流通道及多向连通作用影响,实现窜流通道的精准识别。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大庆外围油田的资源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井层 小层级窜流通道 变启动压力梯度 注入水推进速度 假性窜流通道
下载PDF
油田高含水期窜流通道定量描述方法 被引量:41
3
作者 彭仕宓 史彦尧 +5 位作者 韩涛 Yao Tingting 黄继新 李海燕 黎锡瑜 胡海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4,共6页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定量识别了窜流通道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储层非均质性 注入水 窜流通道 分布规律 定量描述方法 模糊评判法
下载PDF
油藏注水开发后期窜流通道定量识别方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郑强 刘慧卿 +2 位作者 李芳 张杰 张波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95,共4页
窜流现象是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了能够更精确地识别窜流通道的大小,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数据定量研究窜流通道的方法。首先根据油井生产动态曲线识别水窜井,然后根据不同组合情况下注采井之间... 窜流现象是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了能够更精确地识别窜流通道的大小,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数据定量研究窜流通道的方法。首先根据油井生产动态曲线识别水窜井,然后根据不同组合情况下注采井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判断窜通关系,最后利用建立的窜通体积与注采量的关系式计算窜通体积。利用该方法对某区块57220井区的57217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整个区块的水窜情况,得到了其窜流通道分布和对应窜通体积。研究发现,水窜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井组内,还可能发生在不同井组的注采井之间。窜流通道大小的准确确定,可为调堵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定量分析 通体积 动态数据 相关系数
下载PDF
窜流通道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实验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睿 姜汉桥 +1 位作者 陈民峰 董烈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69,共5页
我国大部分油田目前都处在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各种动态监测分析表明,微观上油藏的特定部位形成了几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原始孔道的窜流通道。窜流通道引起的注水低效、无效循环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油田高效开发、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我国大部分油田目前都处在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各种动态监测分析表明,微观上油藏的特定部位形成了几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原始孔道的窜流通道。窜流通道引起的注水低效、无效循环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油田高效开发、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矛盾。目前,国内外对非线性渗流的研究仍存在很大局限性,而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的研究更少。以高渗透性填砂管模型为实验对象,设计了窜流通道渗流规律物理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级别窜流通道的非达西流系数关系式,揭示了高渗多孔介质的非达西流系数与渗透率、孔隙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达西流向非达西流过渡的临界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高速渗 实验 非达西 非达西系数
下载PDF
合注合采油藏窜流通道发育区定量判识方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余成林 林承焰 尹艳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8,共6页
以采用多油层合注合采方式开发的葡北油田葡Ⅰ油组油藏为例,开展定量判识窜流通道发育区的方法研究。从油藏地质和开发动态的角度优选能有效表征窜流通道特征的7类参数,通过变换进一步求取井组综合变异系数、无因次累积注水强度、无因... 以采用多油层合注合采方式开发的葡北油田葡Ⅰ油组油藏为例,开展定量判识窜流通道发育区的方法研究。从油藏地质和开发动态的角度优选能有效表征窜流通道特征的7类参数,通过变换进一步求取井组综合变异系数、无因次累积注水强度、无因次吸水强度和井组内部累积水油比级差4个关键参数,最后通过构造综合判别参数与4个关键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实现综合判别参数的求取。研究表明,葡北油田综合判别参数大于0.38的区域为窜流通道发育区,被窜流通道沟通的注水井和采油井分别具有低注水压力和高注水量及高采液量和特高含水率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注合采 窜流通道 综合判别参数 葡北油田
下载PDF
低渗透厚油层层内优势窜流通道定量识别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卫 林承焰 +1 位作者 杨永智 樊庆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针对低渗透厚油层引入能有效表征优势窜流通道的4项参数,应用加权K-means聚类算法开展优势窜流通道的定量识别方法研究。利用该方法对乾安油田Ⅰ区Ⅶ砂组油藏59口井177小层进行识别,诊断出22口井存在优势窜流通道,与研究区示踪剂检测结... 针对低渗透厚油层引入能有效表征优势窜流通道的4项参数,应用加权K-means聚类算法开展优势窜流通道的定量识别方法研究。利用该方法对乾安油田Ⅰ区Ⅶ砂组油藏59口井177小层进行识别,诊断出22口井存在优势窜流通道,与研究区示踪剂检测结果基本相符。根据优势窜流通道的单井识别结果,绘制了优势窜流通道平面分布图,研究其分布规律。优势窜流通道的分布区域主要受砂体微相、砂体形态及古水流方向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厚油层 优势窜流通道 加权K—means聚类算法 定量识别 储集层 非均质性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磊 陈庆栋 +3 位作者 蒲春生 吴飞鹏 桑海波 赵青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9-32,8,共4页
裂缝性水窜水淹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识别该类油藏的窜流通道可以预判及制定相关的对策技术。为此,通过对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开发特征的分析,10项静态地质指标和7项开发动态指标被选作评判因素,... 裂缝性水窜水淹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识别该类油藏的窜流通道可以预判及制定相关的对策技术。为此,通过对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开发特征的分析,10项静态地质指标和7项开发动态指标被选作评判因素,以九标度法为算法,建立了识别和评判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的模型。以延长川口油田的两个井组为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评判了两个井组中的窜流通道,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评判模型符合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识别的结果能为油田稳油控水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 窜流通道 九标度法 开发地质 注水
下载PDF
疏松砂岩储层窜流通道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于春磊 王硕亮 +1 位作者 张媛 王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4-1140,共7页
国内大部分高含水油田,注入水窜流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影响油田高效开发的主要矛盾,对窜流通道形成后渗透率场的计算与描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窜流通道参数计算方法,只能计算得到注采井点的渗透率数值,不能计算得到注采井间的渗... 国内大部分高含水油田,注入水窜流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影响油田高效开发的主要矛盾,对窜流通道形成后渗透率场的计算与描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窜流通道参数计算方法,只能计算得到注采井点的渗透率数值,不能计算得到注采井间的渗透率分布状况,并且目前窜流通道渗透率计算方法没有将室内实验结果、数值模拟结果和油藏工程方法结果有效结合起来。以国内某高含水油田为例,通过长期注水冲刷实验,模拟了窜流通道的动态形成过程,归纳出了储层岩石注水冲刷倍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式。在常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渗透率变化规律模型引入到数值模拟计算中,建立了计算窜流通道平面分布的新方法。以海上某油田的地质模型为基础,计算得到了该油田目前状态的窜流通道渗透率平面二维分布规律。综合对比动态数据法、概率密度模型法、经验公式法和示踪剂测试结果,证明本方法得到的结果真实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渗透率变化 数值模拟 注水冲刷 参数计算
下载PDF
用染料示踪剂寻找油水井间窜流通道的试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炜 郭东华 +2 位作者 李光 黄茗 王春生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9-50,共2页
选择特征波长为 5 2 0nm的染料作为示踪剂来寻找油水井间的窜流通道。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计算出岩石的染料示踪剂吸附量 ,进而计算出注水井所需的示踪剂用量。现场试验采用 2 0 0m3 浓度为 2 5mg/L的染料示踪剂 ,从L41437注水井注入后 7d... 选择特征波长为 5 2 0nm的染料作为示踪剂来寻找油水井间的窜流通道。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计算出岩石的染料示踪剂吸附量 ,进而计算出注水井所需的示踪剂用量。现场试验采用 2 0 0m3 浓度为 2 5mg/L的染料示踪剂 ,从L41437注水井注入后 7d内在对应生产井L132 9井口取水样检测 ,结果表明这 2口井间存在窜流通道。调剖后 ,注水压力由 8 6MPa上升到 15MPa ,对应生产井平均日降水 2 2 2m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 示踪剂 油水井 窜流通道 试验 剖面调整 注水开发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窜流通道分级模糊评判方法及其在绥中36-1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传峰 姜汉桥 张贤松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7-390,共4页
针对已有模糊评判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窜流通道分级模糊评判方法。根据窜流程度将窜流通道分为3种级别,综合考虑窜流通道的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构建简便、合理的评判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分级界限并分配权重,从而建立起对水驱或... 针对已有模糊评判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窜流通道分级模糊评判方法。根据窜流程度将窜流通道分为3种级别,综合考虑窜流通道的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构建简便、合理的评判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分级界限并分配权重,从而建立起对水驱或聚合物驱油藏均适用的窜流通道模糊评判模型。绥中36-1油田注聚试验井组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分级 模糊评判 影响因素指标 表现特征指标
下载PDF
铬冻胶与高渗油藏窜流通道强度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凤兰 曹淑君 +1 位作者 侯吉瑞 苑光宇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2-386,共5页
中高渗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发生了变化,导致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不同强度的窜流通道,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针对现场常用的铬冻胶,通过动态封堵实验研究了不同聚合物浓度(3 000 mg/L和5 000 mg/L)铬冻胶体系在不同渗透率窜流... 中高渗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发生了变化,导致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不同强度的窜流通道,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针对现场常用的铬冻胶,通过动态封堵实验研究了不同聚合物浓度(3 000 mg/L和5 000 mg/L)铬冻胶体系在不同渗透率窜流通道中的注入、封堵性能及驱油效果,并引入了拟阻力系数和拟残余阻力系数,分析了铬冻胶与窜流通道强度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越高,冻胶的注入性能越差,但是封堵性能以及调剖增油效果越好;窜流通道渗透率越高,冻胶封堵强度越弱,而调剖增油效果越差;铬冻胶对3 D、5 D、10 D、50 D的窜流通道适应性较好,对于100 D、150 D、200 D的窜流通道适应性较差。该研究结果为铬冻胶应用于现场封堵高渗油藏窜流通道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冻胶 高渗油藏 窜流通道 拟阻力系数 拟残余阻力系数 适应性
下载PDF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识别泌124断块聚合物驱优势窜流通道 被引量:4
13
作者 崔连训 周志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810-2815,共6页
聚合物驱油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地层经过长期的注聚开发,储层物性发生了变化,加上油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存在高渗透带、大孔道等原因,形成泌124断块在注聚合物驱过程中存在聚合物沿优势渗流通道窜流问题,大大降低了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油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地层经过长期的注聚开发,储层物性发生了变化,加上油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存在高渗透带、大孔道等原因,形成泌124断块在注聚合物驱过程中存在聚合物沿优势渗流通道窜流问题,大大降低了聚合物驱油效率。为了快速识别优势窜流通道,建立了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优选优势窜流通道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运用综合评判方法优选优势窜流通道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该评价方法计算方便,易于操作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油田 聚合物驱 窜流通道 模糊综合评判 识别模型
下载PDF
砂岩油藏窜流通道调堵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同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6-730,共5页
陆相沉积类型的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长期注水冲刷后形成的窜流通道加剧了平面矛盾,严重影响了油田采收率及开发效果。根据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的成因和现状及技术和经济的要求,从堵剂的类型、封堵机理及性能等方面综述... 陆相沉积类型的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长期注水冲刷后形成的窜流通道加剧了平面矛盾,严重影响了油田采收率及开发效果。根据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的成因和现状及技术和经济的要求,从堵剂的类型、封堵机理及性能等方面综述了符合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特点的六大类堵剂,主要包括聚合物凝冻胶类、树脂类、颗粒类、沉淀类、微生物类和泡沫类调堵剂。六类调堵剂均有各自的优缺点,需根据砂岩油藏的特征,系统全面地研究封堵窜流通道的抑制方法,筛选合适的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窜流通道 调堵剂 综述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窜流通道精细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承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8-44,共7页
目前,针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未形成完善的窜流通道识别方法,应用中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不符合矿场实际、识别方法具有较强局限性、在小层级识别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通过深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窜流特征,引入砂体对应关系、... 目前,针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未形成完善的窜流通道识别方法,应用中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不符合矿场实际、识别方法具有较强局限性、在小层级识别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通过深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窜流特征,引入砂体对应关系、单井小层渗透率等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和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建立窜流通道识别模型,分析单井小层指标,精细识别小层窜流通道,并进行矿场验证。结果表明,由于分析了压敏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影响,首次引入砂体对应关系等指标,评价体系及识别结果更符合矿场实际;共识别出窜流通道9条,由于施工因素影响,1条窜流通道未识别。识别结果与矿场实际基本吻合,证明了所建方法的准确性,可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裂缝性 精细识别 窜流通道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下载PDF
靖边砂子湾井区窜流通道方向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旭 孙连爽 韩华峰 《石化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249-249,共1页
目前,靖边油田实施注水开发多年,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引起的高含水、特高含水问题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和油田开发整体效益。充分认识油藏内窜流通道的特征,对提高注水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沉积微相和井间连通性识别窜流... 目前,靖边油田实施注水开发多年,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引起的高含水、特高含水问题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和油田开发整体效益。充分认识油藏内窜流通道的特征,对提高注水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沉积微相和井间连通性识别窜流通道的存在性,基于生产动态曲线法识别窜流通道的方向,描述了靖边砂子湾油田某开发单元的窜流通道方向。最后施工效果表明根据上述方法确定的调驱井组的含水率显著降低,验证了所识别窜流通道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沉积微相 连通性 生产动态
下载PDF
D48区块井间窜流通道示踪监测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岱锋 张代森 +2 位作者 张小卫 关悦 刘伟伟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8-19,共2页
为了明确D48区块井间窜流通道情况,选择特征波长为210~220 nm的硝酸钠作为示踪剂,在D48-29井组开展了示踪剂监测试验;从D48-29注水井共注入40%硝酸钠溶液10 m3,注入时间2 h,在对应的D48-12等4口油井上取样进行检测。从示踪剂显示来看,D4... 为了明确D48区块井间窜流通道情况,选择特征波长为210~220 nm的硝酸钠作为示踪剂,在D48-29井组开展了示踪剂监测试验;从D48-29注水井共注入40%硝酸钠溶液10 m3,注入时间2 h,在对应的D48-12等4口油井上取样进行检测。从示踪剂显示来看,D48-29井与对应油井中的3口存在窜流通道;由见剂时间、见剂峰值及持续时间,计算出了该井组地层渗透率、孔隙度及窜流体积,并划分了窜流级次,结果表明D48-29注水井与D48-12油井间存在严重窜流通道,其中第一级次的窜流体积占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井间监测 窜流通道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窜流通道识别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吴起油田某区块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云彦舒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2年第10期114-116,共3页
窜流通道的识别一直是改善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尤其对于特低渗透油藏,微裂缝发育且非均质强,窜流通道的分级识别和预警判断难度大。通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吴起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为例,优选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关键影响因... 窜流通道的识别一直是改善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尤其对于特低渗透油藏,微裂缝发育且非均质强,窜流通道的分级识别和预警判断难度大。通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吴起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为例,优选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关键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等预警评判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充分结合该区块生产状况和数学分析进行权重分配赋值,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窜流通道的预警识别模型,同时通过动静结合方法对模型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窜流通道进行了准确定位,为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调整方案制定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窜流通道 影响因素 表现特征
下载PDF
冲积扇储层窜流通道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 被引量:35
19
作者 冯文杰 吴胜和 +4 位作者 许长福 夏钦禹 伍顺伟 黄梅 景亚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8-870,共13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发育典型的干旱冲积扇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窜流通道,并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从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入手,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了...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发育典型的干旱冲积扇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窜流通道,并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从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入手,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构型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动、静态数据分析研究区窜流通道的类型和分布样式,冲积扇储层内部发育有别于其他碎屑岩储层的窜流通道类型,根据窜流通道的物性特征可分为大孔高渗通道和相对低渗通道2类。不同沉积相带内部发育不同成因的窜流通道:扇根内带为流沟系统,扇根外带为片流朵体骨架,扇中为高能水道。不同类型窜流通道的分布样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流沟分布于单期槽流砾石体的上部,流沟之间相互交叉汇合形成"树状"组合,剩余油分布于槽流砾石体未被流沟切割的部位;片流朵体骨架在片流带内孔、渗性能最好,在三维空间内呈"发束状"发散,剩余油分布于单一片流朵体侧缘和上部;扇中高能水道为高孔、高渗的宽带状储集体,单一水道切割叠置频繁,剩余油富集在物性较差、规模较小的低能水道内;扇缘储层构型样式单一,径流水道规模小且多孤立分布,剩余油主要受控于开发井网与措施的完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储层 储层构型模式 窜流通道 大孔道 相对低渗通道 剩余油
下载PDF
石南21井区窜流通道综合识别方法研究
20
作者 李素芹 张晓斌 陈硕 《科技与企业》 2013年第9期188-188,共1页
本文首先从整个井组的角度出发,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窜流通道定性识别模型,评判出井组是否存在窜流通道及其发育程度;然后从单井的角度出发,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判断去水方向,从而形成了从井组到单井系统的识别窜流通道的方法。... 本文首先从整个井组的角度出发,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窜流通道定性识别模型,评判出井组是否存在窜流通道及其发育程度;然后从单井的角度出发,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判断去水方向,从而形成了从井组到单井系统的识别窜流通道的方法。该方法在石南21井区的应用表明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定性识别模型 灰色关联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