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 被引量:124
1
作者 杨振之 邹积艺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79,共5页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符号化旅游 旅游开发 旅游 原生文
下载PDF
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实施“符号化旅游”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维群 《龙岩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2-17,共6页
对客家乡村文化旅游作符号学视角的探讨。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实施"符号化旅游",有利于吸引游客,提升乡民参与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增强客家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规划、旅游景观、旅游产... 对客家乡村文化旅游作符号学视角的探讨。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实施"符号化旅游",有利于吸引游客,提升乡民参与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增强客家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规划、旅游景观、旅游产品、旅游营销中进行"符号化"的策划,为探索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一些建议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文 客家乡村文旅游 符号化旅游
下载PDF
城市文创旅游空间符号化建构与游客体验真实性的互动机理研究
3
作者 解长雯 晏雄 韩剑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110,共18页
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将废弃的工业厂房、仓库和传统社区转型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创旅游空间。然而,当前中国城市文创旅游空间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地方特色符号挖掘不足、管理不够细致有效、游客体验真实性相对... 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将废弃的工业厂房、仓库和传统社区转型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创旅游空间。然而,当前中国城市文创旅游空间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地方特色符号挖掘不足、管理不够细致有效、游客体验真实性相对薄弱等。通过对昆明云纺文创园进行实证研究,从游客视角对文创旅游空间的符号化建构进行深度解读,探究不同维度的符号感知如何影响体验真实性,进而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实现,并分析游客涉入度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以构建符号感知—体验真实性—游客满意度的互动机理模型。结果表明:工业与历史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建构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文化与创意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建构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与环境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建构真实性体验和存在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验真实性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号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中介效应;游客涉入度在体验真实性和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以期改善游客体验质量,助力城市特色旅游品牌的塑造,推动城市文创旅游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并持续激发城市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创旅游空间 旅游空间符号建构 旅游空间符号感知 游客体验真实性 游客满意度
下载PDF
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董培海 李庆雷 李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169,共8页
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文章结合国内外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问题。通过纵览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概况,具体讨论了符号学理论在旅游吸引物研究中的借鉴、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背... 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文章结合国内外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问题。通过纵览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概况,具体讨论了符号学理论在旅游吸引物研究中的借鉴、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背景和条件3个基本问题。研究认为:符号学理论和方法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旅游吸引物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拓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文化视野。在国内旅游学术研究整体缺乏一种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且旅游学科理论体系较为薄弱的背景下,符号学理论和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是值得期待的,其也需要国内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符号 机制 根基 现代性
下载PDF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符号学线索解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董培海 李伟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8-137,共10页
在系统梳理国外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旅游符号消费以及旅游符号体验3个层面对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剖析了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三条脉络:一是以Mac Cannell等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重点... 在系统梳理国外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旅游符号消费以及旅游符号体验3个层面对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剖析了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三条脉络:一是以Mac Cannell等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重点关注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机制以及旅游媒介对目的地代表性符号的建构过程。二是以Culler、Urry等为代表的,对旅游符号消费及其背后隐含的权力机制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旅游消费的象征性意义和旅游符号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权力的不平等性问题。三是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为依据的存在主义符号学问题,重点关注旅游体验乃至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研究认为,旅游符号研究不仅推动了旅游研究的理论原创,促进了旅游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极大地扩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符号 符号消费 符号体验
下载PDF
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解读——以清东陵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胜容 《旅游论坛》 2014年第1期79-83,共5页
将符号学理论引入旅游地竞争力研究,分析旅游地符号化运作的内在动因,探索根据旅游符号识别特征建立显性符号系统和隐性符号系统两个主类。以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旅游符号系统进行符号语言统计与解读,从旅游地景观展... 将符号学理论引入旅游地竞争力研究,分析旅游地符号化运作的内在动因,探索根据旅游符号识别特征建立显性符号系统和隐性符号系统两个主类。以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旅游符号系统进行符号语言统计与解读,从旅游地景观展示、旅游形象和旅游者行为3个方面认知符号学带给旅游地竞争力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旅游符号 旅游地竞争力 清东陵
下载PDF
基于符号学的旅游地创新发展研究——以静升古镇为例
7
作者 郭丽琴 李晋宏 《价值工程》 2017年第7期206-208,共3页
在符号消费背景下,旅游符号化运作成为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文章以旅游地符号化模式理论,即六个步骤:调查旅游者的符号价值→挖掘旅游地的符号价值→耦合旅游者和旅游地的符号价值→选择合适载体展示符号价值→选择合适媒介传播... 在符号消费背景下,旅游符号化运作成为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文章以旅游地符号化模式理论,即六个步骤:调查旅游者的符号价值→挖掘旅游地的符号价值→耦合旅游者和旅游地的符号价值→选择合适载体展示符号价值→选择合适媒介传播符号价值→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符号互动;三个大方面即符号生产、符号营销、符号消费的理论为基础,选取静升古镇为实证分析,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化旅游 静升古镇 创新发展
下载PDF
旅游地符号感知水平与旅游体验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冠群 《旅游研究》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从符号学视角,旅游体验的本质在于游客对旅游地符号的解读,而符号都有其意义指向,对符号的解读实际上是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和运用过程。因此,文化旅游中旅游体验最终的质量差异体现在游客对符号意义的获得程度。基于旅游体验与符号解读的... 从符号学视角,旅游体验的本质在于游客对旅游地符号的解读,而符号都有其意义指向,对符号的解读实际上是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和运用过程。因此,文化旅游中旅游体验最终的质量差异体现在游客对符号意义的获得程度。基于旅游体验与符号解读的对应关系,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旅游者的符号化消费分可为感官刺激、认知构建、符号使用和再造、个人意义生成四种基本类型。依据游客对旅游地符号感知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将旅游体验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情境融入和内化提升四个不同的层次,并且构建了二者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符号 旅游体验 旅游符号 符号感知
下载PDF
迪恩·麦肯奈尔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兼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 被引量:8
9
作者 董培海 蔡红燕 李庆雷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11期115-124,共10页
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舞台化真实"... 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等理论为依据,从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着手,将同一时期社会学中盛行的结构功能分析和符号互动的方法引入旅游现象分析,以探讨旅游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在西方旅游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美誉。近年来,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日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国外,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理论基础都显得极为羸弱。在此背景下,通过梳理历史以重拾经典对该书予以系统审视,总结其旅游社会学的学术思想,对于深化国内学者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认识,构建国内旅游社会学学科发展框架,扩宽其研究路径,进而实现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真实 景观神圣 旅游吸引物符号 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