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的生物化石标志
被引量:
8
1
作者
覃军干
吴国瑄
+1 位作者
郑洪波
李从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8,共8页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8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孢粉、藻类分析,从第一硬质黏土层中提取出较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中的孢粉、藻类及其组合的特征。与其上覆地层相比,硬质黏土...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8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孢粉、藻类分析,从第一硬质黏土层中提取出较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中的孢粉、藻类及其组合的特征。与其上覆地层相比,硬质黏土层中的孢粉、藻类的绝对浓度较低,出现的孢粉、藻类组合较单调,孢粉、藻类组合中淡水藻类含量异常高,并以环纹藻为主。高含量的淡水藻类指示硬质黏土的形成曾受到水流作用,硬质黏土的形成环境应为水域环境。与上覆、下伏地层的孢粉、藻类组合明显不同,淡水藻类含量高是第一硬质黏土层孢粉、藻类组合的重要特征,可以作为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对比的一个显著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第一硬质黏土层
生物化石
环纹藻
孢粉
藻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杭州湾地区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黏土层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
6
2
作者
刘锐
郑洪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7-34,共8页
对于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是衡量沉积介质能量,判别沉积地理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对杭州湾地区河姆渡钻孔的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黏土层样品进行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典型黄土、古土壤、下蜀土及河流相、湖相样品进行对...
对于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是衡量沉积介质能量,判别沉积地理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对杭州湾地区河姆渡钻孔的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黏土层样品进行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典型黄土、古土壤、下蜀土及河流相、湖相样品进行对比后发现,该层位样品所显示的粒度分布特征与湖相沉积物极为相似,而与下蜀土及河流相沉积物有所差别。从粒度分布的角度推断,该区第一硬质黏土层的沉积环境为河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硬质黏土层
粒度分析
杭州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的生物化石标志
被引量:
8
1
作者
覃军干
吴国瑄
郑洪波
李从先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8,共8页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0025107)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350232010)
文摘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8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孢粉、藻类分析,从第一硬质黏土层中提取出较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中的孢粉、藻类及其组合的特征。与其上覆地层相比,硬质黏土层中的孢粉、藻类的绝对浓度较低,出现的孢粉、藻类组合较单调,孢粉、藻类组合中淡水藻类含量异常高,并以环纹藻为主。高含量的淡水藻类指示硬质黏土的形成曾受到水流作用,硬质黏土的形成环境应为水域环境。与上覆、下伏地层的孢粉、藻类组合明显不同,淡水藻类含量高是第一硬质黏土层孢粉、藻类组合的重要特征,可以作为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对比的一个显著标志。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第一硬质黏土层
生物化石
环纹藻
孢粉
藻类
Keywords
the uppermost hard clay
Concentricystis
palynomorph
Yangtze Delta
分类号
P737.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Q911.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杭州湾地区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黏土层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
6
2
作者
刘锐
郑洪波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7-34,共8页
基金
中国-荷兰科学联盟项目(2004CB720506)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长江三角洲硬质黏土层的成因及古环境意义"
文摘
对于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是衡量沉积介质能量,判别沉积地理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对杭州湾地区河姆渡钻孔的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黏土层样品进行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典型黄土、古土壤、下蜀土及河流相、湖相样品进行对比后发现,该层位样品所显示的粒度分布特征与湖相沉积物极为相似,而与下蜀土及河流相沉积物有所差别。从粒度分布的角度推断,该区第一硬质黏土层的沉积环境为河湖相。
关键词
第一硬质黏土层
粒度分析
杭州湾
Keywords
first hard clay
grain-size analysis
Hangzhou Bay
分类号
P535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的生物化石标志
覃军干
吴国瑄
郑洪波
李从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杭州湾地区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黏土层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刘锐
郑洪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