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站立负重CT分析外翻患者第1跖骨旋转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智 张树 +1 位作者 孙超 张建中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在正常直立负重状态下,外翻畸形患者第1跖骨旋转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门诊选取30例(50足)连续就诊的外翻畸形患者,采用PedCAT进行负重CT检查,通过CubeVue软件系统进行重建。测量前足第1~2跖骨间角、... 目的分析在正常直立负重状态下,外翻畸形患者第1跖骨旋转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门诊选取30例(50足)连续就诊的外翻畸形患者,采用PedCAT进行负重CT检查,通过CubeVue软件系统进行重建。测量前足第1~2跖骨间角、外翻角等指标,于CT冠状横断面测量第1跖骨头的旋转程度,并记录跖骨是否存在圆角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参数与第1跖骨旋转α角、正位和轴位籽骨分度的相关性。结果 50足均进行了负重CT检查,其中具有圆角征的足有42足(84%),43足(86%)旋前度超过正常参考值。平均第1跖骨旋转α角为(23.30±6.44)°,平均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为(15.80±5.95)°,两者间有显著相关性,并存在线性关系。第1跖骨旋转α角与IMA角、正位Hardy-Clapham籽骨分度、DMAA角存在相关性,P<0.05。正位籽骨分度与IMA、HVA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与DMAA、第1跖骨旋转α角、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存在中等强度相关性,P<0.05。说明正位籽骨分度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结论第1跖骨旋前存在于大多数的外翻患者,它与IMA角、正位籽骨分度以及DMAA角存在相关性;跖骨底边旋转角可以反映第1跖骨的旋前程度。负重正位籽骨分度与外翻各参数都具有相关性,是外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负重CT检查 第1跖骨旋转 底边旋转
下载PDF
利用负重CT数据分析[足母]外翻患者第1跖趾关节匹配度的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智 张树 +5 位作者 孙超 魏芳远 曲峰 王显军 张建中 张明珠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1012-1017,共6页
背景:[足母]外翻畸形存在关节匹配与不匹配两种情况。目的:通过负重CT回顾性研究关节匹配度在[足母]外翻畸形中的影响,分析关节匹配度丧失后关节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门诊连续就诊的[足母]外翻患者纳入本研究,进... 背景:[足母]外翻畸形存在关节匹配与不匹配两种情况。目的:通过负重CT回顾性研究关节匹配度在[足母]外翻畸形中的影响,分析关节匹配度丧失后关节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门诊连续就诊的[足母]外翻患者纳入本研究,进行站立位负重CT检查。测量第1-2跖骨间角(IMA)、[足母]外翻角(HVA)、跖内收角(MAA)、第1跖骨关节面外翻角(DMAA)、第1跖骨旋转α角、正位籽骨分度与冠状位籽骨分度。测量结果通过SPSS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17例(211足)患者,全部女性,其中23例为单足,94例为双足。年龄19~84岁,平均(55.0±12.6)岁,211足的IMA平均14.1°±3.0°,HVA平均33.1°±10.5°,DMAA平均18.7°±7.9°,MAA平均15.7°±5.3°,第1跖骨旋转α角平均23.2°±7.2°。匹配组和不匹配组IMA、HVA、MAA、DM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旋转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在两组中,IMA、HVA、DMAA与正位籽骨分度呈正相关。结论:[足母]外翻跖趾关节不匹配预示着更为严重的畸形和更严重的籽骨脱位。匹配与不匹配不影响第1跖骨旋前程度。DMAA角受第1跖骨旋转、IMA的影响。正位籽骨分度是判断第1跖骨内收和旋转三维改变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外翻 第1跖骨旋转 分度 负重CT
下载PDF
足部X线和负重CT评估踇外翻的可靠性研究
3
作者 郑敏翔 倪淑红 潘佳欢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足部X线片和负重CT评价踇外翻可靠性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踇外翻患者左、右足的术前、术后X线片和术后负重CT摄片各60张。由2名影像科医师独立测量所有X线片和CT片各2次,每次间隔14d,分... 目的探讨足部X线片和负重CT评价踇外翻可靠性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踇外翻患者左、右足的术前、术后X线片和术后负重CT摄片各60张。由2名影像科医师独立测量所有X线片和CT片各2次,每次间隔14d,分析每个踇外翻参数测量值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信度。结果术前、术后X线片和负重CT摄片评价的横切面参数(1,2跖骨间角、踇外翻角、踇外翻指间角和远端跖骨关节角)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信度均很强。代表冠状面畸形的胫侧籽骨位置和第1跖骨头外侧缘形状术前和术后X线片的观察者间信度和观察者内信度多为中等或一般,而负重CT摄片中以α角表示的第1跖骨旋转畸形评测结果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信度均很强。结论负重CT扫描能更好地评估踇外翻冠状面畸形,但对横断面成角畸形的评价作用可能无法取代X线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踇外翻 第1跖骨旋转畸形 足冠状面畸形 影像学
下载PDF
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超 王智 +4 位作者 孙超 张建中 王显军 丁声龙 张明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7期423-430,共8页
目的比较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39例(48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7例、男2例,年龄... 目的比较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与传统Scarf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39例(48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7例、男2例,年龄28~77(54.5±12.2)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组:改良单钉Scarf组21例(30足),均为女性,年龄29~77(52.6±13.2)岁,采用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传统Scarf组18例(18足),女16例、男2例,年龄28~74(57.7±9.9)岁,采用传统Scarf截骨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负重CT影像学指标,包括拇外翻角(HVA)、第1与第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第1跖骨旋转角(α角)及其纠正量,以及籽骨分度(TSCG)。(2)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包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48足)患者获得6~24(10.6±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及复发。(1)改良单钉Scarf组与传统Scarf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侧别、性别、分型、合并症及联合术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组患者术前的影像学指标HVA、IMA、DMAA、α角和α角纠正量,及TSC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末次随访,除传统Scarf组的DMA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P=0.586),2组其他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2组术后HVA、HVA纠正量及IM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改良单钉Scarf组DMAA和DMAA纠正量、IMA纠正量、α角和α角纠正量,以及TSCG均优于传统Sca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术前AOFAS前足评分和VAS评分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P=0.236),但AOFAS前足评分改良单钉Scarf组为100.0(92.3,100)分优于传统Scarf组的90.0(86.8,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0,P=0.007)。传统Scarf组中1例患者出现跖痛症,改良单钉Scarf组随访期间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术和传统Scarf截骨术均能有效纠正拇外翻畸形,改良卡槽单钉Scarf截骨矫形能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广、术后并发症更少,尤其在纠正第1跖骨旋前方面表现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Scarf截 第1跖骨旋转 远端关节面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