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字符识别中的加权极向笔道密度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胜林 赵学军 潘保昌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5-37,共3页
针对手写字符特征描述困难的特点,文章提出了加权极向笔道密度特征和加权径向轮廓特征,并用这些特征描述以弯曲笔划为主的手写字符,实验表明效果明显。
关键词 字符识别 笔道密度 特征抽取 极向笔道
下载PDF
基于力反馈技术的毛笔笔道仿真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广卿 侯增选 +1 位作者 郭超 郑栓柱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9-854,共6页
本文将力反馈技术引入虚拟绘制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力反馈技术的笔道仿真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力对毛笔变形的影响机理,采用弹簧-振子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毛笔力反馈仿真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毛笔模型变形时每个采样点处的笔触形状,得到笔触变化... 本文将力反馈技术引入虚拟绘制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力反馈技术的笔道仿真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力对毛笔变形的影响机理,采用弹簧-振子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毛笔力反馈仿真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毛笔模型变形时每个采样点处的笔触形状,得到笔触变化的时间序列,获得完整的笔道,实现力对笔道的动态控制.文中利用Phantom Desktop力反馈设备,成功地实现了具有力觉反馈的笔道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再现了传统笔道绘制中通过力触觉控制绘制的过程,有效地增强了虚拟绘制过程的真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绘制 力反馈 毛笔模型 笔道仿真
下载PDF
基于经验的中国水墨画毛笔笔道的仿真 被引量:3
3
作者 么丽欣 孙济洲 孙美君 《电子测量技术》 2007年第10期38-41,57,共5页
综合物理模型和经验模型的优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经验的一维笔模型。该模型创造性地采用"死元"和"活元"的思想模拟毛笔的分叉、飞白等效果。在此基础上,将毛笔笔道抽象成为笔道模型,使用路径来控制毛笔运动轨迹的... 综合物理模型和经验模型的优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经验的一维笔模型。该模型创造性地采用"死元"和"活元"的思想模拟毛笔的分叉、飞白等效果。在此基础上,将毛笔笔道抽象成为笔道模型,使用路径来控制毛笔运动轨迹的瞬时状态,并定义了一套完整的水墨传输机制。笔模型和笔道模型将构成整个笔道仿真体系,该体系模拟了毛笔的真实绘制过程,其结果将传递给纸模型进行扩散,以实现仿真各种笔道效果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墨画仿真 笔模型 笔道模型 水墨传输机制
下载PDF
基于轮廓信息的汉字笔道抽取算法
4
作者 Lee,C Wu.,B 《图象识别与自动化》 1999年第1期6-19,共1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笔道抽取算法,它集成了所有层次的轮廓信息,包括边界点,支配点,拐角点,段,横截面序列图和字符结构来抽取汉字笔道。在这个算法中,首先抽取边界点,其次检测支配点和拐角点,然后构造包括根据轮廓信息抽取的单...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笔道抽取算法,它集成了所有层次的轮廓信息,包括边界点,支配点,拐角点,段,横截面序列图和字符结构来抽取汉字笔道。在这个算法中,首先抽取边界点,其次检测支配点和拐角点,然后构造包括根据轮廓信息抽取的单一和规则匹配以及横截面序列图(CSSG)的字符结构,最后用Bezier曲线检测笔道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道抽取算法 轮廓 汉字 信息处理
下载PDF
通过笔道弛豫匹配法来识别手写体汉字
5
作者 伍林鹿 《图象识别与自动化》 1995年第1期38-52,61,共16页
本文根据抽取的各个子笔道相邻关系信息,提出一种新的弛豫匹配法来识别手写体汉字(HCC)。为了确保弛豫处理过程收敛,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迭代方案,同时也设计了一种支持函数来解决书写变化多端的问题以及在预处理操作中某些不可... 本文根据抽取的各个子笔道相邻关系信息,提出一种新的弛豫匹配法来识别手写体汉字(HCC)。为了确保弛豫处理过程收敛,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迭代方案,同时也设计了一种支持函数来解决书写变化多端的问题以及在预处理操作中某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各个子笔道匹配的可能性在距离函数上的反映,这种距离函数是通过线性规划方法来确定的,其目的是获得最佳的结果。采用ETL-8数据库中的汉字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写体汉字 笔道弛豫匹配法 汉字识别
下载PDF
“笔道千秋”——访新加坡书法家何业波先生
6
作者 王锡钧 《今日海南》 2000年第11期52-52,共1页
那晚,我是在琼海侨联酒店四楼那间宽敞的会议厅里见到何业波先生的。何先生是新加坡顿有造诣的书法家。他祖籍在琼海市九曲江乡沙坡村。这次回乡,琼海市书协特邀他在侨联酒店四楼大厅,同琼海市书法家挥毫献艺。当我步入大厅时,见厅里一... 那晚,我是在琼海侨联酒店四楼那间宽敞的会议厅里见到何业波先生的。何先生是新加坡顿有造诣的书法家。他祖籍在琼海市九曲江乡沙坡村。这次回乡,琼海市书协特邀他在侨联酒店四楼大厅,同琼海市书法家挥毫献艺。当我步入大厅时,见厅里一张偌大的方桌四周已你挤我挨的围着一圈人。方桌上铺着一张长条宽幅宣纸。一位头发眉毛皆白、天庭饱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家 美术家 先生 新加坡 笔道
原文传递
国画一笔多色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邓学雄 章文 +1 位作者 张志尧 颜玮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38,共5页
针对国画的笔道颜色分布会随运笔的缓疾、力度轻重而异的特点,提出了运用多个单色笔道叠加的方法,实现了"一笔多色"国画技法效果的计算机模拟。重点探讨了叠加笔道的数量、多色笔道的实时显示、多色笔道的整体删除等问题。笔... 针对国画的笔道颜色分布会随运笔的缓疾、力度轻重而异的特点,提出了运用多个单色笔道叠加的方法,实现了"一笔多色"国画技法效果的计算机模拟。重点探讨了叠加笔道的数量、多色笔道的实时显示、多色笔道的整体删除等问题。笔道叠加算法避免了逐点填充笔道的复杂过程,保证了笔道颜色渐变在效率最优的情况下达到最大分辨率。仿真算法表明,绘制效果既保留了原笔划钩提顿挫的力度特性,又巧妙地解决了笔划中色彩过渡的问题,整体效果逼真细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艺术 一笔多色 笔道叠加 国画模拟
下载PDF
基于笔法模型的国画一笔多色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学雄 李牧 +1 位作者 章文 王脘卿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102,共5页
为了完善"一笔多色"国画技法效果的计算机模拟,提出了基于笔法的多色效果仿真。通过建立笔锋模型,改变子笔道的粗细(中锋)或将多个子笔道偏移一定位置(侧锋)进行叠加,避免了逐点计算笔道中的颜色的复杂过程,提高了运算速度。... 为了完善"一笔多色"国画技法效果的计算机模拟,提出了基于笔法的多色效果仿真。通过建立笔锋模型,改变子笔道的粗细(中锋)或将多个子笔道偏移一定位置(侧锋)进行叠加,避免了逐点计算笔道中的颜色的复杂过程,提高了运算速度。中锋、侧锋是根据笔杆与纸面的夹角进行判断的,计算机智能笔法就是通过中锋和侧锋的转换来实现的,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笔法的一笔多色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艺术 国画模拟 一笔多色 笔道叠加 笔法模型
下载PDF
力反馈技术水墨扩散仿真 被引量:1
9
作者 郭超 侯增选 +1 位作者 杨广卿 郑栓柱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95-1702,共8页
将力反馈技术引入中国书画绘制仿真过程,提出基于力反馈技术的水墨扩散仿真方法,实时仿真不同宣纸上笔道的水墨扩散效果.通过研究毛笔受力时笔道轮廓的形成和笔纸之间的水墨传输过程,提出毛笔笔道的仿真算法.研究不同宣纸的纤维分布及... 将力反馈技术引入中国书画绘制仿真过程,提出基于力反馈技术的水墨扩散仿真方法,实时仿真不同宣纸上笔道的水墨扩散效果.通过研究毛笔受力时笔道轮廓的形成和笔纸之间的水墨传输过程,提出毛笔笔道的仿真算法.研究不同宣纸的纤维分布及其对水墨的吸收和扩散,构建以纸元为基本单位的参数化宣纸模型.利用水墨在纸元间的传输有效地仿真了"粒状现象"和笔道扩散区域墨色的深浅变化.基于硬件组件HP xw 8600工作站和Phantom Desktop力反馈设备,构建力反馈技术虚拟绘制系统.用户可以通过Phantom Desktop力反馈设备在不同的宣纸上实时绘制出有扩散效果的笔道,增强了虚拟绘制过程的真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反馈技术 水墨扩散仿真 笔道仿真 宣纸模型 粒状现象
下载PDF
基于笔法模型的国画干笔飞白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学雄 翁颖欣 章文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97,共5页
为实现国画技法干笔飞白效果的计算机模拟,提出了在笔法模型的基础上,将飞白效果类型分为丝状和斑块状进行模拟,其中包括墨量的递减,飞白区域的判定和笔迹的生成几个部分。通过对笔锋模型的含墨量检测,在墨量不足的区域作笔触分岔的效应... 为实现国画技法干笔飞白效果的计算机模拟,提出了在笔法模型的基础上,将飞白效果类型分为丝状和斑块状进行模拟,其中包括墨量的递减,飞白区域的判定和笔迹的生成几个部分。通过对笔锋模型的含墨量检测,在墨量不足的区域作笔触分岔的效应,并在父笔道的基础上,叠加若干个具有相同模型的子笔道,实现"干笔飞白"效果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艺术 国画模拟 干笔飞白 笔道叠加 笔锋模型
下载PDF
电气工程图扫描输入和自动识别系统
11
作者 范文兵 谭鹤良 陈志强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46-48,共3页
在分析电气图处理的基础上 ,结合图像识别技术 ,就电气图纸扫描输入及识别的关键——矢量化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了一种将二值点阵图形转换为矢量图形的贯穿笔道剥离算法 .分析了多幅图形的拼接问题 ,为大幅面图纸的快速输入提供了重... 在分析电气图处理的基础上 ,结合图像识别技术 ,就电气图纸扫描输入及识别的关键——矢量化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了一种将二值点阵图形转换为矢量图形的贯穿笔道剥离算法 .分析了多幅图形的拼接问题 ,为大幅面图纸的快速输入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穿笔道剥离算法 电气工程图 扫描输入 自动识别系统 矢量化处理 矢量图形 二值点阵图形
下载PDF
试论笔与道及其对人性建构的意义
12
作者 马青云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04年第3期113-11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艺术价值 人性建构 传统文化 毛笔文化 笔道
下载PDF
基于力反馈技术的干笔飞白仿真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栓柱 侯增选 +1 位作者 郭超 杨广卿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6-1024,共9页
将力反馈技术引入虚拟绘制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力反馈技术的干笔飞白仿真方法.该方法根据毛笔模型受力后的形态变化,提出一种笔道绘制算法;通过分析不同运笔方式下的飞白特征以及力对飞白的影响,建立了飞白纹理库;采用纹理映射和纹理融合... 将力反馈技术引入虚拟绘制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力反馈技术的干笔飞白仿真方法.该方法根据毛笔模型受力后的形态变化,提出一种笔道绘制算法;通过分析不同运笔方式下的飞白特征以及力对飞白的影响,建立了飞白纹理库;采用纹理映射和纹理融合技术将飞白纹理映射到笔道,实现了干笔飞白的计算机仿真.文中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基于力反馈技术的虚拟绘制系统,仿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反馈技术 干笔飞白 笔道仿真 纹理映射 纹理融合
下载PDF
银行支票自动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美义 王保保 杨晓丽 《现代电子技术》 1997年第1期13-15,26,共4页
针对银行支票的格式及对书写要求不能太严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特征的手写识别方法,并进行了实验,取得了75%~80%自动处理率。
关键词 模式识别 边缘特征 笔道特征 银行支票
下载PDF
试论油画笔触的美感
15
作者 邵建波 朱纯军 李钦发 《宿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3-65,共3页
本文主要从笔触的力度、表层、节奏、技巧、精神论述了笔触在绘画作品中的美感。
关键词 笔触 笔力 笔道 物型 物质痕迹
下载PDF
从《书谱》的制式论证其书法风格的形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亓汉友 《中国书画》 2016年第9期12-14,共3页
《书谱》有一特殊的现象,就是在许多字中的笔道上有一突变点,使得线条在行笔过程中突然由粗变细,或者是线条戛然而止.而且这一突变点在同一直线上,非常有规律(图1). 启功先生在1964年的《孙过庭<书谱>考》一文认为这一笔法或笔道... 《书谱》有一特殊的现象,就是在许多字中的笔道上有一突变点,使得线条在行笔过程中突然由粗变细,或者是线条戛然而止.而且这一突变点在同一直线上,非常有规律(图1). 启功先生在1964年的《孙过庭<书谱>考》一文认为这一笔法或笔道是由于“折纸而书”造成的,并用敦煌出土的唐人白麻纸草书法相宗经论中的“折行格之痕至今尚在”的实例加以说明.作者也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实验,果然也出现了此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谱》 气息 笔道 笔画 书谱 包世臣 孙过庭
下载PDF
快乐什么样
17
作者 马明博 《可乐》 2008年第12期25-25,共1页
一天,请朋友为我题"快乐"二字。他先以篆书写了一遍。铁线篆,笔道很细,曲折婉转,古朴大方。我看着很好,他却摇了摇头,将宣纸团成一团。之后,他以隶书再写了一遍。粗放的笔道,很大气。写完,他却又团成一团,扔到地上。后来,他... 一天,请朋友为我题"快乐"二字。他先以篆书写了一遍。铁线篆,笔道很细,曲折婉转,古朴大方。我看着很好,他却摇了摇头,将宣纸团成一团。之后,他以隶书再写了一遍。粗放的笔道,很大气。写完,他却又团成一团,扔到地上。后来,他又以楷书写了一遍。方正稳妥、不温不火的字,想来挂在墙上,会让人心平气和。他放下笔,端详起来。我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字 笔道 隶书
原文传递
A virtual 3D interactive painting method for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based on real-time force feedback technology 被引量:4
18
作者 Chao GUO Zeng-xuan HOU +2 位作者 You-zhi SHI Jun XU Dan-dan YU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11期1843-1853,共11页
A novel 3D interactive painting method for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based on force feedback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ce exerted on the brush and the resulting brush deformation i... A novel 3D interactive painting method for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based on force feedback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ce exerted on the brush and the resulting brush deformation is analyzed and a spring-mass model is used to build a model of the 3D Chinese brush. The 2D brush footprint between the brush and the plane of the paper or object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3D brush when force is exerted on the 3D brush. Then the 3D brush footprint is obtained by projecting the 2D brush footprint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3D object in real time, and a complete 3D brushstroke is obtained by superimposing 3D brush footprints along the painting direc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been suc- cessfully applied in a virtual 3D interactive drawing system based on force feedback technology. In this system, users can paint 3D brushstrokes in real time with a Phantom Desktop haptic device, which can effectively serve as a virtual reality interface to the simulated painting environment for us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brush model 3D brushstroke 3D interactive painting Real-time force feedback techn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