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谓“端公戏”:称谓辩证与形态结构解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龚德全 《文化遗产》 CSSCI 2014年第3期44-51,157,共8页
学界对"端公戏"此一称谓的"误读"、"误用"可谓由来已久,其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惯用戏剧而非仪式的概念来诠解端公戏。事实上,"端公戏"此一称谓本身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祭祀仪式;一是戏... 学界对"端公戏"此一称谓的"误读"、"误用"可谓由来已久,其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惯用戏剧而非仪式的概念来诠解端公戏。事实上,"端公戏"此一称谓本身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祭祀仪式;一是戏剧形态,但究其根底,端公戏还是一种仪式存在。端公所谓演剧的部分其实是一种作为仪式的戏剧,它为端公"驱鬼敬神、禳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服务,是端公祭仪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鬼神观念——巫术祭仪——个体祭祀效应"三者的双向互动所型塑的端公戏形态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西南诸省纷繁复杂、不同称谓的诸多傩戏类型都与此形态结构具有同一性,因而均可纳入端公戏系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公戏 称谓 形态结构 独立系统
下载PDF
略论云南端公戏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福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7-70,共4页
端公戏是昭通傩戏的总称 ,流传于云南昭通地区的广大偏僻山区。云南昭通地区位于云岭高原东北隅滇川黔三省夹角之中 ,处于中国傩文化圈的边缘地带 ,傩事活动盛行。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 。
关键词 端公戏 傩乐 傩舞 傩面具
下载PDF
“戏剧”与“仪式”:“端公戏”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怀堂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5期113-125,共13页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公 端公信仰 端公戏 仪式
下载PDF
浅论陕南汉中端公戏的美学特征
4
作者 荣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11-112,共2页
陕南汉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陕南端公戏独有的美学特征: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关键词 陕南汉中 端公戏 美学特征 人伦关怀 民俗 粗旷豪放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传统艺术价值功能探析——以云南镇雄端公戏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龙生 徐艺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3-117,共5页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地全面展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当前国家、省、市、县大力挖掘、保护与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机遇下,民间传统艺术的价值功能愈发凸显。由此以云南镇雄端公戏为例,通过对端公戏...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地全面展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当前国家、省、市、县大力挖掘、保护与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机遇下,民间传统艺术的价值功能愈发凸显。由此以云南镇雄端公戏为例,通过对端公戏的分析介绍,揭示其深厚的民俗历史,挖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审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以维护其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雄 端公戏 价值
下载PDF
陕南端公戏的文化功能及艺术价值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侯红艳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0-52,71,共4页
陕南端公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着陕南地区的历史变迁,传承着当地的风俗民情,成为巫傩文化在陕南的一个典型缩影。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对人类万物有灵的艺术想象力的激发与延展,也是对美丑并举的审美组合方式的艺... 陕南端公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着陕南地区的历史变迁,传承着当地的风俗民情,成为巫傩文化在陕南的一个典型缩影。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对人类万物有灵的艺术想象力的激发与延展,也是对美丑并举的审美组合方式的艺术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端公戏 巫傩文化 想象力 文化功能
下载PDF
云南昭通端公戏研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阳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5-28,46,共5页
昭通端公戏是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以宗教祭祀为主要活动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端公戏根植于滇东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代表着这一地区别样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端公戏恢复活动后逐渐... 昭通端公戏是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以宗教祭祀为主要活动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端公戏根植于滇东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代表着这一地区别样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端公戏恢复活动后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昭通端公戏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整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从艺术特征、表现形式、传承情况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便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端公戏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昭通端公戏面具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复声 《民族艺术研究》 1997年第4期35-37,共3页
端公戏属傩戏的一个品种,流行于云南昭通地区的彝良、镇雄、大关、盐津等县的农村.表演时使用面具是傩戏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代傩仪中所戴面具,多为狰狞面目,象征妖魔鬼怪.自演变为傩戏后,除保留一部分神怪面目外。
关键词 端公戏 面具 镇雄县 云南昭通地区 贵州毕节 使用面 妖魔鬼怪 宗教活动 民间宗教 重要特征
下载PDF
端公戏与儒家伦理 被引量:2
9
作者 鹤川 《民族艺术研究》 1994年第3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端公戏 道教文化 《大学》 儒家经典 《琵琶记》 《中庸》 封建统治者 宗教信仰 道德规范
下载PDF
端公戏简介及脸谱
10
《昭通学院学报》 1988年第Z1期116-117,共2页
端公戏是原流传于江西和湘黔交界一带傩戏的一个分支,傩戏是被称为戏剧化石的古老剧种。端公戏大致是明清时陆续传入昭通地区的,它保留了其原始巫祝和奔放、粗犷的特色,然而也受着川剧等多种戏剧的影响。这套脸谱是昭通地区文化局戏剧... 端公戏是原流传于江西和湘黔交界一带傩戏的一个分支,傩戏是被称为戏剧化石的古老剧种。端公戏大致是明清时陆续传入昭通地区的,它保留了其原始巫祝和奔放、粗犷的特色,然而也受着川剧等多种戏剧的影响。这套脸谱是昭通地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从镇雄县收集的,由杨荣生同志供稿,共九个,分刊于116页和封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公戏 古老剧种 杨荣生 镇雄县 巫祝 清时 二郎神
下载PDF
云南昭通端公戏面具的艺术特征研究
11
作者 宗云燕 杨志伟 《西部学刊》 2020年第15期87-89,共3页
云南昭通端公戏是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明清之际由江西、四川等地传入,并传承至今。昭通的端公活动主要分为阴坛、阳坛,包括打傩祭祀、庆坛、阳戏三种类型。面具是端公戏最重要的道具,在演出中有重要的作用,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形... 云南昭通端公戏是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明清之际由江西、四川等地传入,并传承至今。昭通的端公活动主要分为阴坛、阳坛,包括打傩祭祀、庆坛、阳戏三种类型。面具是端公戏最重要的道具,在演出中有重要的作用,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形式美、笔触写意风格、世俗化、功利性与审美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昭通 端公戏 艺术特征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以镇雄傩戏(端公戏)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郎启训 徐艺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1-82,87,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历史发展的见证,在增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在介绍和分析镇雄傩...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历史发展的见证,在增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在介绍和分析镇雄傩戏(端公戏)的基础上,重点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讨论镇雄傩戏(端公戏)的保护对策问题。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公戏
原文传递
鲁西南端公戏源流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欧兰香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79,共5页
鲁西南微山湖一带流行的"端公戏",因为渊源不明而长期带有神秘色彩。本文认为:端公即古代傩祭仪式的男巫的别称,端公戏属于傩戏范畴,开坛、拜坛、请神等程序与傩戏表演基本相同。称端公腔为"端鼓腔"或"端供腔&... 鲁西南微山湖一带流行的"端公戏",因为渊源不明而长期带有神秘色彩。本文认为:端公即古代傩祭仪式的男巫的别称,端公戏属于傩戏范畴,开坛、拜坛、请神等程序与傩戏表演基本相同。称端公腔为"端鼓腔"或"端供腔"均为"望文生义"或"顾名思义"的音近之讹。鲁南端公戏渊源于淮扬一带的香火戏,唱词句格的七字句、十字句相同,流传至今的基本剧目亦相通。运河与淮河的交汇造成了香火戏支脉的流传。端公腔传人说祖辈从扬州兴化迁来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公戏 香火 运河文化
原文传递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陕南端公戏的艺术价值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景林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4-97,共4页
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看,陕南端公戏秉承了巫傩文化逐鬼驱疫、祈福纳吉的基本内涵,是巫傩文化在陕南的集中展现。表演者佩戴面具的造型、颜色以及唱腔的朴实无华,彰显出陕南端公戏粗犷朴拙的民间审美质地。陕南端公戏产生的想象力在实... 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看,陕南端公戏秉承了巫傩文化逐鬼驱疫、祈福纳吉的基本内涵,是巫傩文化在陕南的集中展现。表演者佩戴面具的造型、颜色以及唱腔的朴实无华,彰显出陕南端公戏粗犷朴拙的民间审美质地。陕南端公戏产生的想象力在实现彼岸世界娱神功能的同时,实现了此岸世界娱人的作用,让生存困窘的陕南民众在审美的想象中获得生存的力量和希望,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精神超越,真实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貌和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陕南端公戏 艺术价值
原文传递
“两创”思想下陕南端公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5
作者 侯红艳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3-145,共3页
陕南端公戏与巫傩文化同源共生,是三秦大地最具特点的地方小戏之一,在民间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新时代陕南端公戏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两创”思想为指导,强化对巫傩文化生态圈的保护,做好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与传承人培养工作,同时深... 陕南端公戏与巫傩文化同源共生,是三秦大地最具特点的地方小戏之一,在民间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新时代陕南端公戏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两创”思想为指导,强化对巫傩文化生态圈的保护,做好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与传承人培养工作,同时深入挖掘陕南巫傩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最终实现陕南端公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创”思想 陕南端公戏 民间 巫傩文化
原文传递
旺苍端公戏的艺术特征探究
16
作者 王平兰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0-112,共3页
旺苍端公戏是皇帝时期宫廷巫傩遗风流传于民间而形成的一种古老民间祭祀戏剧,被誉为中国傩戏的"活化石"。通过对旺苍端公戏中的称谓、生成、形态与传承等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解读与呈现其文化特性,挖掘这一传统古老戏剧的... 旺苍端公戏是皇帝时期宫廷巫傩遗风流传于民间而形成的一种古老民间祭祀戏剧,被誉为中国傩戏的"活化石"。通过对旺苍端公戏中的称谓、生成、形态与传承等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解读与呈现其文化特性,挖掘这一传统古老戏剧的现代价值,为旺苍端公戏的创新发展、保护传承探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旺苍端公戏 艺术特征 传承研究
原文传递
陕西稀有剧种之端公戏
17
《当代戏剧》 2020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端公戏源于古代设坛祭神仪式,因为主要表演者为端公(男巫师),所以称为"端公戏"。端公戏的产生与旧时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早期的端公戏为设坛祭祀形式,巫师一人装旦扮丑,边扭跳边吟唱,所以也叫"跳端公"。... 端公戏源于古代设坛祭神仪式,因为主要表演者为端公(男巫师),所以称为"端公戏"。端公戏的产生与旧时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早期的端公戏为设坛祭祀形式,巫师一人装旦扮丑,边扭跳边吟唱,所以也叫"跳端公"。清代嘉庆年间,端公们为了招揽生意,邀集大筒子艺人加入庆坛表演,仍以端公为主,人员扩大到三至七人,出现了小生、小旦、小丑等行当,还吸收融合了大筒子戏的很多曲调和剧目,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端公戏基本形成。其音乐曲调是神歌与当地小调、大筒子戏唱腔的综合体。板路有二六(分快慢两种)、一字、四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公戏 稀有剧种 大筒子 招揽生意 陕南地区 祭神仪式 巫师
原文传递
端公戏
18
《音乐天地》 2022年第11期64-64,共1页
端公戏俗称“坛戏”、“对儿戏”,因其行头简易,一包袱可携,故又称为“包袱戏”。端公戏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南部的南郑、西乡两县和城固、镇巴、宁强三县的部分地区,勉县、留坝、略阳、安康和陇南地区也有流传。陕南端公戏是由上古先民的... 端公戏俗称“坛戏”、“对儿戏”,因其行头简易,一包袱可携,故又称为“包袱戏”。端公戏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南部的南郑、西乡两县和城固、镇巴、宁强三县的部分地区,勉县、留坝、略阳、安康和陇南地区也有流传。陕南端公戏是由上古先民的跳傩逐渐演变为巫师(现称端公)在庆坛中唱歌跳舞娱神娱人的一个地方剧种。据专家考证,该剧种也是陕西唯一的傩及祭祀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公戏 地方剧种 祭祀 跳傩 陕西省南部 专家考证 陇南地区
原文传递
陕西端公戏的文化功能及艺术价值探索
19
作者 郭巧媛 《河北画报》 2021年第14期140-141,共2页
端公戏的产生地主要集聚于陕西汉中地区,与陕南的风俗习惯、乡土民情有密切联系。端公戏属于傩戏的一种,由傩、傩舞综合演变而来,也可理解为巫跳“神歌”与大筒子戏结合而来的产物,其起源于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为民... 端公戏的产生地主要集聚于陕西汉中地区,与陕南的风俗习惯、乡土民情有密切联系。端公戏属于傩戏的一种,由傩、傩舞综合演变而来,也可理解为巫跳“神歌”与大筒子戏结合而来的产物,其起源于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端公戏的起源与发展是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以及历史文明的延伸,也是对于艺术想象力的大胆尝试。本文主要对其文化功能和艺术价值进行简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端公戏 文化功能 艺术价值
下载PDF
祭祀仪式与演剧——以赛戏、队戏、傩戏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文峰 《中国艺术时空》 2015年第2期63-71,共9页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有不少由宗教祭祀仪式发展而成的面具戏,如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的赛戏,流行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流行于山西运城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的锣鼓杂戏(跳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有不少由宗教祭祀仪式发展而成的面具戏,如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的赛戏,流行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流行于山西运城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的锣鼓杂戏(跳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傩戏(傩堂戏、端公戏),流行于江苏海州的童子戏,流传于海南的人偶戏,流传于藏族地区的白面具戏、蓝面具戏等。本文中我们以赛戏、队戏、傩戏为例,介绍我国的祭祀仪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仪式 锣鼓杂 上党地区 端公戏 傩堂 童子 山西运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