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技术现象学背景中“第三记忆”的生成及其数字化问题
1
作者
蒋亚文
李蔚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3期13-19,共7页
5G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正引导着社会的剧变。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技术现象学的立场上对现实社会问题展开深思。他批判了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而转向技术现象学的立场,时间性问题是论...
5G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正引导着社会的剧变。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技术现象学的立场上对现实社会问题展开深思。他批判了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而转向技术现象学的立场,时间性问题是论战的中心,尤其是工具与时间的关系。时间性由此在的“操心”开启,这种“操心”不仅在人的忧虑中,也包含在照片、文字、电影等工具内。但真正令人担忧的并非器具本身,而是信息技术对文化工业施加的统摄力,大量由数字编写的记忆产品对每个个体意识加以填充,导致个体意识逐渐走向同质化和扁平化。新世纪“利比多经济”形势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担忧,甚至不得不警惕文化工业的数字化趋势——任何有关生命的一切恐怕都将承受这场被数字化改造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现象学
技术现象学
斯蒂格勒
第三记忆
文化工业
数字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影与第三记忆--斯蒂格勒的电影哲学
被引量:
1
2
作者
秦书渊
《艺海》
2022年第1期47-50,共4页
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胡塞尔“第一记忆”和“第二记忆”两种意识记忆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记忆”理论。斯蒂格勒以第三记忆为线索,研究电影和记忆的特质。第三记忆是人类特有的,电影技术作为第三记忆的一种载体,映射...
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胡塞尔“第一记忆”和“第二记忆”两种意识记忆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记忆”理论。斯蒂格勒以第三记忆为线索,研究电影和记忆的特质。第三记忆是人类特有的,电影技术作为第三记忆的一种载体,映射着人与技术、人与自身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电影之中的刻录存储技术是意识的容器和载体,这种第三记忆把过去带到了当下,实现了意识的持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记忆
电影
故事欲
蒙太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论斯蒂格勒的第三记忆
被引量:
5
3
作者
欧阳光明
骆月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5,共5页
从工业到后工业,从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斯蒂格勒对记忆的研究主要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这与西方哲学史中对人类记忆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第三记忆的研究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现象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实...
从工业到后工业,从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斯蒂格勒对记忆的研究主要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这与西方哲学史中对人类记忆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第三记忆的研究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现象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第三记忆出发,我们将斯蒂格勒的记忆分为记忆的形式性、记忆的商品性、记忆的客观性和记忆的政治性等四个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记忆
第三记忆
原文传递
意识迷途与存在之痛:论斯蒂格勒的记忆工业批判
4
作者
莫然
王伯鲁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24,共7页
当今时代记忆工业发展迅速,生产了大量的工业记忆商品。对记忆产品的工业化复制和商业贩卖,使得工业记忆侵入到意识领域,构成人们的意识内容。工业记忆参与到人的意识建构,昭示着“记忆取代意识”的意识危机。人们共同接受工业生产的记...
当今时代记忆工业发展迅速,生产了大量的工业记忆商品。对记忆产品的工业化复制和商业贩卖,使得工业记忆侵入到意识领域,构成人们的意识内容。工业记忆参与到人的意识建构,昭示着“记忆取代意识”的意识危机。人们共同接受工业生产的记忆商品,标志着个体意识的同质化趋向和自我意识的丧失。这使得个体难以表明自我存在,渐渐丧失价值判断的能力,出现情感、思想、欲求上的缺失。然而,没有记忆商品能够彻底替代意识行使功能,个体始终承受着存在之痛的撕扯,仍需寻找存在的意义。因此,如何抵抗记忆工业的意识侵蚀,创造自身存在的意义,成为抛向个体的疑难。关键就在于要准确区分意识和记忆,以及借助记忆技术来重拾自身的独特性,获得崭新的自我意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第三记忆
记忆
工业
存在之痛
个体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影与记忆的工业化——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电影哲学
被引量:
20
5
作者
李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9,共7页
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电影思想从胡塞尔关于意识的两种记忆形式出发,即第一记忆(感觉)和第二记忆(回想),提出了"第三记忆"理论。斯蒂格勒认为,在电影中,视听记录技术创造了"意识的容器",成为一种...
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电影思想从胡塞尔关于意识的两种记忆形式出发,即第一记忆(感觉)和第二记忆(回想),提出了"第三记忆"理论。斯蒂格勒认为,在电影中,视听记录技术创造了"意识的容器",成为一种如同记忆只能在时间中才能自我展开的"时间客体",成为随时可以把过去带到当下的意识副本。依靠外部物质存储的人的"第三记忆"正被迅速工业化,这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电影与人的意识高度同化,摧毁了欲望经济;二是改造了人的一般性审美体验,可以被精细化的数字技术所调节,导致人类丧失了原始的自恋能力以及图像的盲视式毁灭,斯蒂格勒称之为"符号的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记忆
记忆
技术
记忆
的工业化
物化意识
电影作为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工业化反思和批判——基于斯蒂格勒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
2
6
作者
夏仕欣
《新闻前哨》
2023年第14期71-74,共4页
数字时代,短视频、直播等新型视觉媒介形态与现代记忆的构建紧密相连,在带给人类大批量、可检索等便利的同时,数字记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本文在简述斯蒂格勒三种记忆尤其第三记忆的基础上,以他的视角为窗口对当下文化工业化背景下的媒...
数字时代,短视频、直播等新型视觉媒介形态与现代记忆的构建紧密相连,在带给人类大批量、可检索等便利的同时,数字记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本文在简述斯蒂格勒三种记忆尤其第三记忆的基础上,以他的视角为窗口对当下文化工业化背景下的媒介记忆进行反思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
斯蒂格勒
第三记忆
媒介
记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MMSE和MoCA测试对颅脑损伤患者行为记忆障碍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
4
7
作者
张佳楠
高小夏
+5 位作者
张瑜
王涯
袁晓芳
史悦
郭婧
费啸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5-1319,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认知筛查量表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对行为记忆障碍的预测功效。方法:58名颅脑损伤患者接受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及Riv...
目的:研究分析认知筛查量表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对行为记忆障碍的预测功效。方法:58名颅脑损伤患者接受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及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三版)(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 test-third edition,RBMT-3)3种认知量表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行为记忆(RBMT-3得分)与MMSE子项目中注意力和计算(MMSE-AC:P=0.007,β=0.371)以及回忆(MMSERe:P=0.016,β=0.352)显著相关,MMSE两个子项目得分之和以及MMSE总分对行为记忆障碍均具备中间预测价值(AUC=0.845、0.793)。行为记忆与MoCA子项目中视空间/执行(MoCA-VE:P=0.004,β=0.278)、语言(MoCA-L:P=0.003,β=0.250)、延迟回忆(Mo CA-DR:P<0.001,β=0.479)和定向(MoCA-O:P=0.002,β=0.240)存在显着相关性,MoCA四个子项目得分之和以及MoCA总分对于行为记忆障碍具有高预测值(AUC=0.953、0.938),当MoCA四个子项目得分低于13.5,或总分低于24.5提示患者行为记忆障碍可能。结论:可以根据颅脑损伤患者MMSE或MoCA得分预判行为记忆障碍,其中MoCA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行为
记忆
障碍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Rivermead行为
记忆
测验(
第三
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领地的兴起与教育学的可能世界
8
作者
王济民
班建武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57,共6页
传统的领地概念是兼具政治、时间与空间的实体存在。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文化性都建立在对领地的具象理解、抽象提炼与记忆储存的基础上。在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教育就是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记忆进行激活与重构。因此,领地...
传统的领地概念是兼具政治、时间与空间的实体存在。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文化性都建立在对领地的具象理解、抽象提炼与记忆储存的基础上。在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教育就是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记忆进行激活与重构。因此,领地生成的记忆构成了教育的曾在、当下与未来之基础。在《技术与时间》中,贝尔纳·斯蒂格勒勾勒了一种数字领地轮廓。所谓的数字领地是指在数字技术中领地的脱与境化,其表现为时间的实时化、空间的虚拟化、权力的全球化。这就要求教育不能仅囿于传统领地与记忆范畴,还应考虑数字领地和数字记忆世界中的教育可能。具体而言,即重视基于数字领地的数码记忆的教育价值,审思实时性时间中的教育增强可能与异化存在,践行数字空间中教育交流的界面伦理与责任伦理以及警惕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精神政治风险。由此,方能绘制出数字时代地方哲学转型中的教育学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存论
数字领地
第三记忆
教育伦理
地方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技术与体验时间之关系探赜
9
作者
宋超凡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探讨技术与体验时间的关系是理解人类生存方式及存在状态的有效路径,二者间的关系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具体经验方式变革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情绪表征的间接作用,前者指向斯蒂格勒话语下的“第三记忆”...
探讨技术与体验时间的关系是理解人类生存方式及存在状态的有效路径,二者间的关系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具体经验方式变革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情绪表征的间接作用,前者指向斯蒂格勒话语下的“第三记忆”概念、“记忆工业化”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后者则指向马克思对劳动时间的理解与“社会加速现象”对体验时间的情绪表征的“摄动”。这意味着基于体验的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受具体技术形态制约的,它并非纯理性的价值无涉的认知对象,而是附着了丰富情绪体验的,这激发着我们思考促进时间体验附着良好情绪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即应在充分把握了现实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谨慎采取“社会减速”的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体验时间
第三记忆
社会加速
情绪表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斯蒂格勒“第三持存”看档案的社会记忆属性
10
作者
普欣宇
《档案》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第三持存”,为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提出的记忆概念,涵盖了一切以物质方式留存下来的记忆事项。针对档案记忆属性仍停留于“记忆载体”的认知局限,本文以“第三持存”视角,回溯“档案记忆观”,借鉴技术哲学与社会学相关理论...
“第三持存”,为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提出的记忆概念,涵盖了一切以物质方式留存下来的记忆事项。针对档案记忆属性仍停留于“记忆载体”的认知局限,本文以“第三持存”视角,回溯“档案记忆观”,借鉴技术哲学与社会学相关理论,探讨“持存”与档案记忆之间的关联,剖析档案记忆的形式性、技术性、流动性等“持存”特征,并分析提出档案记忆持存观对档案文化遗产保护、信息网络记忆资源组织、学科思维转变的研究价值。从“第三持存”看档案的社会记忆属性,对档案的记忆本体论具有较好解释力,对拓展理论广度、实践探索深度具有认识启发意义,为数字时代的档案记忆研究提供理论加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
持存
第三记忆
档案
记忆
社会
记忆
记忆
体
原文传递
记忆建构视角下多模态档案资源融合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
9
11
作者
崔浩男
潘洁敏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3,共8页
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形态逐步从单一模态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转变。作为第三记忆的原始素材,多模态档案资源可拓展“记忆场”的时空范围,强化长期记忆的形成。多模态档案资源融合开发模式遵循全程管理、语义增强、协同治理...
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形态逐步从单一模态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转变。作为第三记忆的原始素材,多模态档案资源可拓展“记忆场”的时空范围,强化长期记忆的形成。多模态档案资源融合开发模式遵循全程管理、语义增强、协同治理、多维叙事的核心原则,依照多元化采集、语义化组织、可视化呈现、故事化叙述的基本流程,并通过后台完成资源管理,中台实现数据关联,前台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实现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建构,赋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档案资源
第三记忆
语义增强
信息服务
原文传递
作为“媒介”的记忆——论当代艺术中的时间意识
被引量:
1
12
作者
芮兰馨
《传媒与教育》
2017年第1期67-69,共3页
在现代性语境中,时间意识承载了把握现代性转向中所生产的各种问题的意义价值,从古典哲学的客观时间到现象学开启的主观时间,'时间'不再是一种客观线性的的'客体',而且成了一个存在主义式的'主体'被鲜活地体验着。
关键词
时间
体验
第三记忆
原文传递
题名
技术现象学背景中“第三记忆”的生成及其数字化问题
1
作者
蒋亚文
李蔚
机构
上海海事大学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美术教研组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3期13-19,共7页
文摘
5G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正引导着社会的剧变。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技术现象学的立场上对现实社会问题展开深思。他批判了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而转向技术现象学的立场,时间性问题是论战的中心,尤其是工具与时间的关系。时间性由此在的“操心”开启,这种“操心”不仅在人的忧虑中,也包含在照片、文字、电影等工具内。但真正令人担忧的并非器具本身,而是信息技术对文化工业施加的统摄力,大量由数字编写的记忆产品对每个个体意识加以填充,导致个体意识逐渐走向同质化和扁平化。新世纪“利比多经济”形势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担忧,甚至不得不警惕文化工业的数字化趋势——任何有关生命的一切恐怕都将承受这场被数字化改造的命运。
关键词
电影现象学
技术现象学
斯蒂格勒
第三记忆
文化工业
数字化
分类号
TP39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影与第三记忆--斯蒂格勒的电影哲学
被引量:
1
2
作者
秦书渊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艺海》
2022年第1期47-50,共4页
文摘
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胡塞尔“第一记忆”和“第二记忆”两种意识记忆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记忆”理论。斯蒂格勒以第三记忆为线索,研究电影和记忆的特质。第三记忆是人类特有的,电影技术作为第三记忆的一种载体,映射着人与技术、人与自身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电影之中的刻录存储技术是意识的容器和载体,这种第三记忆把过去带到了当下,实现了意识的持留。
关键词
第三记忆
电影
故事欲
蒙太奇
分类号
J90-0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论斯蒂格勒的第三记忆
被引量:
5
3
作者
欧阳光明
骆月明
机构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5,共5页
基金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现代科技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应用研究"
文摘
从工业到后工业,从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斯蒂格勒对记忆的研究主要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这与西方哲学史中对人类记忆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第三记忆的研究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现象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第三记忆出发,我们将斯蒂格勒的记忆分为记忆的形式性、记忆的商品性、记忆的客观性和记忆的政治性等四个特征。
关键词
斯蒂格勒
记忆
第三记忆
Keywords
Stigler
memory
tertiary retention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意识迷途与存在之痛:论斯蒂格勒的记忆工业批判
4
作者
莫然
王伯鲁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处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24,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0VSZ126)。
文摘
当今时代记忆工业发展迅速,生产了大量的工业记忆商品。对记忆产品的工业化复制和商业贩卖,使得工业记忆侵入到意识领域,构成人们的意识内容。工业记忆参与到人的意识建构,昭示着“记忆取代意识”的意识危机。人们共同接受工业生产的记忆商品,标志着个体意识的同质化趋向和自我意识的丧失。这使得个体难以表明自我存在,渐渐丧失价值判断的能力,出现情感、思想、欲求上的缺失。然而,没有记忆商品能够彻底替代意识行使功能,个体始终承受着存在之痛的撕扯,仍需寻找存在的意义。因此,如何抵抗记忆工业的意识侵蚀,创造自身存在的意义,成为抛向个体的疑难。关键就在于要准确区分意识和记忆,以及借助记忆技术来重拾自身的独特性,获得崭新的自我意识构成。
关键词
斯蒂格勒
第三记忆
记忆
工业
存在之痛
个体意识
Keywords
Stiegler
tertiary memory
memory industry
pain of existence
individuality
分类号
N0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影与记忆的工业化——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电影哲学
被引量:
20
5
作者
李洋
机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9,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C081)
文摘
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电影思想从胡塞尔关于意识的两种记忆形式出发,即第一记忆(感觉)和第二记忆(回想),提出了"第三记忆"理论。斯蒂格勒认为,在电影中,视听记录技术创造了"意识的容器",成为一种如同记忆只能在时间中才能自我展开的"时间客体",成为随时可以把过去带到当下的意识副本。依靠外部物质存储的人的"第三记忆"正被迅速工业化,这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电影与人的意识高度同化,摧毁了欲望经济;二是改造了人的一般性审美体验,可以被精细化的数字技术所调节,导致人类丧失了原始的自恋能力以及图像的盲视式毁灭,斯蒂格勒称之为"符号的贫困"。
关键词
第三记忆
记忆
技术
记忆
的工业化
物化意识
电影作为意识
Keywords
Stiegler
tertiary memory
memory techniques
industrialization of memory
materialized consciousness
cinema as consciousness
分类号
J91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工业化反思和批判——基于斯蒂格勒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
2
6
作者
夏仕欣
机构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出处
《新闻前哨》
2023年第14期71-74,共4页
文摘
数字时代,短视频、直播等新型视觉媒介形态与现代记忆的构建紧密相连,在带给人类大批量、可检索等便利的同时,数字记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本文在简述斯蒂格勒三种记忆尤其第三记忆的基础上,以他的视角为窗口对当下文化工业化背景下的媒介记忆进行反思性批判.
关键词
数字媒介
斯蒂格勒
第三记忆
媒介
记忆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MMSE和MoCA测试对颅脑损伤患者行为记忆障碍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
4
7
作者
张佳楠
高小夏
张瑜
王涯
袁晓芳
史悦
郭婧
费啸
机构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出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5-1319,共5页
文摘
目的:研究分析认知筛查量表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对行为记忆障碍的预测功效。方法:58名颅脑损伤患者接受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及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三版)(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 test-third edition,RBMT-3)3种认知量表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行为记忆(RBMT-3得分)与MMSE子项目中注意力和计算(MMSE-AC:P=0.007,β=0.371)以及回忆(MMSERe:P=0.016,β=0.352)显著相关,MMSE两个子项目得分之和以及MMSE总分对行为记忆障碍均具备中间预测价值(AUC=0.845、0.793)。行为记忆与MoCA子项目中视空间/执行(MoCA-VE:P=0.004,β=0.278)、语言(MoCA-L:P=0.003,β=0.250)、延迟回忆(Mo CA-DR:P<0.001,β=0.479)和定向(MoCA-O:P=0.002,β=0.240)存在显着相关性,MoCA四个子项目得分之和以及MoCA总分对于行为记忆障碍具有高预测值(AUC=0.953、0.938),当MoCA四个子项目得分低于13.5,或总分低于24.5提示患者行为记忆障碍可能。结论:可以根据颅脑损伤患者MMSE或MoCA得分预判行为记忆障碍,其中MoCA的诊断价值更高。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行为
记忆
障碍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Rivermead行为
记忆
测验(
第三
版)
Keywords
brain injury
behavioral memory impairment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
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 test-third edition
分类号
R493 [医药卫生—康复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领地的兴起与教育学的可能世界
8
作者
王济民
班建武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57,共6页
基金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研学旅行的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编号:BABA18039)。
文摘
传统的领地概念是兼具政治、时间与空间的实体存在。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文化性都建立在对领地的具象理解、抽象提炼与记忆储存的基础上。在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教育就是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记忆进行激活与重构。因此,领地生成的记忆构成了教育的曾在、当下与未来之基础。在《技术与时间》中,贝尔纳·斯蒂格勒勾勒了一种数字领地轮廓。所谓的数字领地是指在数字技术中领地的脱与境化,其表现为时间的实时化、空间的虚拟化、权力的全球化。这就要求教育不能仅囿于传统领地与记忆范畴,还应考虑数字领地和数字记忆世界中的教育可能。具体而言,即重视基于数字领地的数码记忆的教育价值,审思实时性时间中的教育增强可能与异化存在,践行数字空间中教育交流的界面伦理与责任伦理以及警惕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精神政治风险。由此,方能绘制出数字时代地方哲学转型中的教育学新面貌。
关键词
数字生存论
数字领地
第三记忆
教育伦理
地方哲学
Keywords
Digital Existentialism
Digital Territory
Tertiary Memories
Educational Ethics
Philosophy of place
分类号
G43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技术与体验时间之关系探赜
9
作者
宋超凡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出处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文摘
探讨技术与体验时间的关系是理解人类生存方式及存在状态的有效路径,二者间的关系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具体经验方式变革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情绪表征的间接作用,前者指向斯蒂格勒话语下的“第三记忆”概念、“记忆工业化”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后者则指向马克思对劳动时间的理解与“社会加速现象”对体验时间的情绪表征的“摄动”。这意味着基于体验的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受具体技术形态制约的,它并非纯理性的价值无涉的认知对象,而是附着了丰富情绪体验的,这激发着我们思考促进时间体验附着良好情绪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即应在充分把握了现实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谨慎采取“社会减速”的调控措施。
关键词
技术
体验时间
第三记忆
社会加速
情绪表征
Keywords
technology
time experiencing
the third memory
social acceleration
emotional representation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斯蒂格勒“第三持存”看档案的社会记忆属性
10
作者
普欣宇
机构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出处
《档案》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文摘
“第三持存”,为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提出的记忆概念,涵盖了一切以物质方式留存下来的记忆事项。针对档案记忆属性仍停留于“记忆载体”的认知局限,本文以“第三持存”视角,回溯“档案记忆观”,借鉴技术哲学与社会学相关理论,探讨“持存”与档案记忆之间的关联,剖析档案记忆的形式性、技术性、流动性等“持存”特征,并分析提出档案记忆持存观对档案文化遗产保护、信息网络记忆资源组织、学科思维转变的研究价值。从“第三持存”看档案的社会记忆属性,对档案的记忆本体论具有较好解释力,对拓展理论广度、实践探索深度具有认识启发意义,为数字时代的档案记忆研究提供理论加持。
关键词
第三
持存
第三记忆
档案
记忆
社会
记忆
记忆
体
分类号
G270 [文化科学—档案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记忆建构视角下多模态档案资源融合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
9
11
作者
崔浩男
潘洁敏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出处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3,共8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多模态档案数据融合编研模式研究”(22XNH1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形态逐步从单一模态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转变。作为第三记忆的原始素材,多模态档案资源可拓展“记忆场”的时空范围,强化长期记忆的形成。多模态档案资源融合开发模式遵循全程管理、语义增强、协同治理、多维叙事的核心原则,依照多元化采集、语义化组织、可视化呈现、故事化叙述的基本流程,并通过后台完成资源管理,中台实现数据关联,前台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实现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建构,赋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
多模态
档案资源
第三记忆
语义增强
信息服务
Keywords
multi-modal
archival resources
tertiary retention
semantic enhanc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分类号
G270.7 [文化科学—档案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为“媒介”的记忆——论当代艺术中的时间意识
被引量:
1
12
作者
芮兰馨
机构
不详
出处
《传媒与教育》
2017年第1期67-69,共3页
文摘
在现代性语境中,时间意识承载了把握现代性转向中所生产的各种问题的意义价值,从古典哲学的客观时间到现象学开启的主观时间,'时间'不再是一种客观线性的的'客体',而且成了一个存在主义式的'主体'被鲜活地体验着。
关键词
时间
体验
第三记忆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技术现象学背景中“第三记忆”的生成及其数字化问题
蒋亚文
李蔚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电影与第三记忆--斯蒂格勒的电影哲学
秦书渊
《艺海》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浅论斯蒂格勒的第三记忆
欧阳光明
骆月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5
原文传递
4
意识迷途与存在之痛:论斯蒂格勒的记忆工业批判
莫然
王伯鲁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电影与记忆的工业化——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电影哲学
李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工业化反思和批判——基于斯蒂格勒视角的研究
夏仕欣
《新闻前哨》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MMSE和MoCA测试对颅脑损伤患者行为记忆障碍的预测价值
张佳楠
高小夏
张瑜
王涯
袁晓芳
史悦
郭婧
费啸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数字领地的兴起与教育学的可能世界
王济民
班建武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技术与体验时间之关系探赜
宋超凡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从斯蒂格勒“第三持存”看档案的社会记忆属性
普欣宇
《档案》
2024
0
原文传递
11
记忆建构视角下多模态档案资源融合开发模式研究
崔浩男
潘洁敏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9
原文传递
12
作为“媒介”的记忆——论当代艺术中的时间意识
芮兰馨
《传媒与教育》
2017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