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荻 曾勤 马卓 《食品与药品》 CAS 2017年第1期67-70,共4页
等温滴定微量热(ITC)是近年发展的一项热分析技术,该技术灵敏度高、测量准确,且可做到实时、定量、在线和动态描述反应过程。本文简述了ITC技术的发展背景及优缺点,重点探讨了ITC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以冀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项... 等温滴定微量热(ITC)是近年发展的一项热分析技术,该技术灵敏度高、测量准确,且可做到实时、定量、在线和动态描述反应过程。本文简述了ITC技术的发展背景及优缺点,重点探讨了ITC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以冀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项新型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滴定微量 中药 应用进展
下载PDF
基于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的植物脱落酸受体鉴定的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卿 邢宇 +2 位作者 郝敬虹 曹庆芹 秦岭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0-23,共4页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ITC)是一种新发展的研究生物分子互作的方法,可获得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完整的热力学和动力参数等。为了探明ITC在植物激素受体筛选和鉴定方面的应用可靠性,以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受体为例,通过等温滴定试验获得ABA受...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ITC)是一种新发展的研究生物分子互作的方法,可获得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完整的热力学和动力参数等。为了探明ITC在植物激素受体筛选和鉴定方面的应用可靠性,以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受体为例,通过等温滴定试验获得ABA受体PYR1和ABA结合的热力学信息,包括结合常数(Kd),反应的化学计量数(N)和焓(ΔH)等,开发植物激素受体筛选和鉴定的技术体系。ITC试验显示,受体蛋白PYR1和ABA结合Kd为67μmol/L,N为0.92,ΔH为19.78kJ/mol,表明他们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高亲和性等特征。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可以应用于激素受体的筛选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滴定微量技术 脱落酸 受体 力学
下载PDF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在雷公藤红素微乳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荻 马卓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14-117,共4页
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测定雷公藤红素微乳中水的体积,微乳中乳化剂为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P),助乳化剂为正丁醇,油相为油酸乙酯,研究ELP与正丁醇质量比分别为1∶1、1.5∶1、2∶1、3∶1下形成微乳时各组分的质量,根据混合溶液与水滴定过程... 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测定雷公藤红素微乳中水的体积,微乳中乳化剂为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P),助乳化剂为正丁醇,油相为油酸乙酯,研究ELP与正丁醇质量比分别为1∶1、1.5∶1、2∶1、3∶1下形成微乳时各组分的质量,根据混合溶液与水滴定过程中的热量变化曲线,判断微乳是否形成,得出形成微乳时水的质量,做出4个比例下的伪三元相图,确定最优处方。最优处方比例配制的微乳稳定性好,粒径符合微乳的尺度,证明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在雷公藤红素微乳制备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滴定微量 雷公藤红素 微乳
下载PDF
等温滴定微量热检测中样品预处理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洁 付强 玉延华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3年第9期72-74,共3页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在研究蛋白质与外源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时,优化样品的预处理,通过将蛋白质进行3次透析、准确定量蛋白质实际浓度、调控pH值和使用第3次透析缓冲溶液作为溶剂...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在研究蛋白质与外源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时,优化样品的预处理,通过将蛋白质进行3次透析、准确定量蛋白质实际浓度、调控pH值和使用第3次透析缓冲溶液作为溶剂,实现了"相对零背景"的反应系统。将未优化组和优化处理组样品所进行的ITC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进行样品预处理的优化对获得有效的检测结果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 预处理 透析 定量 pH值调控
下载PDF
光谱法联合分子对接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法研究全氟壬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涛英 黄芳 +1 位作者 周珊珊 刘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141-4147,共7页
全氟壬酸(PFNA)是在血清中检测到第三多的全氟烷酸类(PFAAs)新型有毒环境污染物。目前PFNA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结构甚至是功能的影响还处于起步阶段,借助于多光谱、分子对接和等温滴定微量热(ITC)技术研究了PFNA和HSA相互作用的结合机... 全氟壬酸(PFNA)是在血清中检测到第三多的全氟烷酸类(PFAAs)新型有毒环境污染物。目前PFNA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结构甚至是功能的影响还处于起步阶段,借助于多光谱、分子对接和等温滴定微量热(ITC)技术研究了PFNA和HSA相互作用的结合机理。所有荧光数据均进行了内滤光校正以获得更准确的结合参数。荧光结果表明PFNA通过动静态猝灭方式可以猝灭HSA的内源荧光。取代实验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PFNA主要通过极性键、疏水力和卤素键键合在HSA亚域ⅡA疏水腔中,最佳对接自由能为-26.54kJ·mol-1,表明PFNA分子与HSA有较大的结合亲和力。ITC表明两者的结合属于两类结合位点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第一类结合位点有较大的亲和力,属于焓驱动,静电力和卤键作为主要驱动力;第二类结合位点亲和力较小,主要驱动力是疏水力。三维荧光光谱揭示PFNA与HSA生成复合物后,可以改变HSA的构象,引起Trp和Tyr残基微环境疏水性增强。圆二色谱(CD)定量测定了HSA与PFNA作用前后的二级结构含量: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含量分别降低14.3%,5.3%和3.5%,无规卷曲含量从14.4%增加到37.5%。以上结果表明,PFNA与HSA的结合可以改变HSA的二级结构,进而可能影响HSA的生理功能。结果阐述了PFNA与HSA相互作用机理,并且为PFNA在体内的运输和分配提供了可靠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壬酸 人血清白蛋白 光谱 分子对接 等温滴定微量
下载PDF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测定腐殖酸与不同含氧量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
6
作者 周超群 盛国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2,158,共7页
利用批次吸附实验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ITC)测定了碳纳米管(CNT)与腐殖酸(H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并研究了碳纳米管含氧量和离子强度的影响.批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与腐殖酸的结合强度和平衡吸附量随碳纳米管含氧量的增加而降... 利用批次吸附实验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ITC)测定了碳纳米管(CNT)与腐殖酸(H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并研究了碳纳米管含氧量和离子强度的影响.批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与腐殖酸的结合强度和平衡吸附量随碳纳米管含氧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证明了疏水作用力对二者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ITC结果表明二者结合是放热反应,能形成稳定的CNT-HA复合物,加入腐殖酸后,体系的有序度增加,而负的熵变和焓变表明二者之间形成了氢键.以上结果有助于理解和研究腐殖质对碳纳米管在自然水体中迁移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腐殖酸 相互作用 等温滴定微量 含氧量
下载PDF
等温微量热法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面的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晓梅 马嘉琦 +2 位作者 张婧 郑红 冯虎元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0-716,共7页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包括有机质降解、营养转化、植物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以及各种土壤物理过程在内的一系列反应活动.土壤微生物则是土壤质量重要的生物指标,可以用来监控土壤质量的变化.等温微...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包括有机质降解、营养转化、植物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以及各种土壤物理过程在内的一系列反应活动.土壤微生物则是土壤质量重要的生物指标,可以用来监控土壤质量的变化.等温微量热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地测量微生物活性的方法,在土壤微生物代谢热效应的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就等温微量热法在土壤微生物活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等温微量热法的简介,微量热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等温微量热法在各种外界环境和土壤条件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等温微量热法在土壤微生物和其它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微量 土壤微生物 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质量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等温滴定量热法和荧光滴定法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纤维素酶的结合 被引量:8
8
作者 项瑾 梁毅 陈楠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949-1954,共6页
用等温滴定量热法和荧光滴定法研究了阴离子型去垢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与绿色木霉纤维素酶相互作用的热力学 .SDS结合纤维素酶的亲和力较弱 ,为较小的放热反应 ,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熵增 ,为焓和熵共同驱动的反应 ,而且存在着显著的... 用等温滴定量热法和荧光滴定法研究了阴离子型去垢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与绿色木霉纤维素酶相互作用的热力学 .SDS结合纤维素酶的亲和力较弱 ,为较小的放热反应 ,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熵增 ,为焓和熵共同驱动的反应 ,而且存在着显著的焓 -熵补偿作用 .该结合过程的摩尔恒压热容为较大的负值 (-186J·mol-1·K-1) ,这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形成复合物的主要作用力 .SDS的加入使纤维素酶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 ,同时导致该蛋白荧光光谱最大发射峰位的红移和酶活力的部分丧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滴定 荧光滴定 十二烷基硫酸钠 纤维素酶 结合亲和力 去垢剂 蛋白质 去折叠
下载PDF
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研究人血清白蛋白与锌离子的结合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洁 玉延华 +1 位作者 胡炜 付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7期1467-1472,共6页
目的:体外利用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获得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锌离子(Zn2+)相互作用的二级结构信息与热力学参数,认识Zn2+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探索并发挥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圆二色技术和等... 目的:体外利用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获得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锌离子(Zn2+)相互作用的二级结构信息与热力学参数,认识Zn2+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探索并发挥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圆二色技术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HSA浓度设置为由低到高的梯度,分别为0.025 mmol·L-1、0.05 mmol·L-1、0.1 mmol·L-1、0.2 mmol·L-1,Zn2+浓度5 mmol·L-1。结果:圆二色检测到不同浓度的HSA与Zn2+相互作用后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由低到高浓度的HSA与Zn2+结合后α-螺旋含量随之降低,当HSA浓度为0.2 mmol·L-1时α-螺旋含量表现特殊;进而所进行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获得一整套有关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力学信息,包括结合常数(Kb)、反应的化学计量数(N)、熵(ΔS)和焓(ΔH),发现当Zn SO4(mmol·L-1)?HSA(mmol·L-1)=5?0.2时,有两类结合位点。不同浓度的HSA分别与Zn2+结合,表现出不同构象变化,特别当HSA浓度达到0.2 mmol·L-1时,α-螺旋含量急剧降低,蛋白质疏水性减弱,肽链伸展。在进一步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中,发现Zn SO4(mmol·L-1)?HSA(mmol·L-1)=5?0.2的条件下,Zn SO4-HSA有两类结合位点,即吸热位点和放热位点。结论:揭示HSA上的吸热结合位点对Zn2+有高特异性,但非结合优先性。这一结果为Zn2+在未来成为打开HSA上吸热位点的"钥匙"提供可行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二色技术 等温滴定微量技术 人血清蛋白 锌离子
下载PDF
TA公司 全新等温滴定微量热仪——Nano ITC^2G
10
《实验与分析》 2008年第4期69-69,共1页
TA仪器发布了全新等温滴定微量热仪——NanoITC^2G,较之前的Nano ITC,该产品性能大幅提高,并应用了全新NanoAnalyzev1.0.0分析软件。
关键词 微量 TA公司 滴定 等温 产品性能 NANO itc^2G
下载PDF
滴定微量量热法研究伯胺N_(1923)萃取柠檬酸的热化学
11
作者 苏本寅 于秀芳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1年第1期80-82,共3页
用滴定微量量热法研究了伯胺N192 3萃取柠檬酸的过程 ,测定了萃取体系在不同温度时的热功率 -时间曲线 ,确定了萃取过程的反应热。按照化学平衡原理 ,利用反应热和萃取平衡常数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ΔrHσm,ΔrGσm。
关键词 伯胺N1923 柠檬酸 反应 力学函数 滴定微量 化学 萃取机理
下载PDF
滴定微量量热法研究伯胺N_(1923)萃取磷酸的热化学
12
作者 于秀芳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00-201,205,共3页
用滴定微量量热法研究了伯胺 N192 3萃取磷酸的过程 ,测定了萃取体系在不同温度时的热功率 -时间曲线 ,确定了萃取过程的反应热。按照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 ,利用反应热和萃取平衡常数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 Δr Hσm,Δr Gσm,... 用滴定微量量热法研究了伯胺 N192 3萃取磷酸的过程 ,测定了萃取体系在不同温度时的热功率 -时间曲线 ,确定了萃取过程的反应热。按照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 ,利用反应热和萃取平衡常数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 Δr Hσm,Δr Gσm,Δr Sσ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定微量 伯胺N1923 萃取 磷酸 化学 反应 力学函数
下载PDF
等温滴定量热法在分子印迹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妍 张迎庆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153-156,共4页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对特定分子有特异性结合能力聚合物的新兴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即对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在分子印迹技术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介绍微量热法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其应用于评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效果、筛选...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对特定分子有特异性结合能力聚合物的新兴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即对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在分子印迹技术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介绍微量热法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其应用于评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效果、筛选单体和交联剂、优化反应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等温滴定微量 筛选 优化反应条件
下载PDF
P_(204)Li在有机相形成反向胶束过程的微量量热法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秀芳 吴莉莉 张洪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3-266,共4页
利用滴定微量量热仪测定了滴定热功率 -时间曲线 ,研究了 P2 0 4 Li在正辛烷、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四烷、正十六烷作溶剂时形成反向胶束过程 ,用处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微乳液的方法来处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形成... 利用滴定微量量热仪测定了滴定热功率 -时间曲线 ,研究了 P2 0 4 Li在正辛烷、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四烷、正十六烷作溶剂时形成反向胶束过程 ,用处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微乳液的方法来处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形成微乳液的过程 ,获得了 P2 0 4 Li在有机相中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 ,胶束生成常数和有关的热力学函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定微量 反向胶束 溶剂萃取 临界胶速浓度 力学函数 P204Li 有机磷萃取剂
下载PDF
伯胺萃取醋酸振荡体系的微量热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洪林 于秀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55-858,共4页
用注入 /滴定微量热计测定了伯胺 N_(1923)氯仿液萃取醋酸的萃取振荡反应体系的热功率-时间曲线 ,得到了萃取振荡反应体系的诱导期 ,第一振荡周期和第二振荡周期 .计算了表观活化参数 ,建立了诱导期与振荡周期和起始醋酸浓度、温度间的... 用注入 /滴定微量热计测定了伯胺 N_(1923)氯仿液萃取醋酸的萃取振荡反应体系的热功率-时间曲线 ,得到了萃取振荡反应体系的诱导期 ,第一振荡周期和第二振荡周期 .计算了表观活化参数 ,建立了诱导期与振荡周期和起始醋酸浓度、温度间的关系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振荡体系 伯胺N1923 醋酸 注入/滴定微量 氯仿 化学振荡
下载PDF
微量热法研究烟酰胺和异烟酰胺在KCl水溶液中的焓对自缔合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召鹏 胡新根 方国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4-388,共5页
利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 ITC)分别测定了298.15 K时烟酰胺( NA)和异烟酰胺( INA)在纯水及不同浓度KCl( m=0~0.3 mol/kg)水溶液中的稀释焓,根据McMillan-Mayer理论计算得到相应的焓对自缔合作用系数( hxx ),发现两者的hxx都... 利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 ITC)分别测定了298.15 K时烟酰胺( NA)和异烟酰胺( INA)在纯水及不同浓度KCl( m=0~0.3 mol/kg)水溶液中的稀释焓,根据McMillan-Mayer理论计算得到相应的焓对自缔合作用系数( hxx ),发现两者的hxx都是很大的负值,且在较高KCl浓度时都随KCl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从溶质-溶质、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这2种吡啶羧酸酰胺异构体的疏水和亲水作用平衡进行了讨论: NA和INA都是亲水-亲水作用占优势,芳香性的吡啶环与酰胺基团羰基的仔电子共轭使得对位异构体的共振结构分子电荷分离而更具亲水性;吡啶环之间的仔-仔堆叠对焓对自缔合作用的贡献几乎可忽略;溶液离子强度( I)的增大有利于加强亲水-亲水作用,从而使hxx的绝对值都随溶液中KCl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酰胺 异烟酰胺 KCl水溶液 稀释焓 焓对自缔合作用 等温滴定微量
下载PDF
微量量热法研究皂化盐Y(PMBP)_3·HA在有机相形成反向胶束的过程
17
作者 王高升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8-71,共4页
研究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皂化盐Y(PMBP)3.HA在不同有机溶剂中形成反向胶束过程,获得了Y(PMBP)3.HA在有机相中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胶束生成常数和热力学函数。所得热力学函数为ΔrGmθ负值,并且随着溶剂碳原子数的... 研究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皂化盐Y(PMBP)3.HA在不同有机溶剂中形成反向胶束过程,获得了Y(PMBP)3.HA在有机相中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胶束生成常数和热力学函数。所得热力学函数为ΔrGmθ负值,并且随着溶剂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少。ΔrHmθ为正值,并且随溶剂碳链的增长而增大,说明形成反向胶束的过程为吸热过程,ΔrSmθ值表明,形成胶束的过程为熵增加过程,且溶剂碳原子数越多熵增大的越大,由此可以断定,形成胶束的这一过程主要为熵控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PMBP)3.HA 滴定微量 反向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 力学函数
下载PDF
等温微量热技术比较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体外抑菌效果
18
作者 王伟霞 卢葵 +3 位作者 徐艳超 靖红艳 刘浩 姚俊霞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9期893-900,共8页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等温微量热技术实时测定和比较原研(罗氏芬)与仿制(MY)头孢曲松钠体外抑菌效果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测试菌株,利用微量热法,比较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以表达功率-...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等温微量热技术实时测定和比较原研(罗氏芬)与仿制(MY)头孢曲松钠体外抑菌效果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测试菌株,利用微量热法,比较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以表达功率-时间曲线(热谱曲线)的特征参数:生长速率常数k、最大热功率Pm、热谱图出现主峰时间tm和传代时间tG为指标,量化评估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为验证等温微量热法结论,进一步采用管碟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检测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的抑菌活性。结果热谱曲线的特征参数数据表明,原研头孢曲松钠与仿制头孢曲松钠均具有抑菌活性,但原研头孢曲松钠抑菌效果比仿制头孢曲松钠明显,这一结论与传统管碟法及HPLC法所得结论一致。然而,等温微量热法实验仅需24h,管碟法与HPLC法则需48h以上。结论等温微量热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的特点,可实时检测和比较不同抗生素体外抑菌活性,在快速评价抗生素效价领域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微量 头孢曲松钠 金黄色葡萄球菌 管碟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微量热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月生 夏祥翔 +3 位作者 李新怀 吕小婉 李耀会 李小定 《化工时刊》 CAS 2007年第7期64-67,共4页
微量热法作为热分析技术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一种比较新颖而且有效的热分析技术,介绍了DSC,ITC等2种典型的微量热法的原理及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量 DSC itc 生物化学 应用
下载PDF
PMBPNa在有机相形成反向胶束过程的量热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秀芳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42-44,共3页
利用滴定微量量热仪研究了PMBPNa在苯 ,甲苯 ,二甲苯作溶剂时形成反向胶束过程 ,用处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微乳液的方法来处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形成微乳液的过程 ,获得了PMBPNa在有机相中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 。
关键词 PMBPNa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 有机相 反向胶束 滴定微量 力学函数 临界胶束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