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sCYP 96B4等位突变体的抗病性分析
1
作者 蔡林军 员菡 +5 位作者 孙航 郭云霞 彭西蔓 戴继超 桑贤春 张长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2,共13页
优良抗病性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需求,在当前水稻育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矮秆水稻具有耐倒伏、适合密植等优良特性,但其存在较高秆水稻生物产量低、密植易发生严重病害等问题,多年来困扰着水稻育种的研究,因此挖掘矮秆抗病资源成了... 优良抗病性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需求,在当前水稻育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矮秆水稻具有耐倒伏、适合密植等优良特性,但其存在较高秆水稻生物产量低、密植易发生严重病害等问题,多年来困扰着水稻育种的研究,因此挖掘矮秆抗病资源成了育种家们一直研究的热点.从EMS诱变处理的西农1B突变体库中鉴定到4个水稻矮化易感纹枯病突变体(Dwarf and susceptibility to sheath blight 1 mutants,dssb1s),遗传分析发现:这4个突变体均是在LOC_Os03g04680编码框中的不同位置发生突变,LOC_Os03g04680编码一个细胞色素酶OsCYP 96B4,接种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纹枯病菌后发现这4个突变体均感病,qRT-PCR发现突变体中病程相关基因(NPR1,PR10,PR1a和WRKY45)表达量降低.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突变体的叶片发育异常,叶表面硅化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分布密集、杂乱.对叶片和叶鞘的细胞壁成分测定发现:突变体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质量分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实验结果表明:OsCYP 96B4是通过调控植物的叶片等发育和细胞壁的组分,进而增强了对水稻病害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化 抗病 细胞色素P450 等位突变
下载PDF
一个新的玉米silky1基因等位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晓娟 潘振远 +4 位作者 刘敏 刘忠祥 周玉乾 何海军 邱法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49-1655,共7页
前期试验发现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alesterile mutant),命名为msm-6。经过连续多代杂合单株自交发现该突变体性状能稳定遗传,遗传模式分析表明该突变体为单个隐性1核基因控制。以msm-6与自交系B73杂交构建F2遗传定位群体,利用BSA(Bu... 前期试验发现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alesterile mutant),命名为msm-6。经过连续多代杂合单株自交发现该突变体性状能稳定遗传,遗传模式分析表明该突变体为单个隐性1核基因控制。以msm-6与自交系B73杂交构建F2遗传定位群体,利用BSA(BulkSegregant Analysis)方法,筛选到与msm-6位点连锁的4个SSR标记,即C6-24、C6-30、C6-34和C6-40。进一步采用444个F2单株对这4个连锁标记验证,将msm-6定位于标记C6-24与C6-34之间,即玉米第6染色体68.5~98.1Mb之间。通过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发现,在此定位区间内存在一个已报道的Silky1基因。Silky1基因编码MADS-BOX蛋白,是参与花器官建成ABCD模型的B功能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会造成雄花不育、雌花花丝增多等表型。利用杂合体+/silky1-mum3与纯合突变体msm-6/msm-6杂交进行等位测验,杂交后代中正常植株与突变植株分离比例符合1∶1。基因组序列以及转录本序列分析发现,msm-6突变体中第6个内含子5'端供体位点AG/GTAAG(外显子/内含子交接处)的序列+1位G突变为C,导致第6外显子被错误剪切掉,产生了第6个外显子缺失的Silky1异常转录本。以上实验证据表明,msm-6与所报道的由mutator转座子插入造成的Silky1突变体silky1-mum2、silky1-mum3和silky1-mum4的突变方式不同,是一个新的Silky1基因等位突变体。msm-6的发现与鉴定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玉米穗花器官决定的遗传机制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同时也为RNA加工过程中剪接位点保守性提供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遗传分析 silky1 基因定位 等位突变
下载PDF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玉米自交系新等位突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倩 王娟 +8 位作者 张茂林 刘强 董瑞 刘春晓 关海英 刘铁山 汪黎明 雷玉明 何春梅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新的等位突变能够拓宽生物遗传育种资源的应用范围,因此越来越成为创制生物育种材料的有效技术手段。本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自交系原生质体中导入含有ZmRLK7基因靶位点的编辑载体,创制了新的等位突变,为获...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新的等位突变能够拓宽生物遗传育种资源的应用范围,因此越来越成为创制生物育种材料的有效技术手段。本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自交系原生质体中导入含有ZmRLK7基因靶位点的编辑载体,创制了新的等位突变,为获得稳定优异的育种材料和开展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类受体激酶 ZmRLK7 基因编辑 等位突变
下载PDF
一个玉米ZmMs7复等位基因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
4
作者 曹枭雄 刘伊凡 +9 位作者 周玉强 王婧 吴宇锦 王红武 李坤 刘小刚 黄长玲 刘志芳 郭晋杰 胡小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13-2922,共10页
我们在自然群体中发现了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ale sterile mutant),命名为ms20s1。该突变体雄花育性彻底丧失,花药干瘪皱缩,没有花粉形成。细胞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ms20s1突变体花药在S11期表现出明显的药室收缩,绒毡层细胞肿... 我们在自然群体中发现了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ale sterile mutant),命名为ms20s1。该突变体雄花育性彻底丧失,花药干瘪皱缩,没有花粉形成。细胞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ms20s1突变体花药在S11期表现出明显的药室收缩,绒毡层细胞肿胀,小孢子破裂的表型,表明ms20s1突变体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出现异常,且花粉败育。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性状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为克隆目标基因,以ms20s1为母本分别与不同自交系杂交构建F_(2)定位群体,利用靶向测序技术(GBTS)分析群体基因型,将基因定位于7号染色体124.95-128.47 Mb之间,进一步精细定位将该区间缩小到0.68 Mb。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间存在一个已知基因ZmMs7。ZmMs7基因编码PHD-finger转录因子,在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外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位测验分析发现ms20s1为ZmMs7基因的等位突变体。基因测序结果表明ms20s1突变体在外显子区存在多处序列变异,与所报道的ZmMs7基因已知突变体ms7-6007和ms7gl的突变方式不同,证明ms20s1是一个新的ZmMs7基因等位突变体。突变体ms20s1的发现与鉴定为探讨玉米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及育种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ms20s1 基因定位 等位突变
下载PDF
ITPKB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预测价值
5
作者 张玲珑 漆小龙 +7 位作者 寇珍 热那古力·阿不来提 聂玉玲 木合拜尔·阿布都尔 翟顺生 安利 毛敏 李燕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3年第11期1109-1113,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ITPKB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20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诊断的155例DLBCL患者,获取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提取肿瘤组织DNA,应用二代测序...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ITPKB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20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诊断的155例DLBCL患者,获取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提取肿瘤组织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包括ITPKB在内的475种热点基因,分析高频突变基因VAF与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关系。结果ITPKB的突变频率为18.71%,ITPKB突变患者的PFS较未突变患者的PFS明显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00 vs.108.00个月;HR=1.643,95%CI:0.920~2.934,P=0.093)。通过基于R语言的网页工具探寻可区分患者预后的最佳VAF截断值,将患者依据VAF值分成对应的两组(高VAF组vs.低VAF+野生型组),ITPKB最佳VAF的截断值为27.48%(HR=3.48,95%CI:1.70~7.13,P=0.00027),纳入年龄、性别、COO分型、IPI、LDH等临床指标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FS与高ITPKB VAF(≥28%)相关(HR=3.592,95%CI:1.738~7.425,P<0.001),是PFS独立的不良预测因素。结论ITPKB突变高负荷为DLBC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ITPKB突变的VAF在DLBCL患者中具有预后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变异等位基因突变频率 预后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CEBPA单等位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雨逍 裴仁治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444-448,共5页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A)基因是维持造血系统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对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起关键作用,也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CEBPA有单等位(CEBPAsm)和双等位(CEBPAdm)两种基因突变,其中CEBPAdm AML预后良好,...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A)基因是维持造血系统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对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起关键作用,也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CEBPA有单等位(CEBPAsm)和双等位(CEBPAdm)两种基因突变,其中CEBPAdm AML预后良好,但CEBPAsm AML预后仍存在争议,最新的欧洲白血病网络危险分层认为只有携带CEBPA基因突变伴碱性亮氨酸拉链区框内突变AML才是预后良好类型。本文就CEBPAsm突变的结构特点,突变患者临床特征、预后以及治疗选择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改善CEBPAsm AML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 等位基因突变 等位基因突变
下载PDF
1条突变型RHCE*ce新等位基因的发现 被引量:1
7
作者 姬艳丽 王贞 +7 位作者 魏玲 温机智 赵阳 莫春妍 骆宏 张润青 罗广平 梁华钦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采用新型Rh血型系统的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检测试剂盒,对广州地区收集的200例RhD阴性献血者进行RHCE基因分型。方法收集RhD阴性献血者200例,从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LPA检测试剂盒进行RHCE基因分型和拷贝数定量分析。... 目的采用新型Rh血型系统的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检测试剂盒,对广州地区收集的200例RhD阴性献血者进行RHCE基因分型。方法收集RhD阴性献血者200例,从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LPA检测试剂盒进行RHCE基因分型和拷贝数定量分析。对MLPA显示的RHCE拷贝数异常的样本,进行RHCE基因外显子1至10测序分析。对发现的杂合突变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在200例RhD阴性献血者中,MLPA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有6例标本RHCE等位基因定量拷贝数下降,测序发现RHCE基因外显子2的一个新杂合突变(c.308C>T,p.103Pro>Leu),克隆测序证实了该突变。结论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了一条新的突变型RHCE*ce(308C>T)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在广州地区RhD阴性献血者中频率为6/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 RHCE基因 新的突变+型兄眵E^*ce等位基因
下载PDF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突变型等位基因与SLE关联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俐 陈政良 +1 位作者 周冼苡 钟成全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2-365,共4页
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普通人群血标本,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以多聚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应用荧光探针杂交技术检测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GGC54GAC、GGA57GAA和CGT52TGT点突变(分别称为等位基因B、C、D,所有突变型... 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普通人群血标本,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以多聚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应用荧光探针杂交技术检测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GGC54GAC、GGA57GAA和CGT52TGT点突变(分别称为等位基因B、C、D,所有突变型统称为O,野生型即A),分析MBL突变型等位基因与SLE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74例SLE患者中,检出等位基因型A/B24例(32.4%)、B/B5例(6.8%)、A/C2例(2.7%)、A/D1例(1.4%)和B/C2例(2.7%),B、C、D的频率为0.250、0.028和0.007,突变型等位基因O的频率为0.285;95例对照组中,检出A/B22例(23.2%)、B/B2例(2.1%)和A/C1例(1.1%),B、C的频率分别为0.137和0.005,O的频率为0.142;两者比较,其突变等位基因的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等位基因型O/O纯合子SLE患者肾脏损害的发生率达100%,而A/A或A/O型病人分别为35.0%和37.0%,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因此,MBL突变型等位基因是SLE的易感因素并与肾脏累及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突变等位基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人群中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的出现率及致病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庞秀红 柴永川 +3 位作者 陈鹏辉 孙莲花 吴皓 杨涛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以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c.919-2A>G和p.H723R为对象,研究SLC26A4基因单等位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大前庭导水管(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耳聋人群中的出现频率,并通过与正常听力人群的比较评估该疾病SLC26A4... 目的:以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c.919-2A>G和p.H723R为对象,研究SLC26A4基因单等位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大前庭导水管(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耳聋人群中的出现频率,并通过与正常听力人群的比较评估该疾病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的检出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Sanger测序对121例EVA耳聋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剪切位点的序列筛查,经耳聋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对3056例正常听力对照进行热点突变筛查,分别确定c.919-2A>G和p.H723R单杂合突变在两组人群中的出现频率,利用统计软件SPSS 19.0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121例EVA耳聋患者中有78例样本检出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12例样本检出单等位基因突变,其中6例为c.919-2A>G单杂合突变,2例为p.H723R单杂合突变,共占患病人群的6.61%;3056例正常听力对照中发现33例c.919-2A>G和9例p.H723R单杂合突变,占对照人群的1.37%;Fisher’s exact检验显示,SLC26A4基因c.919-2A>G和p.H723R单杂合突变的出现率在EVA耳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 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在EVA耳聋患者中的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人群,提示携带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的EVA耳聋患者可能存在无法用常规外显子测序方法所检出的其它致病基因突变,需进一步研究,并在相关遗传咨询中加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导水管扩大 SLC26A4 等位基因突变 遗传咨询
下载PDF
突变等位基因肿瘤特异性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和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雪平 汪明强 +2 位作者 吕金利 马志勇 王湛钧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第5期768-771,共4页
目的探讨突变等位基因肿瘤特异性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和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突变等位基因肿瘤特异性(MATH)将患者分为高MATH组和低MATH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MATH在2.57到93.72之间... 目的探讨突变等位基因肿瘤特异性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和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突变等位基因肿瘤特异性(MATH)将患者分为高MATH组和低MATH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MATH在2.57到93.72之间,平均为29.46±16.21;因此将MATH≥29.46的患者分为高MATH组,共65例,将MATH<29.46的患者纳入低MATH组,共67例,对比两组基因突变不同类型患者的的临床病理特征,最后分析突变等位基因肿瘤特异性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相关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发现,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RAF基因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基因突变不同类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发现,两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钙化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节转移例数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指标进行赋值:MATH值不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生存情况的显著预测因素(P=0.459),BRAF基因型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无显著影响(P=0.464),在BRAF突变型之中,高MATH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ATH患者(P=0.030),在BRAF野生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高MATH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ATH患者(P=0.016)。结论突变等位基因肿瘤特异性可以在BRAF野生型和突变型之中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可以用于临床治疗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等位基因肿瘤特异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 诊断价值 预后
下载PDF
玉米Opaque-2位点上基因产物以及野生型和突变等位基因的结构分析
11
作者 B.Lazzari C.Cosentino 谢国禄 《国外作物育种》 2003年第4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Opaque-2位点 基因产物 野生型 突变等位基因 基因结构
下载PDF
用基于PCR的DNA标记检测小麦Wx—D1基因的突变等位基因和正常等位基因
12
作者 邱敦莲 M.R.Shariflou 《国外作物育种》 2001年第4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小麦 Wx-D1基因 突变等位基因 正常等位基因 DNA标记 PCR
下载PDF
携带GJB2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A1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辉兵 于飞 +3 位作者 戴朴 韩东一 张昕 康东洋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携带GJB2基因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205例GJB2单杂合突变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GJA1外显子2直接测序,对照组为111例听力正常成年人。结果 205例GJB2单杂合突变患者中,GJA1c.IVS2+1insA杂合突... 目的探讨携带GJB2基因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205例GJB2单杂合突变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GJA1外显子2直接测序,对照组为111例听力正常成年人。结果 205例GJB2单杂合突变患者中,GJA1c.IVS2+1insA杂合突变3例(1.45%),c.456G>A和c.717G>A各1例,都为杂合同义突变。111例对照组中,c.IVS2+1insA杂合突变3例(2.70%),c.466A>G杂合突变1例。两组c.IVS2+1insA突变率无明显差异(校正χ2=0.115,P=0.735>0.05)。结论 GJB2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GJA1检测未见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GJB2基因 等位基因突变 GJA1基因 DNA突变分析
下载PDF
温州地区人群21个STR基因座的突变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琳 蒋欢畅 +1 位作者 任苹 吴淑珍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88-393,共6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温州地区人群21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突变情况及其特征。方法:收集9418例支持亲权关系的亲权鉴定案件共21200个样本,采用AGCU EX22人类荧光标记STR复合扩增检测试剂进行扩增,比较各基因座的突变率和突变等位基因的亲代... 目的:观察和分析温州地区人群21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突变情况及其特征。方法:收集9418例支持亲权关系的亲权鉴定案件共21200个样本,采用AGCU EX22人类荧光标记STR复合扩增检测试剂进行扩增,比较各基因座的突变率和突变等位基因的亲代来源、片段大小、突变步数及重复单位的增减比例、方向的频次,分析突变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9418例亲子鉴定中共发现314例突变,观察到319个突变事件;21个基因座中,观察到20个基因座发生突变,突变率为0.08‰~3.48‰,各基因座突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7,P>0.05);父源突变与母源突变的比例为4.78:1,父源等位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总体上大于母源等位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5);父源突变和母源突变出现重复单位增加、减少与不确定3种频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一步突变与二步及以上突变中出现的重复单位增加、减少与不确定3种频次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5);短、中、长片段等位基因突变出现的重复单位增加、减少与不确定3种频次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81,P<0.05)。结论: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等位基因突变现象较为常见,在法医学亲权鉴定和DNA寻亲数据库建设中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基因座 等位基因突变 温州地区人群 DNA寻亲数据库
下载PDF
PCR-MASA检测胰腺癌十二指肠液及腹水中K-ras基因点突变的研究
15
作者 戴存才 苗毅 +2 位作者 刘训良 张兆松 苏川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5期411-413,共3页
目的:了解胰腺癌病人十二指肠液和腹水中K-ras基因点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R-MASA(突变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法)分别检测胰腺癌十二指肠液和腹水中K-ras基因点突变。结果:胰腺癌十二指肠液及腹水标本中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7.... 目的:了解胰腺癌病人十二指肠液和腹水中K-ras基因点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R-MASA(突变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法)分别检测胰腺癌十二指肠液和腹水中K-ras基因点突变。结果:胰腺癌十二指肠液及腹水标本中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7.4%(4/23)和31.6%(6/19),而所有同时被检的急、慢性胰腺炎、胰岛素瘤、壶腹癌、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胃癌及肝癌病人的十二指肠液及腹水标本中均无K-ras基因突变发现。结论:①PCR-MASA方法简捷、特异、敏感,扩增产物只需常规电泳、染色即可观察到结果,无需酶切、杂交、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显影等法。②对十二指肠液及腹水标本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有无突变,有助于判断胰腺良、恶性病变及胰腺癌的诊断。其实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腺癌 K-RAS基因 突变 PCR-突变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法
下载PDF
应用碱基猝灭探针法检测α-1抗胰蛋白酶基因342Glu→Lys突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莉 张俊 +1 位作者 冯悦华 罗光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27-530,共4页
目的利用碱基猝灭探针技术建立检测编码α-1抗胰蛋白酶基因342Glu→Lys突变位点的新型诊断方法。方法探针3'端标记6-羧基荧光素,同时构建2个载体作为阳性对照模板,分别代表两种可能的纯合子基因型,即野生型和PiZZ纯合突变型。用熔... 目的利用碱基猝灭探针技术建立检测编码α-1抗胰蛋白酶基因342Glu→Lys突变位点的新型诊断方法。方法探针3'端标记6-羧基荧光素,同时构建2个载体作为阳性对照模板,分别代表两种可能的纯合子基因型,即野生型和PiZZ纯合突变型。用熔解曲线对两种不同基因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并验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结果熔解曲线分析显示,338例患者标本均在50℃左右出现熔解谷,即所有标本均为野生型;Kappa检验结果显示,该法的检测结果与DNA测序法完全一致(k=1,P=0.000)。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模板DNA量在103拷贝时可以看到明显的熔解谷。结论构建的方法准确、简单、经济,适合大规模对α-1抗胰蛋白酶基因342Glu→Lys突变位点的分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α-1抗胰蛋白酶缺陷病 PiZ等位基因突变
下载PDF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近亲结婚的家系中新的CHST6突变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龚敏 张明昌 +1 位作者 赵心悦 许康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了解斑状角膜营养不良近亲婚配家系遗传结构特征,探讨斑状角膜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与CHST6基因突变的关系以及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该斑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家系所有成员都经过详细病史询问、严格的眼科检查,留存外眼像。患者术中切除... 目的了解斑状角膜营养不良近亲婚配家系遗传结构特征,探讨斑状角膜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与CHST6基因突变的关系以及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该斑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家系所有成员都经过详细病史询问、严格的眼科检查,留存外眼像。患者术中切除的病变角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标准方法行HE染色,采集7名成员外周血各5 mL,提取RNA,逆转录生成cDNA,对其产物测序,CHST6测序结果与正常人群进行比对。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Ⅱ1和Ⅱ4的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子。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先证者角膜基质中有大量的淀粉样物质沉积。斑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中2例患者在两条等位CHST6基因上存在相同的点突变(1072T>C),余表型正常且与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均是该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结论 2例患者的两条等位CHST6基因上存在相同点突变(1072T>C),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ST6等位基因相同点突变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 近亲结婚 基因测序 CHST6基因突变
下载PDF
玉米矮秆基因d1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8
作者 赵长云 白光庭 +5 位作者 何少勇 余学杰 李仁飞 夏伟 许秀兰 柯永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1150,共10页
发掘矮秆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利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玉米矮秆突变体K15d与野生型K15的矮化特征差异;通过等位性鉴定并利用PCR扩增克隆了矮秆基因d15,分析了3个时期茎节间中d15的... 发掘矮秆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利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玉米矮秆突变体K15d与野生型K15的矮化特征差异;通过等位性鉴定并利用PCR扩增克隆了矮秆基因d15,分析了3个时期茎节间中d15的表达模式。与野生型K15比较,突变体K15d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下节间数分别降低39.22%、69.75%和38.83%,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茎秆横切面细胞大小差异不明显,纵切面细胞变短,排列不规则。矮秆基因d15与br2等位,第5外显子5485~5685 bp区间缺失200 bp,编码区全长3983 bp。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为10个,比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减少2个,负责底物结合和转运功能的第2个保守功能域缺失。d15启动子较br2仅有2个SNPs差异。在拔节前、拔节期和拔节后3个时期,突变体中d15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间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矮秆基因d15的矮化特征及表达模式均与br2相似,是1个新的br2等位基因,丰富了玉米矮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秆 br2基因 等位突变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KRT5和KRT14基因的复发突变和新突变、表型/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对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Pfendner E.G. Sadowski S.G. +1 位作者 Uitto J. 李翠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3期18-19,共2页
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 (EBS) is a mechano-bullous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intraepidermal blistering within the basal keratinocytes as a result of trauma to the skin. As part of the DNA diagnostics program, ou... 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 (EBS) is a mechano-bullous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intraepidermal blistering within the basal keratinocytes as a result of trauma to the skin. As part of the DNA diagnostics program, our laboratory has analyzed a cohort of 57 patients with the initial referral diagnosis of EBS. Among these patients, 18 were found to harbor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the keratin 5 or keratin 14 genes, KRT5 and KRT14, respectively, whereas in 14 cases, the disease was associated with mutations in both alleles of the plectin gene. Among the keratin mutations, 12 were distinct and six were novel, and in most cases there was no family history of a blistering disease. Prenatal diagnosis of eight pregnancies with keratin gene mutations, at risk for EBS either because one of the parents was affected (three cases) or history of a previously affected child as a result of a de novo mutation (five cases), predicted two fetuses being affected and six being normal. No recurrence of the de novo mutations in these pregnancies was disclosed. Collectively, the data suggest that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cases diagnosed as EBS are due to plectin mutations, and many cases result from de novo mutations in KRT5 and KRT14 gene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genetic counseling and prenatal diagnosis for E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等位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表型/基因型 4基因 单纯性 遗传咨询 大疱性皮肤病 复发 角质形成细胞
下载PDF
基因突变影响HIV感染风险
20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6年第1期16-17,共2页
据医学空间网11月17日报道,有3种等位基因突变能影响某些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或延缓艾滋病发病时间。
关键词 等位基因突变 感染风险 HIV 艾滋病病毒 人群感染 发病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