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与民族意识的互构——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成因的关联性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9-71,75,共4页
第三罗马自喻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核心要素,具有理想与现实二重性。以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思想和以第三罗马自喻为关键特点的俄罗斯民族意识存在互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导因。第三罗马自喻及其代表的俄罗斯普世主... 第三罗马自喻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核心要素,具有理想与现实二重性。以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思想和以第三罗马自喻为关键特点的俄罗斯民族意识存在互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导因。第三罗马自喻及其代表的俄罗斯普世主义弥赛亚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对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的关联性解构,有助于探究有关民族意识建构过程及中俄关系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思想 第三罗马 民族意识 互构 成因
下载PDF
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与民族意识的互构——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成因的关联性初探
2
作者 刘毅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4-57,共4页
第三罗马自喻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核心要素,具有理想与现实二重性。以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思想和以第三罗马自喻为关键特点的俄罗斯民族意识存在互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导因。第三罗马自喻及其代表的俄罗斯普世主义... 第三罗马自喻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核心要素,具有理想与现实二重性。以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思想和以第三罗马自喻为关键特点的俄罗斯民族意识存在互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导因。第三罗马自喻及其代表的俄罗斯普世主义弥赛亚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对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的关联性解构有助于探究有关民族意识建构过程及中俄关系发展问题的深层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思想 第三罗马 互构 成因
下载PDF
“俄罗斯思想”的精髓:“莫斯科即第三罗马”
3
作者 岳汉景 《克拉玛依学刊》 2003年第4期4-6,共3页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它对研究俄罗斯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理论阐述俄罗斯思想的含义、内容及其核心的基础上演绎出其精...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它对研究俄罗斯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理论阐述俄罗斯思想的含义、内容及其核心的基础上演绎出其精髓乃“莫斯科即第三罗马”思想并通过对“莫斯科即第三罗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历史和现实影响的探讨归纳出其俄罗斯思想之精髓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思想 莫斯科 第三罗马 俄罗斯
下载PDF
“莫斯科—第三罗马”学说的古罗斯文学线索
4
作者 胡颖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2年第3期76-85,共10页
“莫斯科—第三罗马”学说是俄罗斯最为重要的神学思想和政治理论之一,也是俄罗斯民族意识中弥赛亚精神的思想基础和载体,其思想内涵贯穿于强调莫斯科地位提升及其对于罗斯统一的重要作用的15至16世纪古罗斯文学之中。从民间口头创作发... “莫斯科—第三罗马”学说是俄罗斯最为重要的神学思想和政治理论之一,也是俄罗斯民族意识中弥赛亚精神的思想基础和载体,其思想内涵贯穿于强调莫斯科地位提升及其对于罗斯统一的重要作用的15至16世纪古罗斯文学之中。从民间口头创作发展而成、以“圣物转移”元素为主要特点的一系列古罗斯文学典籍沿着“莫斯科—第三罗马”这一线索进行着承袭和发展,也成为俄罗斯人民神选意识和国家政治思想体系形成的稳固依据和变迁的重要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第三罗马 莫斯科公国文学 巴比伦王国的传说
下载PDF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中的“我-他”建构——认同视域的中俄文化比较
5
作者 郭小丽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8-192,共25页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是对自我、他者认知的一种符号体系。在"第三罗马说"的"我-他"对立认同建构中,他者是认知自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他者,"我"的身份辨认则无从谈起,在对他者的征服或救助中,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彰显。而"中国论"中的"我"与"他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自我封闭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我"的作用和地位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确定下来的,无需对他者给予过多关注,甚至无须与之交往,他者未必是被认知或被征服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罗马 俄罗斯民族意识 中国论 俄罗斯思想 中俄认知对比
原文传递
记忆与理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文本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芯雨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1年第1期67-75,共9页
十月革命爆发后,伴随着苏维埃政权首都以及文学中心城市转向莫斯科,莫斯科文本在20世纪20年代呈现出书写繁荣的景象,并开始被认为是超文本系统的一种。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的差异性,围绕莫斯科神话学场域中最重要的神... 十月革命爆发后,伴随着苏维埃政权首都以及文学中心城市转向莫斯科,莫斯科文本在20世纪20年代呈现出书写繁荣的景象,并开始被认为是超文本系统的一种。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的差异性,围绕莫斯科神话学场域中最重要的神话素"莫斯科——第三罗马"所形成的莫斯科文本在域外文学和本土文学的具体彰显也是各具风格。本文将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莫斯科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域外作家与本土作家如何通过宗教记忆与乌托邦理想构建城市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文本 “莫斯科——第三罗马 宗教记忆 乌托邦理想
下载PDF
“胸怀上帝的国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说 被引量:1
7
作者 季明举 史崇文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4期13-24,87,88,共14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集大成者。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间围绕“国民性”命题展开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历史背景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继承斯拉夫派正教“国民性”观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具有全人类意...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集大成者。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间围绕“国民性”命题展开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历史背景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继承斯拉夫派正教“国民性”观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具有全人类意义的精神高度,而要实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对古老“莫斯科—第三罗马”观念的现代性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核心观点是:就内在精神(信仰)本质而言,俄罗斯是世界上迄今唯一尚存的正教王国,在这个意义上同时也是普天下的精神王国。俄罗斯人是“胸怀上帝的国民”,其民族主体性意识正是建立在实现“全人类兄弟般团结”的弥赛亚主义理想之上的:俄罗斯性即全人类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正教“国民性”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全人类内涵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正教“国民性” “莫斯科—第三罗马 “胸怀上帝的国民” 全人类性
下载PDF
寻求斯拉夫民族性的精神支持:俄国文学的审美基础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精华 《阴山学刊》 2003年第2期40-44,共5页
广泛存在于叙述中的基督教话语 ,使得俄国文学具有了欧洲文化的基因。但是 ,俄国经由拜占庭接受的是东方基督教 ,这就使得俄国在精神上有别于信仰天主教或新教的西方 :痴迷于莫斯科—第三罗马这一拯救世界的弥撒亚理念 ,把上帝世俗化甚... 广泛存在于叙述中的基督教话语 ,使得俄国文学具有了欧洲文化的基因。但是 ,俄国经由拜占庭接受的是东方基督教 ,这就使得俄国在精神上有别于信仰天主教或新教的西方 :痴迷于莫斯科—第三罗马这一拯救世界的弥撒亚理念 ,把上帝世俗化甚至意识形态化 ,通过俄国化的上帝反对西式的现代化。也正是这一作为标示俄国文学民族身份的东方基督教 ,构成了千余年来的俄国审美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文学 东方基督教(东正教) 莫斯科-第三罗马 宗教意识形态化 反现代化 审美 文学艺术
下载PDF
棺材店老板的“梦”与现实——普希金的小说《棺材店老板》解析
9
作者 傅星寰 胡松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82-88,共7页
普希金在其小说《棺材店老板》中,借主人公阿德里安·普罗霍罗夫的"梦"与现实,揭示了19世纪上半叶,以棺材店老板为代表的俄国商人阶层的贪婪狡黠,以及棺材店老板的职业目标与人类生命伦理之间的文化冲突。实际上,棺材店... 普希金在其小说《棺材店老板》中,借主人公阿德里安·普罗霍罗夫的"梦"与现实,揭示了19世纪上半叶,以棺材店老板为代表的俄国商人阶层的贪婪狡黠,以及棺材店老板的职业目标与人类生命伦理之间的文化冲突。实际上,棺材店老板的"梦"与现实反映的正是以莫斯科为代表的处于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民族国家现代化转型期间所遭遇的"梦"与现实,昭示出俄罗斯灵魂在欧化过程中的"异化",莫斯科——"第三罗马"神话的破灭,以及莫斯科几近"大墓地"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棺材店老板》 “梦” “异化” 第三罗马 “大墓地”
下载PDF
对东正教两大常识的误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松里公孝 阎德学 《俄罗斯学刊》 2018年第5期114-128,共15页
"东正教是国王兼教宗的宗教""俄罗斯正教会和世俗政府想把莫斯科变成第三罗马"这两种说法似乎成为人们的常识,但二者均没有教义上的根据,"莫斯科=第三罗马"更是违反了大公会议决议。彼得一世进行教会改... "东正教是国王兼教宗的宗教""俄罗斯正教会和世俗政府想把莫斯科变成第三罗马"这两种说法似乎成为人们的常识,但二者均没有教义上的根据,"莫斯科=第三罗马"更是违反了大公会议决议。彼得一世进行教会改革以来的两个世纪间,俄罗斯正教会被置于世俗权力的直接管理之下,还协助维系了苏维埃政权,因而受到"俄罗斯正教会是国王兼教宗制度"的质疑。但俄罗斯正教会并不承认上述两种说法,2000年发表的《俄国正教会的社会概念基础》就旨在消除世人的这一疑虑。俄罗斯正教会并不是利用世俗权力的帮扶而获得权威性和正统性,否则世俗权力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正教会的分立与管辖区域的划分,与世俗国家的国界未必一致,这是国王兼教宗制度难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 教宗制 第三罗马 俄罗斯
下载PDF
当前俄罗斯民族主义探源
11
作者 姚掌宏 陈红蕾 《俄罗斯研究》 1996年第1期19-21,共3页
当前,俄罗斯境内的民族主义方兴未艾。俄罗斯民族主义对俄罗斯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起来。本文从地理因素、历史文化以及民族自豪感等角度来分析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 俄罗斯民族主义 俄罗斯人 泛斯拉夫主义 东正教 民族自豪感 苏联时期 民族特性 俄罗斯政治 救世 第三罗马
下载PDF
俄罗斯民族性格与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永旺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40,共5页
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紧密相关。就俄罗斯人而言,其性格的形成与东正教的引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第三罗马"思想不仅是俄罗斯哲学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俄罗斯国家在遭受外敌入侵时亚历山大一世借以鼓噪民众... 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紧密相关。就俄罗斯人而言,其性格的形成与东正教的引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第三罗马"思想不仅是俄罗斯哲学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俄罗斯国家在遭受外敌入侵时亚历山大一世借以鼓噪民众反抗敌基督的武器。民族性格固然可以作用于日常生活,但战争无疑是其亮相的最佳舞台之一。1812年的卫国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不但激发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想象,同时也为俄罗斯民族性格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性格 第三罗马 1812年卫国战争 亚历山大一世
原文传递
俄罗斯文学和历史文献中的“看东方”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亚丁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1年第1期4-14,共11页
目前的文献尚不能提供古斯拉夫人多神教神话中具有比较完整的东方崇拜的可靠材料。12世纪的《往年纪事》表明,在俄罗斯人接受基督教之后,已然形成了包括东方在内的半神话半实在的"全世界观"。"东方"在接受东正教之... 目前的文献尚不能提供古斯拉夫人多神教神话中具有比较完整的东方崇拜的可靠材料。12世纪的《往年纪事》表明,在俄罗斯人接受基督教之后,已然形成了包括东方在内的半神话半实在的"全世界观"。"东方"在接受东正教之后的古罗斯乃是吉祥之地。12世纪丹尼尔的《游记》和15世纪阿法那西·尼基金《游三海》叙述了俄罗斯人直接观照东方的经验。近代以来,塔吉谢夫的俄罗斯史著作借助转述古希腊的文献进行间接的东方观;外交人员、东正教人士的文书信报告具体描绘了他们所观察到的东方。19世纪以来卡拉姆津的《俄罗斯国家史》提供了有关东方的信息,俄罗斯精英分子的浪漫主义作品折射出了东方元素,托尔斯泰则在克服精神危机后以东方的古贤来佐证自己的觉悟。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展开了东方想象。俄罗斯人观照东方的不同视角与其观念有关,其中"俯视者"应该是受到了"莫斯科—第三罗马"说余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神教神话 《游海》 《俄罗斯史》 《俄罗斯国家史》 列夫·托尔斯泰 皮里尼亚克 “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
原文传递
试论17世纪俄国东正教会分裂的原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博玲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3-183,共21页
17世纪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运动,是俄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教会分裂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改变某些仪式的细枝末节,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从教会内部而言,这次分裂是教会内部低级神职人员和高级神职人员之间积累已久矛盾... 17世纪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运动,是俄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教会分裂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改变某些仪式的细枝末节,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从教会内部而言,这次分裂是教会内部低级神职人员和高级神职人员之间积累已久矛盾的爆发,也是尼康受狂热的神权政治理想的驱动,在教会中积极推行拜占庭化的结果。从教会外部来说,沙皇的"第三罗马"帝国梦想及其积极推行的西欧化政策,促成和巩固了教会分裂的事实,使得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无法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东正教 第三罗马帝国俄 罗斯教会分裂
原文传递
俄国文化的永恒价值
15
作者 M.H.格罗莫夫 吴铮 《世界哲学》 1996年第Z2期23-27,共5页
1993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俄国哲学国际会议。大会是由克林顿领导的美国跨国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共同组织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俄、美、英、法、德、意等国的著名俄国哲学史专家。本刊选译了俄《哲学问题》杂志1994年第1期上... 1993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俄国哲学国际会议。大会是由克林顿领导的美国跨国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共同组织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俄、美、英、法、德、意等国的著名俄国哲学史专家。本刊选译了俄《哲学问题》杂志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部分会议材料:M.H.格罗莫夫的《俄国文化的永恒价值》,Ⅱ)K.斯坎兰的《俄国需要俄国哲学吗?》和A.瓦利茨基的《关于俄国哲学中的“俄国思想”》。 这组文章由贾泽林协助本刊选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文化 哲学家 俄罗斯帝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三罗马 拜占庭 帝国思想 知识分子 哲学思考 莫斯科
原文传递
莫斯科的双重面貌:俄罗斯域外文学第一浪潮中的莫斯科文本
16
作者 郭芯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1年第6期120-130,共11页
十月革命的爆发导致俄罗斯第一代流亡者的大规模产生。莫斯科文本在域外文学中呈现出书写繁荣的文学景观,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看作是超文本系统的一种。与此同时,围绕宗教政治神话"莫斯科-第三罗马"所形成的莫斯科文本悄... 十月革命的爆发导致俄罗斯第一代流亡者的大规模产生。莫斯科文本在域外文学中呈现出书写繁荣的文学景观,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看作是超文本系统的一种。与此同时,围绕宗教政治神话"莫斯科-第三罗马"所形成的莫斯科文本悄然地发生双向度的变异,流亡作家将逝去的莫斯科记忆转化为"基捷日城"或"第二巴比伦"的文化概念,体现了对俄罗斯民族未来的创造性理解与深邃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文学 莫斯科文本 “莫斯科-第三罗马 “基捷日城”“第二巴比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