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术期护理
1
作者 王振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7期69-70,共2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 3 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苍白球定向毁损术治疗 ,在实施围术期护理时 ,充分估计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用整体护理模式 ,结合病情制订详细的护理计...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 3 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苍白球定向毁损术治疗 ,在实施围术期护理时 ,充分估计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用整体护理模式 ,结合病情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结果 通过实施围术期的治疗和护理 ,3 0例患者术中震颤完全消失或肌僵直完全解除者 12例 ( 4 0 % ) ,震颤基本消失或肌僵直明显缓解17例 ( 5 6.7% ) ,无效 1例 ( 3 .3 % ) ,手术有效率达 97%。手术后出现手术对侧肢体暂时性肌无力 1例 ( 3 .3 % ) ,经检查示针道有轻度水肿灶 ,经脱水及激素治疗后恢复。结论 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教育与患者术中是否能认真配合手术有密切关系 ;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及整体指导对患者树立自信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治疗 帕金森病 护理
下载PDF
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钱若兵 汪业汉 +2 位作者 凌至培 傅先明 李光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 3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在手术后的早期 (16例 )、晚期 (7例 )进行MRI随访 ,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大小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并且...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 3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在手术后的早期 (16例 )、晚期 (7例 )进行MRI随访 ,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大小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并且计算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坐标的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在术后 3~ 7天复查MRI ,T1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1低信号点 ,中间为短T1高信号环 ,最外为长T1低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T2 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2 高信号点 ,中间为短T2 低信号环 ,最外为长T2 高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7例患者术后 1~ 2年复查MRI,毁损灶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 类圆形信号。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的误差小于 1mm。结论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大小与毁损的温度、时间、毁损针的直径和长度成正比 ,晚期MRI随访提示如果靶点位置正确 ,毁损灶大小在 5 .0mm× 5 .2mm× 8.1mm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m核立体定向毁损 帕金森病 PD 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MRI表现 疗效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至杏仁核径路中电阻值变化规律的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涛 王晓峰 +2 位作者 李拴德 姜克明 杨来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手术径路中所测电阻值的变化规律及其辅助定位意义 .方法 :对 12 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额叶和手术径路中及杏仁核的电阻值进行测定 ,计算手术径路中及杏仁核的电阻值与额叶皮质的差值 ,将差...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手术径路中所测电阻值的变化规律及其辅助定位意义 .方法 :对 12 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额叶和手术径路中及杏仁核的电阻值进行测定 ,计算手术径路中及杏仁核的电阻值与额叶皮质的差值 ,将差值与额叶阻值之比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2 0例患者手术径路中的电阻值和额叶皮质阻值的差值与额叶皮质阻值比值 95 %的分布区间为 - 0 .0 2 10± 0 .0 0 5 2 (α =0 .0 5 ) ,杏仁核的阻值为 :(5 5 6± 84 )Ω ,白质的电阻值高于灰质 ,在近靶点 18~ 8mm位置有一高阻值区 ,该区与杏仁核之间阻值及差值比曲线下降明显 .结论 :阻值比值曲线可以反映手术径路中的阻值变化的趋势 ,该曲线稳定、可靠 .杏仁核阻值及邻近靶点高阻值区是接近杏仁核的特征 ,曲线下降明显的部分在手术中可以作为确定杏仁核位置的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额叶 杏仁核 电阻值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