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东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亲缘地理学: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邱英雄
鹿启祥
张永华
曹亚男
-
机构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241
31570214)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31511140095
31561143015)
-
文摘
通过分析比较近年来东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种群遗传学与亲缘地理学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它们的谱系地理格局式样,分析了其形成的共同地史或气候成因,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东亚孑遗植物的谱系地理式样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中新世中期至晚期的气候变冷变干驱使孑遗植物发生了近期的物种形成,而上新世末以及更新世的气候变化则促进了它们的种内谱系分化、遗传多样性形成以及种群的收缩与扩张,种群的收缩与扩张导致部分类群形成地理谱系"缝合带"。(2)由于不同的植物类群具有不同的生态位需求以及生物学特点,更新世冰期暴露的东海陆桥对中国–日本间断分布的孑遗植物具有不同的"过滤"与"廊道"效应,从而导致其呈现不同的遗传隔离式样。(3)上新世末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上新世末/更新世初东亚季风气候的加强可能是多个亚热带地区分布的孑遗植物沿四川盆地附近发生东西谱系分化的根本原因,也是西北干旱带分布的孑遗植物发生东西谱系分化的驱动因素。(4)自晚中新世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冷变干驱使部分第三纪孑遗植物在更新世以前就已经从中国大陆或日本本岛迁入台湾,并发生隔离分化,形成了新的物种或地理谱系。总之,历史与当代的地理以及环境共同影响了东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地理分布、遗传多样性、谱系分化以及物种形成。最后,我们强调了目前由单位点的简单分子钟模型的运用造成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即基因组数据和生物地理模型的使用以及群落水平的整合亲缘地理学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关键词
东亚
第三纪孑遗植物
亲缘地理学
冰期避难所
物种形成
迁移
-
Keywords
East Asia
Tertiary relict plants
phylogeography
glacial refugia
speciation
migration
-
分类号
Q9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
题名诗歌中的香榧
- 2
-
-
作者
陈星高
-
出处
《浙江林业》
2004年第7期45-46,共2页
-
文摘
香榧系第三纪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的珍贵经济林木。据《浙江省名特优经济树种栽培技术》介绍,香榧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历经长期自然杂交、演变,已发生许多变异。其中细榧是唯一具有商品性的食用香榧优良品种。随着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在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今天,
-
关键词
诗歌
香榧
第三纪孑遗植物
栽培技术
栽培历史
-
分类号
K928.73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