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代DNA测序技术简述 被引量:6
1
作者 姚亭秀 《生物学通报》 2017年第2期5-8,共4页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极大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DNA测序技术已历经4代。简介被称为DNA测序始祖的第1代测序技术、边合成边测序的第2代测序技术、不依赖于PCR扩增的第3代测序技术,以及处...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极大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DNA测序技术已历经4代。简介被称为DNA测序始祖的第1代测序技术、边合成边测序的第2代测序技术、不依赖于PCR扩增的第3代测序技术,以及处于研发中的第4代测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技术 第2技术 第3代测序技术 第4技术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乳制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和平 郑艺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共7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以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为标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一些工作,综述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乳制品微生物基因组和生物多样性中的应... 高通量测序技术以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为标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一些工作,综述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乳制品微生物基因组和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 乳制品 第3代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DNA测序技术比较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振波 《生物学通报》 2012年第7期14-17,共4页
自从1953年,J.D.Watson和F.H.C.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模型之后,DNA测序技术随着科学的进步得到了迅猛发展。1977年Sanger[1]发明DNA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技术,Maxam与Gilbert[2]发明利用化学降解法进行测序的技术,2种测序技术被誉为DNA测... 自从1953年,J.D.Watson和F.H.C.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模型之后,DNA测序技术随着科学的进步得到了迅猛发展。1977年Sanger[1]发明DNA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技术,Maxam与Gilbert[2]发明利用化学降解法进行测序的技术,2种测序技术被誉为DNA测序技术的始祖。随后,在第1代DNA测序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第2代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以及第3代测序技术。总结并展望了每一代测序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的诞生、原理及应用前景,为利用测序技术研究基因表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技术 第2技术 第3代测序技术 基因芯片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对小鼠牙周病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4
作者 马晓欣 段胜仲 +3 位作者 冯希平 张志愿 徐玮 陆海霞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索慢性肾脏病对小鼠口腔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筛选种水平的差异物种。方法:将2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健康对照组(HC)、牙周炎组(PD)、慢性肾脏病组(CKD)和慢性肾脏病复合牙周炎组(CKD+PD)。建立慢性肾脏病模型后的第... 目的:探索慢性肾脏病对小鼠口腔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筛选种水平的差异物种。方法:将2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健康对照组(HC)、牙周炎组(PD)、慢性肾脏病组(CKD)和慢性肾脏病复合牙周炎组(CKD+PD)。建立慢性肾脏病模型后的第4周建立牙周炎模型,第6周处死小鼠。采用显微CT扫描分析上颌牙槽骨吸收水平,采用第3代PacBio测序分析口腔微生物组成结构,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间上颌牙槽骨吸收水平、组内物种丰度和组间微生物群落整体组成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Streptococcus azizii在CKD组中是差异影响最大的显著富集物种;在CKD+PD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可识别物种中影响最大的差异微生物;而缓慢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lentus)和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分别是HC组和PD组中差异影响最大的优势物种。结论:口腔微生态的物种结构在4组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各组存在种水平的差异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 慢性肾脏病 物种 第3代测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