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断短时供氧的时长与高度对其防护低压低氧大鼠肺动脉高压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帅 李少华 +4 位作者 师启鑫 吕强 白云刚 程九华 马进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3-17,22,共6页
目的比较间断短时供氧防护方法在不同供氧时长与生理等效高度等情况下对慢性低压缺氧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防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ON组),慢性缺氧组(H组),间断短时供氧I15、I10、I5、I3K组... 目的比较间断短时供氧防护方法在不同供氧时长与生理等效高度等情况下对慢性低压缺氧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防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ON组),慢性缺氧组(H组),间断短时供氧I15、I10、I5、I3K组。CON组大鼠实验全程生活在地面正常环境,H组和间断短时供氧组大鼠均通过动物低压舱全程生活在5000 m低气压环境中,但间断短时供氧组大鼠每日间断短时供氧3次,每次间隔均等时间,其中I15、I10、I5组单次供氧时长分别为1.5、1.0、0.5 h,供氧生理等效高度为地面高度;I3K组单次供氧时长为1.0 h,供氧生理等效高度为3000 m。2周后,比较大鼠体质量,测量大鼠心脏质量、左心质量、血细胞比容(HCT)、右心室收缩压(反映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厚指数、肺含水量等,同时检测血清与肺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H组及间断短时供氧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下降(P<0.01),但I15组体质量明显高于其他供氧组(P<0.05)。H组及间断短时供氧组大鼠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各供氧组均低于H组(P<0.05),各供氧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和左心质量与体质量比值无明显差异。与CON组相比,各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及右心室收缩压均明显升高(P<0.01),但I10组与I5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H组(P<0.05),且此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I15组及I3K组大鼠与H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各组大鼠肺含水量无明显差异。与CON组相比,各组大鼠血清与肺组织中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各供氧组大鼠明显高于H组大鼠(P<0.05),而I15组升高幅度又明显高于其他供氧组(P<0.05)。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间断短时供氧1 h与0.5 h具有相当的防护效果,单次供氧时长1.5 h防护效果下降,防护效果可能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有关。当供氧高度为3000 m时,间断短时供氧无明显防护效果。供氧时长与供氧高度的影响在不同生理系统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间断短时供氧 肺动脉高压 生理等效高度
下载PDF
民用飞机客舱失压后供氧量计算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志强 庞西宁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6-431,共6页
目的对民用飞机客舱失压后的供氧能力开展计算研究,为保障飞行中旅客生命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依据CCAR25.1443(c)建立了补氧流量模型、乘客耗氧总量模型、等效生理高度计算模型;然后计算出不同飞行高度层氧气面罩最小补氧流量、... 目的对民用飞机客舱失压后的供氧能力开展计算研究,为保障飞行中旅客生命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依据CCAR25.1443(c)建立了补氧流量模型、乘客耗氧总量模型、等效生理高度计算模型;然后计算出不同飞行高度层氧气面罩最小补氧流量、不同机型乘客耗氧总量以及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等效生理高度;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补氧流量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适航规范要求的补氧量一致;耗氧量模型可用于计算飞机氧气总储备量;氧气品质模型可用于确定面罩内氧气浓度发生变化时的生理等效飞行高度。结论该模型符合民用航空客机适航规范的要求,可依据飞行路线和乘客数量计算氧气储备量,并具备确定飞机生理等效飞行高度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安全 座舱失压 补氧流量 耗氧总量 等效生理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