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Ⅰ.铝、锰离子的非等当量交换 被引量:9
1
作者 丁昌璞 潘映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0-567,共8页
对铝、锰离子在红壤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能(或吸附能)的次序为铝>锰>钙>钾,但同一离子在不同固相中的交换吸附能力有异。离子的代入量和代出量随其加入量而递增,而代入量占所加数量的百分数则递减,遵... 对铝、锰离子在红壤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能(或吸附能)的次序为铝>锰>钙>钾,但同一离子在不同固相中的交换吸附能力有异。离子的代入量和代出量随其加入量而递增,而代入量占所加数量的百分数则递减,遵守一般的离子交换规律。非等当量性为铝或锰离子参与交换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由于其水解产物的非电性吸附叠加于电性吸附所致,尤以在砖红壤体系中者为甚;非电性吸附量与平衡溶液浓度的关系符合Freundlish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锰离子 吸附特征 等当量交换 铝离子 水解产物 非电性吸附
下载PDF
CO_(2)相变冲击下岩石损伤演化规律研究
2
作者 李浩田 阿比尔的 +3 位作者 贺林林 蒲运杰 刘明维 韩亚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91-102,共12页
【目的】CO_(2)相变致裂技术具有环保、低危险、便于控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矿产开采、工程施工等领域。探究CO_(2)相变致裂损伤演化规律对爆破施工参数的选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针对等当量炸药损伤模型描述CO_(2)相变破岩过程的... 【目的】CO_(2)相变致裂技术具有环保、低危险、便于控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矿产开采、工程施工等领域。探究CO_(2)相变致裂损伤演化规律对爆破施工参数的选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针对等当量炸药损伤模型描述CO_(2)相变破岩过程的局限性,采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表述超临界CO_(2)相变过程,结合Mises准则给出相变作用下的岩石损伤半径计算模型,基于LS-DYNA软件建立相变作用下岩石损伤计算模型,分析了CO_(2)相变作用下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并进一步讨论了破裂压力、致裂管型号等参数对岩石损伤演化的影响。【结果】建立的相变岩石损伤半径计算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岩石的损伤范围;相变冲击使岩石产生径向裂隙,CO_(2)相变气体嵌入主裂纹附近的裂缝中,裂纹尖端效应促使岩体产生更为密集的环向裂隙及细小的轴向裂隙。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174、250、290 MPa三种破裂压力下,85型致裂管产生的裂隙区范围分别为0.42、0.43、0.46 m;裂隙长度的增大幅度则随着管径的增大而减小,51型、85型、100型三种型号致裂管在290 MPa的破裂压力下产生的裂隙平均长度比在174 MPa下的分别提高13.2%、5.75%、1.41%;破裂压力为250 MPa时,三种致裂管所产生的裂隙区范围分别为0.42、0.43、0.47 m;在这三种破裂压力下,100型致裂管下的裂隙平均长度比51型致裂管下的分别增加14.2%、11.1%、2.4%;此外,随着破裂压力和致裂管管径两个参数的增大,相变致裂所产生的主裂隙和环向裂隙增多,岩石的裂隙平均长度增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CO_(2)相变致裂施工的损伤控制、技术参数选取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相变致裂 等当量炸药 损伤半径 影响因素 裂隙尺寸
下载PDF
北京女性尿液中双酚A及氯代双酚A的浓度和风险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陈默 范湛蓝 +3 位作者 高群 高福梅 牟迪 胡建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53-2860,共8页
建立了有机相丹酰化衍生-UPLC-MS-MS人体尿液样品中双酚A(BPA)及4种氯代双酚A(氯代BPA)的检测方法,对北京地区40个女性尿液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BPA和一氯、二氯、三氯、四氯BPA的检出率分别为90%、96%、90%、52%和45%;浓度分别为(1... 建立了有机相丹酰化衍生-UPLC-MS-MS人体尿液样品中双酚A(BPA)及4种氯代双酚A(氯代BPA)的检测方法,对北京地区40个女性尿液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BPA和一氯、二氯、三氯、四氯BPA的检出率分别为90%、96%、90%、52%和45%;浓度分别为(1.30±1.24),(0.40±0.37),(0.41±0.51),(0.18±1.49),(0.46±0.35)ng/m L,4种氯代BPA的总浓度为1.45ng/m L,和BPA浓度相仿.4种氯代BPA的BPA等当量浓度为4.84ng/m L,是BPA浓度的2.2倍.40个尿液样本BPA等当量浓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超过BPA的糖尿病发生阈值(0.05%发病风险)5.7ng/m L的概率为19.2%.人体暴露氯代BPA的健康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双酚A 丹酰化衍生 摄入量 等当量 LC-MS-MS
下载PDF
北京东南郊大气中多环芳烃的相分配及其致癌毒性表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树才 张巍 +5 位作者 王开颜 胡连伍 沈亚婷 万超 岳大攀 王学军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5-1169,共5页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间北京市东南郊3个采样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和气相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利用GC/MS分析其质量浓度,对PAHs在颗粒相和气相间的分配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环组分在气相PAHs...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间北京市东南郊3个采样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和气相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利用GC/MS分析其质量浓度,对PAHs在颗粒相和气相间的分配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环组分在气相PAHs中占优势地位,全年平均在95%左右;4环组分在颗粒相PAHs中全年平均占56%左右;5-6环组分几乎全部分布在颗粒相中。引入苯并[a]芘等当量毒性因子(TEFs),探讨致癌毒性组分在2相间的分配行为,研究发现低毒高质量浓度的低环组分与高毒低质量浓度的高环组分对致癌性贡献相当;利用苯并[a]芘等效质量浓度与16种PAHs组分质量浓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回归方程用于粗略计算大气中PAHs致癌性组分的等效质量浓度;在分析PAHs分配行为的季节变化规律基础上,结合气象参数和空气污染指数分析PAHs在大气气相和颗粒相中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分配系数与气象参数和API指数的回归方程,并利用回归方程来计算PAHs组分在大气中的分配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总悬浮颗粒物 相分配 等当量毒性因子 北京
下载PDF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Ⅲ.铝锰离子对的交换吸附 被引量:3
5
作者 丁昌璞 潘映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9-264,共6页
对具有水解性质的铝、锰离子对交换吸附研究的结果是 ,两种离子既表现了离子交换的一般化学行为 ,又有明显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的特征 ;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受制于固相的表面性质、离子对的相对交换能力和离子的加入量 ;对... 对具有水解性质的铝、锰离子对交换吸附研究的结果是 ,两种离子既表现了离子交换的一般化学行为 ,又有明显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的特征 ;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受制于固相的表面性质、离子对的相对交换能力和离子的加入量 ;对非电性吸附的有关参数k、K、1/n、r和ΔF进行了表述 ;根据铝离子交换锰离子的ΔF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铝离子 锰离子 等当量交换 非电性吸附 水解性质 热力学 自发过程
下载PDF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Ⅳ.铝锰交换钙钾离子的化学现象 被引量:3
6
作者 丁昌璞 潘映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9,共6页
铝、锰离子与钙或钾质固相之间的交换吸附也出现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而钙、钾离子对交换反应则为电性吸附;非电性吸附量决定于固相表面的场强,也与离子的水解性质和价数有关,其中以铝离子在砖红壤、红壤中的非电性吸附最为强烈;... 铝、锰离子与钙或钾质固相之间的交换吸附也出现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而钙、钾离子对交换反应则为电性吸附;非电性吸附量决定于固相表面的场强,也与离子的水解性质和价数有关,其中以铝离子在砖红壤、红壤中的非电性吸附最为强烈;从能量角度综合说明了k、K、1/ n 与ΔF的联系,铝离子的交换吸附具有最大的k、K和最小的1/ n,ΔF为负值;从热力学进一步证论了红壤铝质化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红壤酸化应是一个连续的自发和不可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非电性吸附 等当量交换 钾离子 铝离子 吸附特征 自然条件 化学现象 不可逆过程 连续
下载PDF
中国土壤电化学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4
7
作者 丁昌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0-784,共5页
本文介绍了土壤电化学研究历时50多年的系统成果,涉及带电粒子的化学行为、电极使用、学科渗透、工作成就、国内外影响和评价,形成集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研究方法于一体的土壤电化学体系。在近期继承发展上,论述了电化学体系的土壤氧... 本文介绍了土壤电化学研究历时50多年的系统成果,涉及带电粒子的化学行为、电极使用、学科渗透、工作成就、国内外影响和评价,形成集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研究方法于一体的土壤电化学体系。在近期继承发展上,论述了电化学体系的土壤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和酸化红壤修复原理与技术。前者扼要说明红壤中铝、锰离子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地跨湿润至干旱地区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水平带谱、垂直分异;有机还原性物质和无机氧化性物质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论证氧化还原过程作为土壤物质循环的转化动力(化学和生物学的)所作的贡献。后者扼要说明以铝化学为核心,土壤酸化理论、改良措施和从环保出发的工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相反电荷胶体表面双电层的相互作用与电荷密度、离子强度、盐吸附的关系,扩散层重叠机制以及双电层作用对土壤表面性质和土壤酸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电化学体系 氧化还原过程 有机还原性物质 等当量-非电性交换吸附 酸化红壤 修复技术 双电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改进地累积指数法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31
8
作者 刘子赫 孟瑞红 +5 位作者 代辉祥 洪庆洋 闫秋鹤 刘彦廷 王洪涛 陈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57-2164,共8页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的常用方法——地累积指数法,可定量分析确定点位特定重金属污染程度,但在流域重金属污染评价或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评价中难以适用。针对特定重金属污染评价情景,本文将最大浓度与浓度平均值以内梅罗指数法引入...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的常用方法——地累积指数法,可定量分析确定点位特定重金属污染程度,但在流域重金属污染评价或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评价中难以适用。针对特定重金属污染评价情景,本文将最大浓度与浓度平均值以内梅罗指数法引入地累积指数法中;针对复合污染评价情景,综合考虑重金属浓度及其生态毒性,提出“等当量生态毒性指数”的概念,以此为依据筛选出生态危害贡献最大的重金属,将其浓度变化指数及多种重金属浓度变化指数的平均值以内梅罗指数法引入地累积指数法中。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既考虑了重金属浓度的最大值,又兼顾各重金属的毒性特征。本文以丹江口水库支流朝北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为例,验证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在评价流域特定重金属污染时,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避免了地累积指数取平均值忽视重污染点位的问题,能够有效识别出流域内Hg元素在个别点位存在的严重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等级排序结果更有利于全面反映流域内重金属污染情况。在评价重金属复合污染时,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总体一致,且有效避免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直接利用未修正重金属毒性系数造成的评价结果不合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 等当量生态毒性指数
下载PDF
沉淀法采集天然水中^(14)C样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叶祥清 陈铁成 +1 位作者 冷达明 金力 《地理研究》 1985年第1期79-84,共6页
本文叙述了沉淀法采集天然水中^(14)C样品的方法。
关键词 沉淀剂 天然水 沉淀法 沉淀物 无机碳 水样 等当量 试验研究 升水 塑料容器
下载PDF
负的绝对温度
10
作者 马美华 《高校教育管理》 1987年第S1期90-93,共4页
1951年潘塞尔和庞德(Purcell and Pound)曾取纯净的LiF单晶,观察Li的核磁共振发现了负绝对温度。1956年喇母塞(Ramsay)对此作了理论阐明,使负绝对温度的存在为人们所肯定。 一、负温的概念:
关键词 负绝对温度 核自旋 玻兹曼分布 热力学定律 外磁场 负温度 热库 等当量 上核 驰豫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