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Ⅱ型糖尿病病人血小板聚集、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梁奕铨 余斌杰 肖亦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1期25-29,共5页
本文对23例初发Ⅱ型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吡磺环已脲(Glipizide)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第Ⅷ僵因子相关抗原(ⅧR:Ag)和纤维蛋白原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病人在临床未发现微血管病变时已有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血小板聚集率与... 本文对23例初发Ⅱ型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吡磺环已脲(Glipizide)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第Ⅷ僵因子相关抗原(ⅧR:Ag)和纤维蛋白原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病人在临床未发现微血管病变时已有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血小板聚集率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无相关性,与ⅧR:Ag呈正相关(P<0.001)。吡磺环己脲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参与Ⅱ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内皮损害会加剧血小板聚集功能;吡磺环已脲对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血小板聚集率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吡磺环已脲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表达 被引量:21
2
作者 揣兰香 张微微 +5 位作者 戴卫平 张志扬 郭孟春 李焱 杨丽维 马玉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Ag)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血肿周围区脑组织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 12h~ 7...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Ag)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血肿周围区脑组织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 12h~ 7d血肿周围区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但每个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 (A ,曾称为光密度OD)值无显著变化。脑出血 12h时 ,以FⅧ RAg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和平均A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d后微血管密度和A值逐渐增高。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VEGF的高表达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脑出血 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
3
作者 张瑜 张海雁 +2 位作者 张红丽 朱海涛 薛京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26-1127,共2页
目的:探讨子宫蜕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组)和1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子宫蜕膜血管进行免疫病理观察。结果:流产组蜕膜血管内皮细胞第... 目的:探讨子宫蜕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组)和1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子宫蜕膜血管进行免疫病理观察。结果:流产组蜕膜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缺失(阴性),对照组完好(阳性),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蜕膜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缺失,反映了血管受到免疫复合物的损伤,此检测可作为病理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脑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冬梅 叶建新 +2 位作者 崔晓萍 翁婧 姚丽青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45-650,共6页
目的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研究用药前后对大鼠海马区脑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随机取用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12只,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 目的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研究用药前后对大鼠海马区脑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随机取用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12只,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血管性痴呆大鼠。治疗5周后,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检测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5周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的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分别为14.3±3.1 s、7.4±2.9 s和12.6±2.7 s。假手术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的平台期保持时间要明显长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空间记忆能力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提高。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分别是8.14±1.53、6.07±0.18、9.19±0.29,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海马CA1区F8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计数分别为105.38+1.45、101.32+1.28、43.03+2.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能刺激海马区脑血管生成,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性痴呆 大鼠 脑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5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1 位作者 刘海琴 唐元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63-567,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大鼠脊髓组织,经剪碎、细胞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的脊髓微血管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大鼠脊髓组织,经剪碎、细胞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的脊髓微血管段呈“短棍样”,培养24 h后有少量短梭形细胞从血管段周围迁移爬出,48 h后逐渐形成“岛屿状”的细胞集落,72 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鹅卵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细胞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大鼠
下载PDF
薄层液面培养法提取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对其的鉴定
6
作者 李柏霖 张帆 +1 位作者 刘海琴 唐元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采用薄层液面培养法提取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质,经剪碎、过筛、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获得脑微血管段,并严格精准控制培养液的用量,将其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对目的细... 目的:采用薄层液面培养法提取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质,经剪碎、过筛、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获得脑微血管段,并严格精准控制培养液的用量,将其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对目的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检测进行鉴定。结果:镜下观察到所培养的目的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FⅧRag阳性细胞率达99%以上。结论:薄层液面培养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强、纯度高的大鼠原代BM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液面培养法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肺癌癌变过程中癌组织内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晓翌 夏东 +4 位作者 张玉霞 肖晓素 张芳婷 杨飞 张银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6期649-650,共2页
目的:研究大鼠肺癌癌变过程中癌组织内血管生成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针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6例大鼠肺癌组织内微血管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肺癌癌变过程中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血管形... 目的:研究大鼠肺癌癌变过程中癌组织内血管生成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针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6例大鼠肺癌组织内微血管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肺癌癌变过程中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血管形成,早期癌及浸润癌血管生成量分别为(256.1±81.7)μm2、(548.4±175.1)μm2,早期癌血管生成量明显低于浸润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肿瘤血管化程度增高与肿瘤的浸润密切相关,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肿瘤血管定量具有客观、快速、方便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状细胞癌 微血管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图像分析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人脑膜瘤IGF-1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武海龙 孙晓立 +4 位作者 史荣 李鹏 刘宏雷 姚志刚 赵凤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0期604-606,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脑膜瘤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人脑膜瘤标本110例,其中WHOⅠ、Ⅱ和Ⅲ级分别为70、22和18例;另收集正常脑膜标本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IGF-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第Ⅷ... 目的探讨人脑膜瘤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人脑膜瘤标本110例,其中WHOⅠ、Ⅱ和Ⅲ级分别为70、22和18例;另收集正常脑膜标本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IGF-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表达情况。结果脑膜瘤组织中IGF-1、PCNA、FⅧ-RAg表达水平较正常硬脑膜组织明显增高(P<0.05);随着脑膜瘤WHO级别增高,IGF-1、PCNA、FⅧ-RAg表达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同一级别脑膜瘤组织中,IGF-1、PCNA、FⅧ-RAg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人脑膜瘤组织中IGF-1的表达强弱与脑膜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肺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与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任长庆 高梦先 +1 位作者 纪小龙 杨毅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1998年第2期81-83,共3页
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方法,对64例肺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与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为4817±254个/HP,腺癌为6932±272个/HP,小细胞癌为77... 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方法,对64例肺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与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为4817±254个/HP,腺癌为6932±272个/HP,小细胞癌为7766±232个/HP。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明显低于小细胞癌(P<0001);无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定量(545±135个/HP)明显低于有转移组(763±146个/HP)。提示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微血管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定量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前额迟发性小汗腺血管瘤性错构瘤
10
作者 Jeong E. Park H.J. +1 位作者 Oh S.T. 李政霄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8期38-38,共1页
A 71-year-old Korean man presented with a solitary erythematous plaque on his forehead (Fig. 1). It was first noticed by the patient 1 year previously and had slowly increased in size over that time. Physical examinat... A 71-year-old Korean man presented with a solitary erythematous plaque on his forehead (Fig. 1). It was first noticed by the patient 1 year previously and had slowly increased in size over that time.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 slightly elevated, 1.5 cm × 1.5 cm erythematous plaque on the upper midline of the forehead. Sweating was not evoked by physical work or emotional stress. There was no pain or tenderness associated with the lesion. The patient had no history of trauma to the forehead.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of the lesion showed increased numbers of eccrine glands, as well as dilated vascular channels in the deep dermis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Fig. 2).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se eccrine glands stained positively for S- 100 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and the vascular channels for the antifactor VIII-related antigens.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eccrine angiomatous hamartoma. There was no change in the lesion during the 1-year follow-up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性错构瘤 小汗腺 前额 迟发性 癌胚抗原(CEA)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组织病理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 外分泌腺 应激反应
下载PDF
急性中度缺氧对人体循环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俞启福 虞积耀 +5 位作者 杨晔 李庆棣 夏敏良 秦素清 郝唯蔚 余松海 《中华航空医学杂志》 CSCD 1993年第4期193-195,共3页
为了观察急性缺氧对人体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的影响,对16名健康飞行员进行了急性中度低压缺氧实验。血管内皮细胞由兔抗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证实。结果显示,急性缺氧后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5.21±1.86十/0.9... 为了观察急性缺氧对人体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的影响,对16名健康飞行员进行了急性中度低压缺氧实验。血管内皮细胞由兔抗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证实。结果显示,急性缺氧后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5.21±1.86十/0.9μl)增加十分明显,与缺氧前(1.96±0.88个/0.9μ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氧后2h(2.63±0.99十/0.9μl)仍未恢复到缺氧前水平(P<0.05)。结果提示,急性低压缺氧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损害作用,这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数量 循环血液 中度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荧光染色 急性低压缺氧 急性缺氧 健康飞行员 人体血液 缺氧实验 损害作用 发生发展 临床意义 显著性 多疾病
原文传递
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6
12
作者 陆磊 陈仁贵 +1 位作者 李小秋 王坚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KP1)和细胞角蛋白(AE1/AE3)。结果临床上,Kimura病多见于男性患者,而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两者均好发于头颈部,但Kimura病多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或局部肿胀,部分病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而上皮样血管瘤则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组织学上,两者均可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但Kimura病均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其中7例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其内皮呈肿胀状或扁平状,血管周围和滤泡旁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例内可见嗜酸性微脓疡形成。3例上皮样血管瘤均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2例为毛细血管型,1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深嗜伊红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远不如Kimura病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imura病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而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强阳性表达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结论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种,前者是一种淋巴组织的增生,而后者则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掌握两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避免将两者相互混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病 上皮样血管瘤 临床病理学观察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滤泡形成 临床病理学特征 组织学形态 内皮细胞 炎症细胞反应 CD31 淋巴组织 血管周围 免疫学表型 Ki-67 细胞角蛋白 多发性结节
原文传递
原代大鼠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华根 刘海琴 +1 位作者 刘昭德 唐元瑜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6-930,共5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大鼠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摘取出生7~10天Sprague-Dawley大鼠的双侧肾脏,分离出肾皮质;经剪碎,连续过200目、300目筛网获得肾小球;Ⅳ型胶原酶消化15~20 min后,收集肾微血管球进行接种培...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大鼠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摘取出生7~10天Sprague-Dawley大鼠的双侧肾脏,分离出肾皮质;经剪碎,连续过200目、300目筛网获得肾小球;Ⅳ型胶原酶消化15~20 min后,收集肾微血管球进行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细胞。结果显示:肾微血管球呈不规则球形,无包囊,毛细血管袢结构清晰;静置培养3天后,有短梭形细胞从其周围爬出,并逐渐形成细胞集落,呈"岛屿状"分布;4~5天后细胞集落相互融合,6天后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胞质淡染成棕红色,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阳性率接近100%。以上结果提示,本研究将连续过筛法和胶原酶消化法结合,成功建立了简便高效的原代大鼠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从而为开展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 微血管内皮细胞 连续过筛法 胶原酶消化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