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离子体片离子与太阳风及地磁条件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郑玲 傅绥燕 +2 位作者 王永福 何建森 杨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31-2942,共12页
本文根据搭载于Cluster卫星的CIS/CODIF和RAPID仪器的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片中的H^+、O^+离子在磁暴期间的时间变化特性,及其对太阳风条件的响应.观测结果表明:(1)磁暴开始前,O^+离子(0~40 keV)数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磁暴... 本文根据搭载于Cluster卫星的CIS/CODIF和RAPID仪器的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片中的H^+、O^+离子在磁暴期间的时间变化特性,及其对太阳风条件的响应.观测结果表明:(1)磁暴开始前,O^+离子(0~40 keV)数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磁暴的发展,O^+数密度缓慢上升,其峰值出现在Dst极小值附近;H^+离子(0~40 keV)数密度在磁暴开始之前的较短时间迅速增加并达到峰值,在磁暴开始之后迅速降低,并在整个主相和恢复相期间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更高能量的离子则在磁暴开始后迅速增多,并在低能O^+离子达到峰值之前达到峰值.因此我们推测磁暴初期从等离子体片注入环电流的主要是H^+离子,主相后期O^+离子可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2)在地磁活动时期,太阳风密度和动压强与等离子体片中的H^+、O^+数密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等离子体片中的H^+离子对北向IMF B_z较为敏感,而IMF B_z南向条件下更有利于太阳风参数对等离子体片中O^+数密度的影响.在地磁活动平静期,太阳风条件对等离子体片中的离子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片离子 磁暴 太阳风参数 行星际磁场
下载PDF
等离子体片离子分界线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丁维贞 曹晋滨 +2 位作者 曾立 王艳 杨俊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05-1514,共10页
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在亚暴和磁暴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对于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都是通过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来进行的.本文将过去的(U,B)空间中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扩展为固定能量的... 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在亚暴和磁暴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对于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都是通过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来进行的.本文将过去的(U,B)空间中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扩展为固定能量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讨论了等离子体片质子在向地球输运过程中,不同能量的质子开放轨道和封闭轨道的分界线的特性,及其随Kp指数的变化.在高能端,随着能量的升高,等离子体片质子分界线地心距离逐渐增大,且分界线的晨侧地心距离远远大于昏侧的地心距离.在低能端,随着质子能量的降低,质子分界线地心距离逐渐增大,且其分界线的昏侧地心距离要大于晨侧的地心距离.模拟结果还显示随着Kp指数的增强,等离子体片中不同能量的质子分界线都向地球移动.但在低能端和高能端,质子分界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在低能端,随着Kp指数的增大,质子内边界形状基本保持不变.但在高能端,随着Kp指数的增大,质子内边界形状也将发生变化.在E=20 keV,Kp=6和E=10 keV,Kp=3两种情况,质子分界线甚至出现了两个分离的区域,一个是环绕地球的封闭轨道区域,一个是晨侧孤立的锥型区域.等离子体片能量为E的质子的内边界就是具有不同磁矩的Alfven层上能量为E的点的连线.TC-1热离子谱仪对等离子体片离子内边界的观测显示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片离子分界线 (U B)空间 KP指数 Alfven层
下载PDF
磁尾等离子体片区氧离子丰度对离子剪切流的开尔文-赫姆霍茨不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路立 刘振兴 +1 位作者 李中元 曹晋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7,共7页
考虑等离子体片区存在源于电离层的氧离子,研究了离子剪切流在低频表面波扰动情况下的开尔文-赫姆霍茨(K-H)不稳定性.在氧离子流与质子流具有近似相同的宏观流速假定下,采用磁流体力学(MHD)近似,并且考虑在磁场方程中保留速度场涡量项,... 考虑等离子体片区存在源于电离层的氧离子,研究了离子剪切流在低频表面波扰动情况下的开尔文-赫姆霍茨(K-H)不稳定性.在氧离子流与质子流具有近似相同的宏观流速假定下,采用磁流体力学(MHD)近似,并且考虑在磁场方程中保留速度场涡量项,推导出沿磁场方向传播的表面波线性扰动的色散关系.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区,发现随着氧离子相对丰度的增加,产生K-H不稳定性的最大临界扰动波长可增大到20RE(地球半径).对于给定的氧离子丰度,临界剪切相对扰动波长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小值.氧离子丰度越高,最小临界剪切值越小,对应的扰动波长(称最不稳定波长)也越长.高氧离子丰度的不稳定性增长率随速度剪切增加而增加,快于低氧离子丰度.不稳定性增长率随速度剪切增加的最大饱和值接近对应的离子回旋频率.在地磁活动期间,由等离子体片中氧离子丰度增加而增大的沿磁场传播的表面波不稳定性对于理解低频磁脉动事件和磁层亚暴过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边界层 离子丰度 临界剪切.
下载PDF
高速流前端磁场B_z分量的变化
4
作者 盛程 傅绥燕 +3 位作者 郑昊 白曦 杨彪 王永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3-803,共11页
等离子体片高速流在磁层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形成机制以及与背景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日益引起关注.本文利用搭载于Cluster四颗卫星上的磁场和等离子体观测仪器,对2001和2002两年发生在磁尾等离子体片中高速流事件期间的磁场变化进行了... 等离子体片高速流在磁层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形成机制以及与背景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日益引起关注.本文利用搭载于Cluster四颗卫星上的磁场和等离子体观测仪器,对2001和2002两年发生在磁尾等离子体片中高速流事件期间的磁场变化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速流前端,伴随着等离子体整体速度的增加,绝大多数高速流前端磁场的B_z分量经常出现先短暂减小然后剧烈增大的现象,符合以往利用Geotail卫星观测数据获得的统计特性.然而个例研究发现B_z的下降与上升常常是不对称的,且B_z分量下降的程度并不是总能达到反向的程度,说明这种变化特征并不一定是存在磁结构的表现.我们认为更多时候这种磁场的变化特征是高速流挤压背景等离子体磁场造成的,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偶极化锋面形成后,由类似间断面的磁场界面反射的热离子产生抗磁效应,可能对B_z下降形成部分贡献,而B_z增加则是高速流携带磁通量堆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高速流 背景等离子体 磁结构
下载PDF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of plasma sheet ions related to ion cyclotron waves 被引量:3
5
作者 WANG Zhi Qiang CAO Jin Bin +2 位作者 RME Henri DANDOURAS Iannis MA Yu Du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2434-2440,共7页
The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of plasma sheet ions is importa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storm energetic inje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ring current.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of protons ... The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of plasma sheet ions is importa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storm energetic inje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ring current.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of protons by magnetic field dipolarization is hard to occur at X>–10 RE because the time-scale of dipolarization(several minutes)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gyroperiod of protons there(several second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ase of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of plasma sheet ions observed by Cluster on October 30, 2006 at(XGSM, YGSM)=(-7.7, 4.7) RE. The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of ions is caused not by previously reported magnetospheric dipolarization but by the ultra low frequency(ULF) waves during magnetospheric dipolarization. The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of ions generates a new energy flux structure of ion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ual energy flux increase of ions(28–80 ke V) and a concurrent energy flux decrease of ions in a lower energy range(10 e V–20 ke V). These new observations constitute a complete physical picture: The lower energy ions absorb the wave energy, and thus get accelerated to higher energy. We use a nonadiabatic model to interpret the ion energy flux variations. Both analytic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associated with ULF waves superposed on dipolarized magnetic field i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ion energization in the near-Earth plasma sheet. The presented energy flux structures can be used as a proxy to identify the similar dynamic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diabatic acceleration ion cyclotron waves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