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暴事件中磁尾多重等离子体团的数值研究(Ⅰ) 被引量:2
1
作者 金曙平 马宁 +3 位作者 刘振兴 濮祖荫 宗秋刚 B.Wilken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29-738,共10页
GEOTAIL卫星于1994年1月15日亚暴期间,在深磁尾(x=96RE)观测到多重等离子体团及与之相对应的高能离子爆,作者以宁静磁尾平衡位形为初态,考虑介质的可压缩性,数值研究亚暴期间磁尾动力学过程.计算结果展现了等离子体团间歇性形... GEOTAIL卫星于1994年1月15日亚暴期间,在深磁尾(x=96RE)观测到多重等离子体团及与之相对应的高能离子爆,作者以宁静磁尾平衡位形为初态,考虑介质的可压缩性,数值研究亚暴期间磁尾动力学过程.计算结果展现了等离子体团间歇性形成及其运动发展过程.体现了强亚暴事件中储存于碰尾的能量,通过多重等离子体团的排放而逐渐释放的进程.数值结果还表明:持续施加于边界上的晨昏电场及由此引发的驱动重联是导致等离子体团准周期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作者还考察尾瓣内任一点磁场强度及其分量随时间的演化,它与行进压缩区(TCRs)的观测特征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暴事件 等离子体团 驱动重联 磁尾 数值研究
下载PDF
亚暴事件中磁尾多重等离子体团的数值研究(Ⅱ)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曙平 马宁 +4 位作者 胡先鹏 宗秋刚 B.Wilken 刘振兴 濮祖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09-620,共12页
以宁静磁尾平衡解为初态,本文考虑介质的可压缩性,对GEOTAIL卫星于亚暴事件中,观测到多重等离子体团与高能离子爆相对应之特征作模拟研究.数值结果表明:重复形成的等离子体团是高温、高密度区,揭示了等离子体团与高能离子爆──... 以宁静磁尾平衡解为初态,本文考虑介质的可压缩性,对GEOTAIL卫星于亚暴事件中,观测到多重等离子体团与高能离子爆相对应之特征作模拟研究.数值结果表明:重复形成的等离子体团是高温、高密度区,揭示了等离子体团与高能离子爆──对应的动力学原因.本文的模拟结果还表明:大尺度等离子体团的地向运动,与X中性点的尾向迁移及地向流动增强相对应,而上述现象与驱动入流沿着边界的分布形态(即电场E的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暴事件 等离子体团 高能离子 地向运动
下载PDF
等离子体团型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惠南 张兵 王水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1-349,共9页
本文在球坐标二维磁静力平衡基态下,数值研究了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日冕电流片中发生磁场重联的过程。结果表明发生了具有两个X线的磁场重联,形成了磁岛和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等离子体团在向上运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膨胀,其... 本文在球坐标二维磁静力平衡基态下,数值研究了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日冕电流片中发生磁场重联的过程。结果表明发生了具有两个X线的磁场重联,形成了磁岛和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等离子体团在向上运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膨胀,其上升速度和膨胀过程与等离子体β值有关。这些结果可用于解释等离子体团型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冕 物质抛射 等离子体团 磁场重联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驱动重联过程中等离子体团的聚合 被引量:1
4
作者 金曙平 师立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对驱动重联过程作了二维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拟.对于长的计算域(1:4),在持续入流的作用下形成了双重磁岛结构,这些磁岛在向外运动的过程中不断靠近,逐渐聚合成为一个大的等离子体团,并继续向外运动.这说明在地球磁层顶... 本文对驱动重联过程作了二维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拟.对于长的计算域(1:4),在持续入流的作用下形成了双重磁岛结构,这些磁岛在向外运动的过程中不断靠近,逐渐聚合成为一个大的等离子体团,并继续向外运动.这说明在地球磁层顶和磁尾所观测到的大尺度磁结构,很可能是在驱动重联过程中,由较小的等离子体团聚合后形成的.并初步揭示了在空间等离子体中,磁岛的聚合过程难以直接观测的动力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重联 等离子体团 磁流体力学
下载PDF
磁尾地向传播等离子体团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红昂 金曙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1-623,共13页
卫星观测证实了磁尾等离子体团与亚暴活动的相关性 ,除了具有北—南双极特征的尾向传播等离子体团外 ,还发现地向传播等离子体团 ,它们表现为南—北双极中性片事件和南—北双极瓣区讯号 .资料分析表明 :南—北双极讯号的出现几率远低于... 卫星观测证实了磁尾等离子体团与亚暴活动的相关性 ,除了具有北—南双极特征的尾向传播等离子体团外 ,还发现地向传播等离子体团 ,它们表现为南—北双极中性片事件和南—北双极瓣区讯号 .资料分析表明 :南—北双极讯号的出现几率远低于北—南双极讯号 ,并且南—北双极事件主要发生于行星际磁场北向和地磁宁静条件 ,它们往往与小的孤立的地磁亚暴相关 .本文根据地磁宁静时期 (IMFBz 北向且 By ≥Bz)越尾电场Ey 分量的分布特点 ,对地向传播等离子体团作模拟研究 .两类算例的数值结果展示了通量绳磁结构及具有复杂闭合磁力线位形的等离子体团的基本特征 ,上述特征与尾向传播的等离子体团类似 ,与IMP 8卫星关于地向传播南—北中性片事件的观测特征大致相符 .数值结果还展示了与Schindler示意图相类似的磁力线拓扑位形 ,在一定程度上为南—北事件出现几率低作出了解释 ;并且揭示了磁尾中性片内越尾磁场分量By 对磁重联发展的抑制作用 .本文的模拟研究说明 :无论磁尾处于活动时期 (IMFBz 为南向 ) ,还是宁静时期 (IMFBz 为北向且 By ≥Bz)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尾地向传播等离子体团 南-北双极中性片事件 地磁宁静时期 亚暴活动 磁场重联
下载PDF
磁尾等离子体团型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杜艰 金曙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81,共13页
考虑横越磁尾不同区域的数密度与离子温度的分布特点,取宁静磁尾温度、密度呈同样形态的非均匀分布,作为模拟计算的初态,对初始B_y为不同分布的3个算例作模拟计算.数值结果展示了3类磁结构的演化特征.考察磁尾中性片一个给定点的磁场变... 考虑横越磁尾不同区域的数密度与离子温度的分布特点,取宁静磁尾温度、密度呈同样形态的非均匀分布,作为模拟计算的初态,对初始B_y为不同分布的3个算例作模拟计算.数值结果展示了3类磁结构的演化特征.考察磁尾中性片一个给定点的磁场变化,做出3个算例典型事件的磁场矢端图.它们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磁尾通量绳型等离子体团、具有复杂闭合磁力线位形类似于“闭合环”的等离子体团,以及二维“磁岛”型等离子体团的特点.观测表明,多数磁尾等离子体团为具有强核心场的通量绳结构.通过跟踪一个通量绳型等离子体团的发展,作出等离子体团各方向速度与磁场强度随x演化的曲线.其中,v_x与磁场强度|B|在近尾至中尾的计算值与Geotail卫星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大致相符.此外,与Jin等取初始温度为均匀分布的计算结果相比,本文给出的通量绳型等离子体团,其内温度较高、密度较低,与资料分析结果的偏离也随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尾等离子体团 型结构 数值模拟 磁场矢端图 卫星观测 初始温度
下载PDF
引力场中磁场重联的数值研究(Ⅲ)等离子体团的形成和运动
7
作者 张兵 王水 郑惠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93-701,共9页
应用解析和数值相结合的方法求得了含有闭场区、中性片和开场区的二维局域磁静力平衡日冕基态,进而在此基态下数值研究了由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的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在电流片长度远大于其半宽度的情况下,仍将发生具有两个X... 应用解析和数值相结合的方法求得了含有闭场区、中性片和开场区的二维局域磁静力平衡日冕基态,进而在此基态下数值研究了由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的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在电流片长度远大于其半宽度的情况下,仍将发生具有两个X线的磁场重联,形成磁岛和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等离子体团运动的方向取决于闭合区底部等离子体压力和磁压的比值β0.当β0较大时,等离子体团向下运动,引起结合不稳定性和磁岛的合并,等离子体团中的等离子体不断落入闭合磁场区两侧.当β0较小时,等离子体团向上运动,导致电流片中等离子体的喷发.结果还表明,磁张力的分布是决定等离子体团运动方向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重联 等离子体团 磁静力平衡 引力场
下载PDF
放电参数对同轴枪中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俊龙 杨亮 +2 位作者 闫慧杰 滑跃 任春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9-246,共8页
同轴枪中的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现象主要是由同轴枪内磁场的梯度造成的电流层倾斜而引起的一个增强反馈过程导致的,这种分离现象越来越成为限制同轴枪有效使用的一个不利因素.在实验上研究放电参数对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的影响,对理论研究和... 同轴枪中的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现象主要是由同轴枪内磁场的梯度造成的电流层倾斜而引起的一个增强反馈过程导致的,这种分离现象越来越成为限制同轴枪有效使用的一个不利因素.在实验上研究放电参数对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的影响,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中发现,利用光电倍增管可以直接观察到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程度,由此可以研究放电参数对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的影响.本实验主要研究电容充电电压、电容、放电气压这三个参数对分离现象的影响.实验发现,分离程度随着电容以及其充电电压的增大而增强,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减弱.实验结果基于雪犁模型进行分析,电容以及电容充电电压的增大使放电电流增强使磁场梯度增大而导致电流层的倾斜程度增加,而使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程度变严重,相反,气压的增加使需要加速更多粒子而导致电流层的倾斜程度减弱,而使等离子体团分离程度减弱.分析认为,通过控制在加速过程中影响电流层倾斜程度的因素可控制共轴枪中等离子体团的分离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枪 等离子体团的分离 光电倍增管 雪犁模型
原文传递
TC-1对近地磁尾地向等离子体团的观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存 刘振兴 +4 位作者 沈超 段素平 何兆海 Carr C.M. Réme H.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64-1068,共5页
分析了2004年07月~09月双星计划TC-1卫星在磁尾的磁场数据,发现近地磁尾存在等离子体团(plasmoid).给出了TC-1对近地(X>-13RE处)等离子体团的观测结果.根据等离子体团内磁场结构的不同,分析两个事件:2004年09月14日磁环(magnetic lo... 分析了2004年07月~09月双星计划TC-1卫星在磁尾的磁场数据,发现近地磁尾存在等离子体团(plasmoid).给出了TC-1对近地(X>-13RE处)等离子体团的观测结果.根据等离子体团内磁场结构的不同,分析两个事件:2004年09月14日磁环(magnetic loop)型的等离子体团具有闭合磁力线结构,2004年08月06日磁通量绳(magnetic flux rope)型的等离子体团具有开放磁力线结构.两个事件与背景流场相比都具有高速地向速度.粒子可以沿着开放的磁力线从磁通量绳逃逸出来,而磁环由于其闭合磁力线结构可以束缚住粒子.TC-1对磁尾地向等离子体团的观测又一次为多X线重联在磁尾的发生提供了证据并表明重联地点应该位于X<-10RE的磁层尾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尾 等离子体团 磁环 磁通量绳 多X线重联
原文传递
团簇六边形斑图等离子体参数的光谱测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丽芳 申中凯 +3 位作者 李新春 刘亮 卢宁 商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351-2353,共3页
在氩气和空气混合气体介质阻挡放电中,首次发现了团簇六边形斑图。运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此斑图中单个团簇的三种等离子体参数:分子振动温度、分子转动温度以及电子的平均能量随空气含量的变化。实验通过测量氮分子光谱并采用氮分子第... 在氩气和空气混合气体介质阻挡放电中,首次发现了团簇六边形斑图。运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此斑图中单个团簇的三种等离子体参数:分子振动温度、分子转动温度以及电子的平均能量随空气含量的变化。实验通过测量氮分子光谱并采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计算了振动温度;同时采集氮分子离子(N2+)的第一负带系(B2Σu+→X2Σg+)计算转动温度。利用氮分子离子391.4nm和激发态的氮分子337.1nm两条发射谱线的相对强度之比,作为研究电子平均能量的变化的依据。结果显示,当混合气体中空气含量从16%逐渐增大到24%时,三种等离子体参数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簇六边形斑图 等离子体参数
下载PDF
大功率无电极高密度等离子体电磁推进概述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莉娟 温晓东 +2 位作者 孙新锋 张天平 郭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48,共12页
无电极高密度等离子体电磁推进技术已成为未来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和货运、太阳能电站以及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等空间任务中极具竞争力的核心推进技术之一。在梳理不同无电极等离子体电磁加速机制基础上,开展大功率无电极高密度等离子... 无电极高密度等离子体电磁推进技术已成为未来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和货运、太阳能电站以及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等空间任务中极具竞争力的核心推进技术之一。在梳理不同无电极等离子体电磁加速机制基础上,开展大功率无电极高密度等离子体电磁推进技术性能对比,给出新概念无电极场反构型电磁推进技术向未来超大功率拓展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步分析了该技术亟需解决的关键基础问题,旨在为中国新概念场反构型电磁推进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 无电极 电磁加速 洛伦兹力 旋转磁场加速 等离子体团 电磁推进
下载PDF
行星际结构与垂直无碰撞激波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陆全明 李毅 王水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0-205,共6页
应用一维混合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两种行星际结构──反向磁场和高密度等离子团与垂直无碰撞激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激波上游区磁场的反向,下游区磁场将逐渐改变符号,且等离子体密度和速度分别呈现较强的湍动.激波上游和下游... 应用一维混合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两种行星际结构──反向磁场和高密度等离子团与垂直无碰撞激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激波上游区磁场的反向,下游区磁场将逐渐改变符号,且等离子体密度和速度分别呈现较强的湍动.激波上游和下游的物理量依然满足Rankine-Hugonoit关系.当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通过垂直无碰撞激波时,部分质子被激波反射,部分质子被加速并进入下游区域.由于质子速度分布为非Maxwell分布,在激波下游也激发出较强的湍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碰撞激波 反向磁场 等离子体团 行星际结构
下载PDF
行星际结构与准平行无碰撞激波的相互作用
13
作者 陆全明 李毅 王水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9-293,共5页
应用一维混合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高密度等离子体团和行星际激波与准平行无碰撞激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推平行无碰撞激波上游的大振幅低频波动的散射,除了在通过激波过渡区时稍有压缩外,等离子体团从激波的上游开始就一直是不... 应用一维混合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高密度等离子体团和行星际激波与准平行无碰撞激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推平行无碰撞激波上游的大振幅低频波动的散射,除了在通过激波过渡区时稍有压缩外,等离子体团从激波的上游开始就一直是不断弥散的.行星际激波在向准平行无碰撞激波靠近的过程中,会在其上游产生大振幅的低频波动,同时行星际激波的强度不断增加,最后和准平行无碰撞激波会并成一个新的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碰撞激波 等离子体团 行星际激波 混合模拟
下载PDF
日冕物质抛射碰撞像弹皮球
14
《地理教学》 2012年第21期64-64,共1页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汪毓明教授领导的日地物理研究组与在美科学家合作,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日地关系观测卫星(STEREO)的数据,首次发现行星际空间中最大的等离子体团——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碰撞可能是超弹性碰撞,...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汪毓明教授领导的日地物理研究组与在美科学家合作,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日地关系观测卫星(STEREO)的数据,首次发现行星际空间中最大的等离子体团——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碰撞可能是超弹性碰撞,对建立更为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式以保障航空航天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冕物质抛射 超弹性碰撞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皮球 中国科技大学 天气预报模式 空间科学 等离子体团
下载PDF
First Evidence of Scintillations Associated with Plasma Blobs in Low Latitude Ionosphere
15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年第3期170-170,共1页
Combining scintillation data from low latitude stations and in-situ plasma density data from the ROCSAT-1 satellite,researchers with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pace Weather,the 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NSSC)hav... Combining scintillation data from low latitude stations and in-situ plasma density data from the ROCSAT-1 satellite,researchers with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pace Weather,the 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NSSC)have provided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scintillations can be associated with plasma blobs in the low-latitude ionosphere.In general,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at 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团 低纬度 闪烁 证据 国家重点实验室 斑点 体相 空间天气
下载PDF
Effective removal of the protective ligands from Au nanoclusters by ambient pressure nonthermal plasma treatment for CO oxidation 被引量:2
16
作者 Yuan Tan Hua Liu +3 位作者 Xiao Yan Liu Aiqin Wang Changjun Liu Tao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9-936,共8页
We used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plasma technique to eliminate the protective ligand of ZnAl-hydrotalcite-supported gold nanoclusters.We used X-ray powder diffraction,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th... We used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plasma technique to eliminate the protective ligand of ZnAl-hydrotalcite-supported gold nanoclusters.We used X-ray powder diffraction,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and high angle annular dark-field-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to show that the samples pretreated with/without DBD-plasma displayed different performances in CO oxidation.The enhanced activity was obtained on the plasma-treated samples,implying that the protective ligand was effectively removed via the plasma technique.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plasma-treated samples changed markedly,suggesting that the plasma treatment could not only break the chemical bond between the gold and the protective agent but could also decompose the interlayer ions over the hydrotalcite support.The particle sizes of the gold after DBD-plasma treatment implied that it was a good way to control the size of the gold nanoparticles under mil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cluster PLASMA Supported gold catalyst Protective ligand Carbon monoxide oxidation
下载PDF
空间中心提出日冕物质抛射识别与参数获取的新方法
17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4年第4期28-28,共1页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从太阳抛入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等离子体团,是太阳系内最大尺度的能量释放活动,也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源。研究CME在日冕与行星际的传播过程和演化过程,预测CME是否以及何时到达地球轨道,是空间天气领域的重...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从太阳抛入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等离子体团,是太阳系内最大尺度的能量释放活动,也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源。研究CME在日冕与行星际的传播过程和演化过程,预测CME是否以及何时到达地球轨道,是空间天气领域的重要课题。此前,依据搭载于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台卫星上的大角度和光谱日冕仪(LASCO)的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冕物质抛射 空间天气 行星际空间 地球轨道 等离子体团 能量释放 CME 日冕仪
原文传递
地球磁尾两种不同类型磁结构形成机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金曙平 胡先鹏 +3 位作者 崔海龙 刘振兴 濮祖荫 B. Wilke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观测表明, 横越磁尾等离子体片和尾瓣的磁场By分量正比于行星际磁场By分量, 并且行星际磁场与等离子体团内By分量极性相同, 因此磁尾等离子体团应该是一个三维结构. 以两类磁静平衡解为初态, 对亚暴期间磁尾动力学过程作二维三分量模拟... 观测表明, 横越磁尾等离子体片和尾瓣的磁场By分量正比于行星际磁场By分量, 并且行星际磁场与等离子体团内By分量极性相同, 因此磁尾等离子体团应该是一个三维结构. 以两类磁静平衡解为初态, 对亚暴期间磁尾动力学过程作二维三分量模拟研究. 数值结果展示了By分量两类不同的演化特征, 它们分别与具有通量绳核心的磁结构及类似于“闭合环”的等离子体团型磁结构相对应. 由此认为, 亚暴期间在地球磁尾中出现不同拓扑位形的磁结构可能与具有不同By分量分布形态的磁场重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亚暴 越尾磁场分量BY 等离子体团型磁结构 非稳态磁场重联 地球
原文传递
Reconstruction of plasmoid and traveling compression region in the near-Earth magnetotail 被引量:4
19
作者 LU Shang Wen ZONG Qiu Gang +2 位作者 VOGIATZIS Ioannis WANG Yong Fu TIAN An Mi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30-337,共8页
Cluster spacecraft observed an earthward flowing plasmoid along with a travelling compression region (TCR) structure in southern plasma sheet boundary layer (PSBL) at 21:09 UT of September 19, 2001. We have recon... Cluster spacecraft observed an earthward flowing plasmoid along with a travelling compression region (TCR) structure in southern plasma sheet boundary layer (PSBL) at 21:09 UT of September 19, 2001. We have reconstructed the two-dimensional topology of the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 observed by C1 using Grad-Shafranov reconstruction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CI passed through part of a plasmoid, which compressed the lobe magnetic field and formed a TCR. The size of the whole plas- moid structure in X direction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3 Re. Furthermore, using multi-spacecraft observations, we have fou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is structure. First, C1 observed bi-streaming electron components, which supports our sug- gestion that the spacecraft passed through closed field lines. Second, a small magnetic field perturbation within this plasmoid accompanied by slight decrease in electron flux suggests that a flux rope core might exist at the center of the plasmo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sheet boundary layer PLASMOID traveling compression region Grad-Shafranov method
原文传递
Facile preparation of self-assembled MXene@Au@CdS nanocomposite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activity 被引量:14
20
作者 Juanjuan Yin Fangke Zhan +7 位作者 Tifeng Jiao Wenhan Wang Guangcong Zhang Jinghua Jiao Guiyuan Jiang Qingrui Zhang Jianmin Gu Qiuming Pe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1期2228-2238,共11页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is considered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generating clean sustainable energy.However,the conventional co-catalyst(e.g.,Pt)used i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is high-cost and dif...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is considered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generating clean sustainable energy.However,the conventional co-catalyst(e.g.,Pt)used i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is high-cost and difficult to obtain.Here,we designed and prepared a ternary nanocomposite MXene@Au@Cd S,which can be used in the field of efficient and excell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The MXene@Au@Cd S has a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of 17,070.43μmol g^-1h^-1(tested for 2 h),which is 1.85 times that of pure Cd S nanomaterials.The improved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Xene@Au@Cd S is attributed to:(i)MXene provides more active adsorption sites and reaction centers for Au and Cd S nanoparticles;(ii)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Au’s strong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xpands the optical response range of Cd S.Therefore,this work s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soli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s of photocatalyst,and achieves rapid interface charge transfer and long-term stability during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MPOSITE MXen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