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喉啭”生律对于西北苦音的发生学意义
- 1
-
-
作者
陈文革
-
机构
河南大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所
-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
基金
2017年度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丝路交流与戏曲形态的生成、蜕变》(编号:17FYS008)
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培育计划《二十世纪以来中原戏曲的嬗变与发展研究》(2019ZDXM01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苦音音调的音阶形成经历了口腔生律→律印于器→以耳齐其声→律制变通的过程。苦音音调最迟在汉代,伴随傀儡戏等歌舞戏形式经"阿尔泰蒙古音乐文化圈"传入中原。随着文化交融的深化,作为丝路上的特殊表演方式,人声呼麦和乐器呼麦随之进入中原,对中原,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呼麦中泛音声部的第6-12号泛音为框架,形成了西北人民熟悉和热爱的以徵调式为原生主调的苦音音调,最终经整合调归般涉,进入唐宋燕乐二十八调体系。
-
关键词
丝路交流
喉啭
第6-12泛音组
闰(第7号泛音)
-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