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对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遗迹年代的认识
被引量:6
- 1
-
-
作者
田广林
翟超
-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28-133,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15ZDb27)
辽宁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海地区史前石构墓葬研究"(ZJ2015035)
+2 种基金
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海考古实践教育基地项目(10165201502)
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红山文化研究’研究生项目"(2016[70]号)
"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
文摘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遗迹由早至晚的发展顺序应为:(1)下层灰坑阶段(N2Z4H1);(2)下层圆形冢敷石墓阶段;(3)上层圆形冢与祭坛阶段(N2Z4B、N2Z3);(4)上层方形冢阶段(N2Z4A、N2Z2、N2Z6、N2Z1);(5)后上层冢阶段(N2Z4、N2Z5)。目前对"第二地点中心大墓"的提法并不严谨,牛河梁第二地点积石冢各墓葬并不共时,不存在哪一座墓,足以统领其他所有墓葬的情况。传统上,红山文化祭祀以"坛、庙、冢、台"这样四类典型遗迹来概括认识,但是红山文化绵延近两千年,这四类建筑也不是共时的。红山文化祭祀传统的变迁值得再深入研究。
-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牛河梁
第二地点
遗迹年代
-
Keywords
Hongshan Culture
Niuheliang Site
the second site of the Niuheliang Sit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f ruins
-
分类号
K87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生业方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9
- 2
-
-
作者
孙永刚
贾鑫
-
机构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29-134,共6页
-
基金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技术与生业课题”(2013BAK08B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植物考古研究”(14BKG003)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时期(6.7~5ka)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20130091120030)
-
文摘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 000~6 500年。魏家窝铺遗址和兴隆沟第二地点的浮选结果显示,炭化粟、黍的出土比例较低,可能反映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以粟、黍等农作物为代表的农业水平不高。结合出土器物和动物考古资料认为,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在该时期人类生业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6.5~5.5ka B.P.气候温暖干燥,但相对稳定,这可能保证了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持续发展;但相对于与红山文化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区,东北地区夏季风并不强盛,降水并不丰富,这可能使得红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小于仰韶文化。5.5ka B.P.前后的干冷事件可能导致红山文化的逐渐衰落。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相对干燥的气候条件可能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该时期的先民不得不从事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等生业模式补充食物资源。此外,不同的地貌环境特征可能促进了生业模式的多样化。
-
关键词
红山文化
兴隆沟第二地点
魏家窝铺遗址
生业方式
气候
-
Keywords
Hongshan Culture
Xinglonggou(2)site
Weijiawopu site
subsistence strategy
climate
-
分类号
K87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