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被引量:12
1
作者 钟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8-756,共9页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 心理学 中文 语境 第二心理学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的繁荣与演变——阴阳辩证哲理的回归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萍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6-410,共5页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适应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特质、积极主观体验以及实现积极自我和成长的适应性认知和行为的科学。由Seligman(1998)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经过十年繁荣,在三个研究支柱的基础上增加第四个支柱积极的关系。由于积极心...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适应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特质、积极主观体验以及实现积极自我和成长的适应性认知和行为的科学。由Seligman(1998)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经过十年繁荣,在三个研究支柱的基础上增加第四个支柱积极的关系。由于积极心理学拒绝消极作为其中的范畴,Wong(2011)掀起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转向研究积极-消极的共生关系。并且,引用中国哲学思想,把阴阳之间的辩证互动原则作为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的基础,研究积极和消极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人类美好幸福生活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 阴阳辩证原则
下载PDF
“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综述——音乐心理学的前沿研究和最新应用
3
作者 李明津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2期149-150,共2页
2019年9月20日至22日,"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西南大学领导安春元副书记、音乐心理会专委会主任蒋存梅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郑茂平教授、中科院心理所杨玉芳教授,全国多... 2019年9月20日至22日,"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西南大学领导安春元副书记、音乐心理会专委会主任蒋存梅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郑茂平教授、中科院心理所杨玉芳教授,全国多所音乐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音乐心理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此次盛会。其中杨玉芳教授、杜忆教授及多所学校的专家发表了专题演讲。此次会议为期两天,包括开幕式、主题发言和闭幕式三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心理学专委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音乐心理学的前沿研究和最新应用
下载PDF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4
作者 雷亮 孙雅婧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9期0046-0049,共4页
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主要探索积极与消极的平衡互动模式,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反思与促进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视域。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探索将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中,并充分挖... 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主要探索积极与消极的平衡互动模式,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反思与促进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视域。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探索将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中,并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积极支持其韧性发展,树立辩证幸福观,主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构建起积极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 积极 消极 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PDF
A Lecture Delivered at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May 12, 2019
5
作者 Diane LARSEN-FREEMA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年第3期267-284,400,共19页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development(SLA/SLD). It chronicles the evolution in term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theories that have been influential, beginning with...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development(SLA/SLD). It chronicles the evolution in term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theories that have been influential, beginning with the origin of SLA/SLD in linguistic thinking and expanding its scope of inquiry to psycholinguistics. It has developed further with the disciplines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holding sway. More recently, newer cognitive theories have been influential.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cent call for a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More specifically, the author promotes the adoption of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theory, in keeping with non-reductionist systems thinking. Not only is this sociocognitive theory a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but it also highlights the dynamic, variable, nonlinear nature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his it does within an ecological conception of development, which insists on the relevance of context. It also maintains that SLA/SLD is not a matter of input becoming output, but rather that language patterns emerge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its users, given the affordances that they perceiv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several instructional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SOCIOLOGY cognitive theories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theo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