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氟生物浸出体系中阳离子竞争络合解毒机理研究
1
作者 李想 温建康 +4 位作者 莫晓兰 武彪 武名麟 王淀佐 杨洪英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0-227,共8页
针对生物浸出体系中氟对浸矿微生物的抑制问题,提出结合氟的溶液化学性质,利用金属阳离子的竞争络合作用,使溶液中的游离F^-形成络合态,进而使细菌可耐受高氟浓度生长。比较了不同金属氟化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AlF_3和FeF_3性... 针对生物浸出体系中氟对浸矿微生物的抑制问题,提出结合氟的溶液化学性质,利用金属阳离子的竞争络合作用,使溶液中的游离F^-形成络合态,进而使细菌可耐受高氟浓度生长。比较了不同金属氟化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AlF_3和FeF_3性质稳定,对细菌生长无明显影响;MgF_2溶于浸出体系释放F^-,对细菌产生毒害作用。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Al^(3+)、Fe^(3+)对F^-的竞争络合机理以及Mg^(2+)对F^-无竞争络合符合热力学定律。比较了Al^(3+)和Fe^(3+)对F^-的解毒能力,结果表明,Al^(3+)、Fe^(3+)对氟均有解毒作用,解毒能力大小为Al^(3+)>Fe^(3+)。通过PHREEQC计算可知,络合物形态可通过调节溶液中F^-与金属离子的浓度控制,且随着F^-与金属离子浓度比的减小,配位数向低配位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解毒作用 含氟生物浸出体系 竞争络合
下载PDF
浸矿微生物氟抑制机理及铁的竞争络合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想 温建康 +5 位作者 莫晓兰 武彪 尚鹤 武名麟 王淀佐 杨洪英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23-1230,共8页
含氟矿石中生物浸出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瓶颈,究其原因在于伴随含氟脉石矿物溶解,氟对浸矿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氟的水化学特性,通过添加可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物质来转换F离子存在形态,进而使浸矿微生物可以耐受高氟环境.本文... 含氟矿石中生物浸出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瓶颈,究其原因在于伴随含氟脉石矿物溶解,氟对浸矿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氟的水化学特性,通过添加可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物质来转换F离子存在形态,进而使浸矿微生物可以耐受高氟环境.本文系统研究了氟对细菌的抑制机理,明确了氟的真实毒性形态HF,发现了氟对细菌存在跨膜抑制作用,氟胁迫条件下,干细胞内氟离子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无氟对照组达到18%以上.选择在生物冶金体系中常见Fe3+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3+对F-的络合解毒作用,热力学分析结果可知,Fe3+可以与HF发生一级竞争络合反应,破坏HF络合结构.在铁离子存在条件下,细菌最高可以耐受F-质量浓度1.0 g·L-1的环境下生长.铁氟络合形态分析可知,只有当培养基中Fe3+质量浓度5倍过量于F-质量浓度,细菌才能正常生长,对应的FeF2+在氟化物中质量分数达45%时,而游离氟离子浓度为2.87×10^(-5)mol·L-1.络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配位化学原理,随着F-/Fe3+浓度比的减小,配体浓度相对较低,氟与铁的络合物向低配位方向移动,可以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氟铁浓度比来调整氟铁络合产物,使细菌在高氟环境中生长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抑制机理 竞争络合 热力学 络合物形态控制
原文传递
双分子螯合剂与牛血清蛋白对钍的络合竞争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桂宝 罗梅初 +2 位作者 孙梅贞 杨照华 刘实晶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473-474,共2页
探讨15个双分子取代苯酚类螯合剂与牛血清蛋白对钍的络合竞争能力强弱与动物体内促排效果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试剂BSA(bovineserumalumin);牛血清白蛋白,生化试剂(中科院生化研究所东风生化技术公司产);... 探讨15个双分子取代苯酚类螯合剂与牛血清蛋白对钍的络合竞争能力强弱与动物体内促排效果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试剂BSA(bovineserumalumin);牛血清白蛋白,生化试剂(中科院生化研究所东风生化技术公司产);葡聚糖凝胶(SephadexG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子螯合剂 血清白蛋白 络合竞争 排钍
下载PDF
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络合超滤分离水溶液中Pb^(2+)和Zn^(2+)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光亮 李振山 包立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2-548,共7页
采用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PMA)为络合剂,研究络合超滤技术对水溶液中Pb2+和Zn2+的分离效果、竞争络合效应以及外加盐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以两种金属离子截留率之差表示分离率,以单一金属离子溶液中离子截留率与混合溶液中该离子的截留... 采用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PMA)为络合剂,研究络合超滤技术对水溶液中Pb2+和Zn2+的分离效果、竞争络合效应以及外加盐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以两种金属离子截留率之差表示分离率,以单一金属离子溶液中离子截留率与混合溶液中该离子的截留率之差表示金属离子间的竞争强度。结果表明:随着PMA浓度增加,两种金属离子的分离率先增大后减小,当PMA浓度为200 mg/L时,分离率达到最大值,为54.47%。pH从2增加到6时,分离率先增大后减小,且在pH=4时达到最大,为71.34%。两种金属离子的竞争效应随pH及PMA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在pH=5,PMA浓度为200 mg/L时,混合溶液中两种离子竞争效应最强。外加Na2SO4对分离率有较大影响,随着n(Na2SO4)增大分离率增加,随后基本保持不变,在n(Na2SO4)=0.06mol/L时,分离率达到最大值,为97.677%。加入Na2SO4减弱了Zn2+的竞争络合能力,有利于两种金属离子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Zn2+ 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 超滤 选择性分离 竞争络合
下载PDF
光谱分析法研究八羧酸酞菁铝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奎治 彭亦如 +3 位作者 林伟 曹育红 徐国兴 翁家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87,共4页
以八羧酸酞菁铝配合物(AlPc(COOH)8)为红区荧光探针,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AlPc(COOH)8)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测定了八羧酸酞菁铝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位置数和结合常数,结果分别为n=5.7,K=5.74×105... 以八羧酸酞菁铝配合物(AlPc(COOH)8)为红区荧光探针,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AlPc(COOH)8)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测定了八羧酸酞菁铝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位置数和结合常数,结果分别为n=5.7,K=5.74×105和K=3.51×105,两种分析方法结果基本一致。以氯血红素(HE)、布洛芬(IB)、L-色氨酸(TRP)为分子探针,用络合竞争法研究了它们对AlPc(COOH)8-BSA体系紫外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往体系中加入HE后,AlPc(COOH)8的单体吸收峰增强,体系由结合态往游离态“转变”,而加入TRP和IB后,吸收光谱未观察到明显的变化,由此确定AlPc(COOH)8与BSA的结合点为Site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羧酸酞菁铝 牛血清白蛋白 竞争络合 结合常数
下载PDF
光谱分析法研究四磺酸酞菁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林伟 彭亦如 +2 位作者 陈奎治 翁家宝 徐国兴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1-414,共4页
分别采用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准确测定了四磺酸酞菁铝、钴、锰(AlPcS4、CoPcS4、MnPcS4)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常数,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常数的数量级皆为105L/mol。以氯血红素(HE)、布洛芬(IB)和L-色氨酸(TRP)为分子探... 分别采用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准确测定了四磺酸酞菁铝、钴、锰(AlPcS4、CoPcS4、MnPcS4)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常数,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常数的数量级皆为105L/mol。以氯血红素(HE)、布洛芬(IB)和L-色氨酸(TRP)为分子探针,络合竞争法确定了AlPcS4、CoPcS4和MnPcS4与BSA的结合点是SiteⅠ和Site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磺酸金属酞菁 牛血清白蛋白 结合常数 竞争络合
下载PDF
四磺基酞菁钴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焱 徐国兴 +1 位作者 彭亦如 翁家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7-411,共5页
以高锰酸钾降解薛氏钠盐(6-羟基-β-萘磺酸钠)合成4-磺基邻苯二甲酸,并以此为原料"固相熔融法"合成了四磺基酞菁钴(CoPcS4)。CoPcS4在DMSO中发生解聚,随着pH值的升高,解聚增加。CoPcS4以二聚体形式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后... 以高锰酸钾降解薛氏钠盐(6-羟基-β-萘磺酸钠)合成4-磺基邻苯二甲酸,并以此为原料"固相熔融法"合成了四磺基酞菁钴(CoPcS4)。CoPcS4在DMSO中发生解聚,随着pH值的升高,解聚增加。CoPcS4以二聚体形式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后具有更强的光敏活性。分别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准确测定了四磺基酞菁钴与BSA的结合位置数和结合常数。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数量级皆为105L.mol-1。CoPcS4与BSA的首要结合位置为SiteⅠ和SiteⅡ,两种结合位置的结合能力差别不大。结果表明,CoPcS4可与牛血清白蛋白很好地结合,白蛋白起到存储与转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磺基酞菁钴 牛血清白蛋白 竞争络合 结合常数
下载PDF
八羧酸酞菁钴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研究
8
作者 李增富 彭亦如 +2 位作者 赖文忠 林武滔 周文富 《三明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98-401,共4页
八羧基金属酞菁的周边四个苯环各带有两个羧基,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且吸收峰在670-700nm,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光敏剂,而且CoPc(COOH)8带有负电荷,对蛋白有很强的亲和作用。采用光谱法研究了CoPc(COOH)8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采用荧... 八羧基金属酞菁的周边四个苯环各带有两个羧基,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且吸收峰在670-700nm,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光敏剂,而且CoPc(COOH)8带有负电荷,对蛋白有很强的亲和作用。采用光谱法研究了CoPc(COOH)8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采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测定了CoPc(COOH)8与BSA的结合常数为K=6.94×105;以氯血红素(HE)、布洛芬(IB)、L-色氨酸(TRP)为BSA的分子配体,络合竞争法研究了它们对CoPc(COOH)8-BSA体系紫外光谱的影响,并且确定了CoPc(COOH)8与BSA的结合点为SiteI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羧酸酞菁钴 牛血清白蛋白 竞争络合 结合常数
下载PDF
体系中的微量水对阳离子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文莉 李树新 +2 位作者 马育红 徐瑞清 武冠英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9-24,共6页
通过聚合物的性质以及紫外光谱分析证明了以TiCl_4为共引发剂的阳离子聚合体系中微量水与引发剂和TiCl_4之间存在着络合竞争,并提出了抑制水对阳离子聚合影响的方法。
关键词 阳离子聚合 紫外光谱 络合竞争
下载PDF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测定冠醚与碱金属离子的结合常数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海震 颜肖慈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56,共3页
应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测定络合物结合常数的新方法,将已知结合常数的18 冠6 与K+ 的1∶1络合物溶液([18 冠6…K]+)作为参考络合物加入到待测络合主体二苯并18 冠6 或络合客体Na+ 中,与参考络合物一起竞争络合.通过质谱信号强度的变化,... 应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测定络合物结合常数的新方法,将已知结合常数的18 冠6 与K+ 的1∶1络合物溶液([18 冠6…K]+)作为参考络合物加入到待测络合主体二苯并18 冠6 或络合客体Na+ 中,与参考络合物一起竞争络合.通过质谱信号强度的变化,推导出了待测络合物[18 冠6…Na]+、[二苯并18 冠6…K]+ 和[二苯并18 冠6…Na]+的结合常数的对数值lg K—○——分别为4.5,4.9和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常数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 络合竞争
下载PDF
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晓峰 阎百兴 王莉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42-2047,共6页
采集三江平原河流(主要河流和沼泽性河流)水体,利用切向超滤和玻璃纤维滤膜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了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含量、形态和潜在络合竞争能力,以揭示湿地开垦对铁形态和输出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典型沼泽性河... 采集三江平原河流(主要河流和沼泽性河流)水体,利用切向超滤和玻璃纤维滤膜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了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含量、形态和潜在络合竞争能力,以揭示湿地开垦对铁形态和输出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可溶铁和酸性不稳定铁平均含量高达1.16和0.81 mg.L-1,是主要河流铁的重要补给来源,主要输送络合态铁(占可溶铁70.9%)和离子态铁(占可溶铁9.3%).河流中可溶态铁均以低分子量铁为主要迁移形态,在主要河流中低分子量铁占可溶态铁的68.7%,含量为0.13 mg.L-1,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占可溶态铁的82.2%,含量为0.88 mg.L-1;典型性河流中Fe3+含量是主要河流的3.1倍,Fe2+含量相差不大.通过菲咯嗪的配位竞争实验发现,络合态和胶体态铁中也存在Fe(Ⅱ)的结合形态;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络合态铁具有更高的潜在络合竞争能力,更容易形成稳定不易分解的络合态铁.因此,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导致沼泽性河流铁输出的减少,稳定络合态铁输出的减少直接影响铁的迁移距离,对近海铁的输送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和含量 河流 切向超滤 络合竞争 三江平原
原文传递
FRUIT NUTRITIVE FACTOR NETWORK
12
作者 Daren H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09年第1期150-158,共9页
As an research example of the widely existing cooperation-competition systems,the authorspres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a fruit nutritive factor network.It is described by a node-weightedbipartite graph.The fru... As an research example of the widely existing cooperation-competition systems,the authorspres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a fruit nutritive factor network.It is described by a node-weightedbipartite graph.The fruit nutritive factors are defined as the nodes,and two nodes are connected by anedge if at least one fruit contains these two nutritive factors.The fruits are defined as the collaborationacts.The node-weight W_(nt),which signifies the 'importance degree' of each actor node,is defined as thecont ent of a nutritive factor in a fruit.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some unique features.The node-weight distributions take so-called 'shifted power law' function forms,but the act-weightdistribution takes a normal form.The degree and act-degree distributions show impulsive-spectrumlike forms.These observations may be helpful for the study of fruits.The network description method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may be universal for a kind of cooperation-competi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network cooperation-competition nntritive factor statistical propert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