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硬脂酸盐表面活性剂消除再生新闻纸抄造时胶粘物引起的窟洞和深色斑点纸病
1
作者 雷保义 潘耀祖 +1 位作者 杜欣莉 陈衡宙 《湖北造纸》 2007年第3期13-14,共2页
利用硬脂酸盐表面活性剂包覆胶粘物,使抄造再生新闻纸时,这些胶黏物不致在设备表面沉积、粘网、粘缸,造成纸机断纸,产生窟洞和深色斑点纸病,加入量为每吨再生新闻纸6kg硬脂酸盐,加入浓度10%。
关键词 硬脂酸盐表面活性剂 窟洞 深色斑点纸病 胶粘物
下载PDF
东千佛洞第2窟涅槃经变与西夏生死观
2
作者 焦树峰 《西夏研究》 2024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槃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槃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槃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槃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槃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槃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入涅槃经变的空间布局之中,并与窟内的现世救渡思想相互呼应,进一步展现出这一时期西夏信众往生净土的生死观念。东千佛洞第2窟的涅槃经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遗产,更是揭示西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的重要图像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第2 涅槃经变 生死观
下载PDF
东千佛洞二窟壁画《水月观音》的艺术特色
3
作者 王建荣 《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2期104-106,共3页
作为西夏时期充分融合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艺术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洞窟代表,东千佛洞有着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水月观音》是东千佛洞的代表性壁画,该图的色彩、线描、构图皆有特色,色彩上结合了汉地绘画的简约淡雅与藏地绘画... 作为西夏时期充分融合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艺术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洞窟代表,东千佛洞有着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水月观音》是东千佛洞的代表性壁画,该图的色彩、线描、构图皆有特色,色彩上结合了汉地绘画的简约淡雅与藏地绘画的强烈厚重;线描上融合了文人画线艺术成就与藏画铁线描格调;构图上保留了南宋山水风格与藏区民风意情,因此呈现了藏传佛教的民族气质与汉地艺术审美趣味相融合的西夏绘画风格。本文围绕东千佛洞二窟壁画《水月观音》色彩、线描、构图三方面进行艺术特色分析,再简要概述该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月观音》 东千佛壁画 艺术特色
下载PDF
东千佛洞第二窟壁画艺术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卯芳 《西夏研究》 2016年第3期54-56,共3页
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为西夏时期洞窟,窟内壁画融合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特点,体现了西夏佛教绘画的艺术风格与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
关键词 东千佛第二 西夏 壁画艺术
下载PDF
西夏壁画中的藏密因子——以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壁画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卯芳 《民族艺林》 2020年第2期132-139,共8页
西夏石窟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藏结合,尤其在西夏中晚期,藏传佛教绘画在石窟壁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与比重,具有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石窟群这一特征表现就最为集中,其中第2窟藏传佛教风格壁画保存完整,在... 西夏石窟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藏结合,尤其在西夏中晚期,藏传佛教绘画在石窟壁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与比重,具有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石窟群这一特征表现就最为集中,其中第2窟藏传佛教风格壁画保存完整,在同时期石窟艺术中极具特色。本文拟以东千佛洞第2窟藏传佛教壁画为例,探讨藏密因子在西夏佛教壁画中的体现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壁画 藏密 东千佛第2
下载PDF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元代风格觅迹 被引量:2
6
作者 魏平 杨富学 《西夏研究》 2022年第4期93-100,共8页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乃敦煌晚期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壁画内容丰富,汉藏并举,学界均言其为西夏窟,实则为元代窟。窟中九尊式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壁画中白伞盖佛母和青色金刚手菩萨具有元代密教特征;东千佛洞第2窟的壁画配置与西藏扎达托林寺...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乃敦煌晚期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壁画内容丰富,汉藏并举,学界均言其为西夏窟,实则为元代窟。窟中九尊式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壁画中白伞盖佛母和青色金刚手菩萨具有元代密教特征;东千佛洞第2窟的壁画配置与西藏扎达托林寺白殿绘塑配置如出一辙,由此或可推断托林寺白殿与东千佛洞第2窟前室壁画受同一宗教仪轨影响下而成;中心柱两侧度母具有14世纪的夏鲁风格特点;药师佛与施甘露度母下方的饿鬼出现南宋风俗画中的婴戏形象;窟中壁画以蓝青绿色为主,与西夏石窟以红(土红)为主的格调相悖,却与元代崇尚蓝青绿色的基本色调相符;水月观音侍从的衣冠道教元素增多,与山西芮城永乐宫和洪洞广胜下寺的道教、佛教壁画有诸多近似之处。凡此种种,皆可为此窟之元代说提供有力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第2 元代绘画 西夏石 藏传佛教
下载PDF
东千佛洞二窟卷草纹审美形态的文化变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前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25-129,共5页
东千佛洞壁画作为西夏壁画艺术的代表,是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千佛洞二窟的壁画中,布满了场面宏大、视觉优美的卷草纹图样,内容融合汉、藏佛教艺术特点,体现了西夏时期装饰图案的显著特点与民族特色。本文从美术创作与文化... 东千佛洞壁画作为西夏壁画艺术的代表,是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千佛洞二窟的壁画中,布满了场面宏大、视觉优美的卷草纹图样,内容融合汉、藏佛教艺术特点,体现了西夏时期装饰图案的显著特点与民族特色。本文从美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发掘卷草纹出现的文化原因和其独特艺术样式的形成机制,对卷草纹图样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 壁画艺术 卷草纹饰 民族文化
下载PDF
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西夏壁画的净土主题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贾维维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0,共7页
在东千佛洞现存9个已编号洞窟中,第2、4、5、6、7窟目前被学界公认为西夏时期营造的代表性洞窟,是研究西夏历史、佛教、艺术等多个学术领域的重要资料,其中第7窟研究力度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分析东千佛洞第7窟的窟室结构、壁画题材内容... 在东千佛洞现存9个已编号洞窟中,第2、4、5、6、7窟目前被学界公认为西夏时期营造的代表性洞窟,是研究西夏历史、佛教、艺术等多个学术领域的重要资料,其中第7窟研究力度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分析东千佛洞第7窟的窟室结构、壁画题材内容、组合方式、图像内涵等内容,来讨论该窟表现的净土思想,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西夏社会净土思想和宗教信仰特征。净土信仰在该窟的图像与图像之间构建起内在联系,从而将窟室组成一个构思严密的建筑空间,汉地传统信仰题材与新译密续主题共同服务于"净土"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第七 西夏 壁画 净土 密宗 来迎图
原文传递
一座反映唐蕃关系的“纪念碑”式洞窟——榆林窟第25窟营建的动机、思想及功德主试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沙武田 《西部考古》 2013年第1期276-297,共22页
榆林窟第25窟是敦煌石窟吐蕃期洞窟的代表作,通过对洞窟藏文题记的再研究,结合吐蕃在处理唐蕃关系时建寺等佛教活动的传统、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窟内壁画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最终表明榆林窟第25窟很有可能是776年瓜州陷蕃后、786年沙州... 榆林窟第25窟是敦煌石窟吐蕃期洞窟的代表作,通过对洞窟藏文题记的再研究,结合吐蕃在处理唐蕃关系时建寺等佛教活动的传统、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窟内壁画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最终表明榆林窟第25窟很有可能是776年瓜州陷蕃后、786年沙州陷蕃前,身为瓜州节度使、沙州作战前沿总指挥尚乞心儿的功德窟,或者说是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洞窟,而建窟的主要目的是吐蕃人为了'纪念'对瓜州的占领,又是为了通过佛教手段向瓜沙地区的汉人表示友好,因此该窟实为一'纪念碑性'洞窟,具有很强的'秘密性',但其建窟的模式未得到广泛的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第25 唐蕃关系 纪念碑性 尚乞心儿
原文传递
关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地区诸窟的编年
10
作者 八木春生 姚瑶(译) 《石窟寺研究》 2015年第1期325-347,共23页
本文运用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对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所开凿的第1931窟(龙华寺洞)等几个大型窟进行了编年。其结果,第1931窟(龙华寺洞)应该略早于689年,而在710年左右完成的第1955窟(极南洞)之后,造像在细节方面虽然有差异,但不能否定类似形... 本文运用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对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所开凿的第1931窟(龙华寺洞)等几个大型窟进行了编年。其结果,第1931窟(龙华寺洞)应该略早于689年,而在710年左右完成的第1955窟(极南洞)之后,造像在细节方面虽然有差异,但不能否定类似形式一直持续到开元年间的可能性,第1628窟(八作司洞)的营造时间或许是在8世纪10年代后半期至2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西山南部地区 第1931(龙华寺) 工人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