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魂归笙鼓地:贵州清水江苗族“焚巾”丧祭仪式调查
1
作者 曾雪飞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5-40,共6页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在丧祭仪式中,有请巫师演唱《焚巾曲》的内容。演唱《焚巾曲》,一方面是为亡魂指路,让其顺利回归东方祖居地,最后到达蝴蝶妈妈和苗族祖先央公所在的天上“笙鼓之地”;另一方面,是苗族对婚恋自由憧憬的表达,因为清...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在丧祭仪式中,有请巫师演唱《焚巾曲》的内容。演唱《焚巾曲》,一方面是为亡魂指路,让其顺利回归东方祖居地,最后到达蝴蝶妈妈和苗族祖先央公所在的天上“笙鼓之地”;另一方面,是苗族对婚恋自由憧憬的表达,因为清水江苗族在现实生活的婚姻不自由,所以将自由婚恋寄托于死后的理想社会,即“魂归笙鼓地”,这也是《焚巾曲》所描绘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笙鼓 丧祭仪式 焚巾曲
下载PDF
因地制宜 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西恭城观音乡水滨村平地瑶吹笙挞鼓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军 黄艳 《铜仁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5-60,共6页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吹笙挞鼓有助于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的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笔者运用问卷调查...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吹笙挞鼓有助于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的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笔者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深入田野三个月,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负责的思想,总结出在当地中、小学校进行吹笙挞鼓传授和建立相关网站等有效保护方法,这对中华民族其他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保护
下载PDF
因地制宜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西恭城观音乡水滨村平地瑶吹笙挞鼓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玉时阶 杨军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67-70,共4页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吹笙挞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作者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深入田野三个月,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负责的思想,总结出在当地中...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吹笙挞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作者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深入田野三个月,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负责的思想,总结出在当地中小学校进行吹笙挞鼓传授和建立相关网站等有效保护方法,这对中华民族其他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保护
下载PDF
独树一帜的音乐舞蹈表演艺术——“吹笙挞鼓”艺术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4
作者 陈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170,共4页
"吹笙挞鼓"是我国稀有的音乐舞蹈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吹笙挞鼓",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以广西恭城平地瑶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吹笙挞鼓"... "吹笙挞鼓"是我国稀有的音乐舞蹈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吹笙挞鼓",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以广西恭城平地瑶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吹笙挞鼓"的价值意义、面临困境、建言献策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从文化保护与传承这两个角度进行重点探讨,研究"吹笙挞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独特的重要性,以及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恭城平地瑶吹笙挞鼓的起源与变迁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志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吹笙挞鼓是恭城平地瑶一项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后出现了走向消亡的迹象,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文章在介绍平地瑶吹笙挞鼓的起源的基础上,试图对它在变迁中所出现的特点及变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 吹笙挞鼓是恭城平地瑶一项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后出现了走向消亡的迹象,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文章在介绍平地瑶吹笙挞鼓的起源的基础上,试图对它在变迁中所出现的特点及变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展开分析,以期找到导致它濒临灭绝的原因,为抢救和保护该文化作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地瑶 起源 变迁
下载PDF
图像·田野·文献:湘桂边界平地瑶“吹笙挞鼓”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声军 赵书峰 《北方音乐》 2023年第3期99-110,共12页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一种集“歌”“舞”“乐”三位一体并具祭祀性、综合性、地方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形成是过山瑶乐舞文化不断“濡化”与平地瑶政治、社会、历史、经济、宗教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图像、文献、田野三个维度对平...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一种集“歌”“舞”“乐”三位一体并具祭祀性、综合性、地方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形成是过山瑶乐舞文化不断“濡化”与平地瑶政治、社会、历史、经济、宗教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图像、文献、田野三个维度对平地瑶“吹笙挞鼓”进行互动研究,揭示出平地瑶在“祭祖还愿”仪式中乐舞文化的历史演化过程,论述其从“村寨皆有”到“少数遗存”,从“时空分离”到“身份重建”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并对平地瑶“吹笙挞鼓”的历史记忆与图像叙事之间的“互文”关系;历史记忆与田野遗存之间的“接通”关系;图像叙事与田野遗存之间的“对话”关系进行阐释。把“吹笙挞鼓”这一显性文化符号置于平地瑶静态与动态两种语境中进行观照与考察,以此强化平地瑶的祖先历史、生产生活、信仰民俗等族群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认同,为平地瑶乐舞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参考与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田野 文献 平地瑶 历史人类学
下载PDF
苗族丧葬歌《焚巾曲》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侯德忠 勾佳怡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9-22,共4页
"笙鼓地"是黔东南苗族的灵魂归宿之地,也是祖灵的起始之地,以焚巾曲的歌唱形式和"阀嘎闹"的巫术形式流传于苗族聚居区。通过介绍《焚巾曲》与"笙鼓地"间的联系,解读其仪式和内容,揭示苗族人的"死后... "笙鼓地"是黔东南苗族的灵魂归宿之地,也是祖灵的起始之地,以焚巾曲的歌唱形式和"阀嘎闹"的巫术形式流传于苗族聚居区。通过介绍《焚巾曲》与"笙鼓地"间的联系,解读其仪式和内容,揭示苗族人的"死后世界",诠释苗族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笙鼓 焚巾曲 阀嘎闹
下载PDF
招魂与送灵:川黔滇苗族“解簸箕”仪式研究
8
作者 曹端波 曾雪飞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1期40-45,共6页
川黔滇苗族广泛流传"解簸箕"仪式,其起源说法不一。"解簸箕"仪式一般在老人死后一段时间内举行,核心在于将亡魂送归其祖居地,隔断其与世间的交往。"解簸箕"实质就是结束亡魂在人间的生活,解除人间日常生... 川黔滇苗族广泛流传"解簸箕"仪式,其起源说法不一。"解簸箕"仪式一般在老人死后一段时间内举行,核心在于将亡魂送归其祖居地,隔断其与世间的交往。"解簸箕"实质就是结束亡魂在人间的生活,解除人间日常生活的"簸箕",解决死亡为集体社会带来的破坏,并重建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簸箕 苗族 笙鼓
下载PDF
电影《寻梦环游记》与文学作品《焚巾曲》的文化相似性比较
9
作者 侯德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5期12-16,共5页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讲述北美洲国家墨西哥人生命哲学的电影,《焚巾曲》是一部描述中国苗族人生历程及人生价值的丧葬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时空,存在着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的差异,却在祭祀习俗的呈现、死后世界的想象、生命...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讲述北美洲国家墨西哥人生命哲学的电影,《焚巾曲》是一部描述中国苗族人生历程及人生价值的丧葬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时空,存在着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的差异,却在祭祀习俗的呈现、死后世界的想象、生命哲学的表达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性。它们共同探讨了关于生命、死亡、记忆与遗忘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亲情的追求,抒发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传递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激发了人们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热情。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既可加深中华民族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也可为中国与墨西哥的交流与对话奠定和谐、理解和尊重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梦环游记》 《焚巾曲》 祭祀习俗 亡灵世界 笙鼓之地 生命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