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治疗 被引量:19
1
作者 任建安 王(?)非 +5 位作者 范朝刚 王新波 姜军 汪志明 顾军 黎介寿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探讨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998-2001年收治的153例肠外瘘并第三类型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三类型膜膜炎的诊断标准是肠外瘘行外科引流术后48h、体温超过38.5℃、血白细胞超过12×10^9/L... 目的 探讨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998-2001年收治的153例肠外瘘并第三类型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三类型膜膜炎的诊断标准是肠外瘘行外科引流术后48h、体温超过38.5℃、血白细胞超过12×10^9/L时,再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腹腔引流液为脓性;(2)CT发现腹腔积液。结果男114例、女39例,年龄(42±19)岁。导致肠外瘘的原因分别为胃肠手术62例(40.5%),外伤48例(31.4%),胰腺手术和重症胰腺炎22例(14.4%)。肝胆手术15例(9.8%),腹腔放疗或化疗术后6例(3.9%)。79例患者(共获157个标本)进行了脓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培养的细菌居前5名的依次为大肠杆菌(38株。24.2%)、铜绿假单孢菌(19株,12.1%)、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0.8%)、阴沟肠杆菌(16株,10.2%)和肺炎克雷伯菌13孢(8.3%)。52例进行了再次剖腹探查清除了坏死组织和脓肿。术后进行持续滴水负压双套管引流和抗生素治疗;19例仅更换了引流方式;28例更换了引流方式并加用抗生素;36例仅予以抗生素和微生态免疫营养;18例仅予以微生态营养。入院后,73例患者接受了全肠外营养。50例患者接受了肠内加肠外营养,30例患者接受了全肠内营养。结果147例存活,6例死亡。结论肠瘘并发的第三类型腹膜炎主要与残余感染、引流不畅有关。有效的诊断方法包括腹部CT检查和经窦道的造影。处理措施为再次手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更换引流方式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免疫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瘘 第三类型腹膜炎 感染 腹腔内 腹腔引流
原文传递
重视第三类型腹膜炎的诊治 被引量:4
2
作者 任建安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7-458,480,共3页
第三类型腹膜炎因其定义、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和治疗方法存在争论,一直未能引起国内医生的广泛注意。此型腹膜炎多发生于免疫抑制、高龄、营养不良和慢性脏器功能障碍的病人。感染源控制措施不满意、腹腔继发感染和肠源性感染亦是发生... 第三类型腹膜炎因其定义、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和治疗方法存在争论,一直未能引起国内医生的广泛注意。此型腹膜炎多发生于免疫抑制、高龄、营养不良和慢性脏器功能障碍的病人。感染源控制措施不满意、腹腔继发感染和肠源性感染亦是发生第三类型腹膜炎的原因。致病菌多为致病力弱但多重耐药的医院常居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和真菌等。治疗措施包括早期损伤控制性复苏、合理的感染源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早恢复肠内营养、免疫功能监测与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类型腹膜炎 院内感染 腹腔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