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1
作者 谢淑丽 冯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33-35,共3页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被诊断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患者,年龄均在6-18岁之间,行详细的眼部专科检查(远、近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麻痹睫...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被诊断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患者,年龄均在6-18岁之间,行详细的眼部专科检查(远、近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麻痹睫状肌验光、眼轴),所选病例均为中、低度近视或无屈光度的患者,排除远视和高度近视的患者。术前均行头颅核磁排除颅脑疾患,检查裸眼及戴镜的斜视度,对于度数较小的斜视,详细检查患者的正、负融像,并给予佩戴小度数三棱镜(≤15△),复视能够消失,这类患者均在发病1月后给予三棱镜佩戴,观察6个月,斜视无好转的,行手术矫正斜视。结果:2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斜视度小于15△,佩戴复视消失的最小三棱镜度,三个月后复视消失,斜视好转,一年后脱掉三棱镜;25例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斜视无好转,斜视度稳定,行斜视手术矫正,术后复视消失,立体视恢复。术后6个月后生活质量优于手术前。结论:本文患者中手术治疗为(25/28)89%患者采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术后可有效改善内斜视,并可快速复视消除,恢复立体视等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共同性斜 立体视恢复 恢复 临床治疗效果
下载PDF
直肌边缘切开术与配戴三棱镜矫治共同性内斜视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光丽 白莹 +2 位作者 文勇 曾春梅 邓斌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直肌边缘切开术与配戴三棱镜对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位矫正效果及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选出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配戴三... 目的:探讨直肌边缘切开术与配戴三棱镜对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位矫正效果及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选出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配戴三棱镜治疗,观察组采用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正位率、残存斜视度、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近立体视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术后1个月、3个月的正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正位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残存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残存斜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融合功能正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融合功能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融合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融合范围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精细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配戴三棱镜相比,直肌边缘切开术能够有效矫正共同性内斜视,有助于双眼融合功能与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内斜 直肌边缘切开术 三棱镜 眼位矫正 立体功能恢复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倾斜影像与GCP构建高精度侵蚀沟地形模型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林 李斌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95,共8页
为了提高侵蚀沟立体建模与监测的精度,该文采用消费级无人机作为低空遥感平台,以黄土高原一典型切沟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采集的倾斜影像与部署的地面控制点,采用多视立体运动恢复结构方法(structure from motion with multi-view ster... 为了提高侵蚀沟立体建模与监测的精度,该文采用消费级无人机作为低空遥感平台,以黄土高原一典型切沟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采集的倾斜影像与部署的地面控制点,采用多视立体运动恢复结构方法(structure from motion with multi-view stereo,Sf M-MVS)构建了高精度侵蚀沟表面模型,对其建模精度与数字高程模型、正射影像等成果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正射航图建模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构建的侵蚀沟稠密点云模型的水平均方根误差约为0.096 m,高程均方根误差约为0.018 m,满足1:5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与正射影像图的要求。与正射航图建模成果相比,高程误差减小了50%;侵蚀沟稠密点云的整体密度与地面激光雷达相当,且避免了后者多站拼接造成的密度不均问题。除了沟头部分的小块内凹区域,沟壁、沟头部分没有明显的空洞,植被覆盖的区域也能够正常建模。而正射航图的建模成果中在沟头内凹部分以及植被覆盖部分存在大块的空洞;由侵蚀沟的数字高程模型与等高线图可见,构建的侵蚀沟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切沟的形态特征。总体而言,该方法在侵蚀沟的高精度建模与监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图像处理 模型 倾斜影像 侵蚀沟 立体运动恢复结构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