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白蛋白与银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及包覆 被引量:3
1
作者 闫海刚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4-58,63,共6页
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研究银纳米粒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效应。透射电镜观测到血清白蛋白对银纳米粒子的包覆。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的研究表明,静电力和亲水力是血清白蛋白与银纳米粒子之间的主要作用力;血清白蛋白... 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研究银纳米粒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效应。透射电镜观测到血清白蛋白对银纳米粒子的包覆。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的研究表明,静电力和亲水力是血清白蛋白与银纳米粒子之间的主要作用力;血清白蛋白对银纳米粒子最低包覆比在10^(-5)~10^(-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银纳米粒子 包覆 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 静电力 亲水力
下载PDF
GSH、L-Cys和6-MP诱导纳米金聚集行为的分析与应用
2
作者 孙桂敏 梁晓青 +1 位作者 杨培慧 蔡继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22,共4页
利用纳米金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光谱研究了谷胱甘肽(GSH)、L-半胱氨酸(L-Cys)和6-巯基嘌呤(6-MP)3种巯基化合物与纳米金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3种巯基化合物均能诱导纳米金聚集导致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红移。聚集后的纳米金对介质环... 利用纳米金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光谱研究了谷胱甘肽(GSH)、L-半胱氨酸(L-Cys)和6-巯基嘌呤(6-MP)3种巯基化合物与纳米金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3种巯基化合物均能诱导纳米金聚集导致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红移。聚集后的纳米金对介质环境(如溶液极性)的变化较敏感,其吸收峰随着加入分析物的极性变化有规律地红移,并且吸光度也线性下降。可根据波长的红移或吸光度变化确立定量关系,可望用于分析对象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 谷胱甘肽 L-半胱氨酸 6-巯基嘌呤
下载PDF
一种新的比色法测定维生素C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新星 蒋淑恋 +4 位作者 黄立漳 许碧燕 吴晓梅 何小云 廖嘉丽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期71-75,共5页
基于金纳米棒(AuNRs)的纵向表面等离子吸收峰(LPAW)的蓝移量(λL)、横向等离子吸收峰(TPAW)的红移量(λT)与维生素C(Vc)的浓度(CVc)的线性关系,以及溶液明显的颜色变化,建立了AuNRs非聚集比色传感测定Vc的新方法.其中,CVc在0.110-110μ... 基于金纳米棒(AuNRs)的纵向表面等离子吸收峰(LPAW)的蓝移量(λL)、横向等离子吸收峰(TPAW)的红移量(λT)与维生素C(Vc)的浓度(CVc)的线性关系,以及溶液明显的颜色变化,建立了AuNRs非聚集比色传感测定Vc的新方法.其中,CVc在0.110-110μM范围内与λL呈线性关系,在85.0-425μM范围内与λT呈线性关系.该方法灵敏(检出限为0.021μM Vc,λL和172μM,λT)、线性范围宽,选择性好,可用于测定实际样品中Vc的含量,结果与聚集传感器相吻合.同时,探讨了非聚集比色传感测定Vc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等离子共振吸收峰 比色传感器 维生素C
下载PDF
热处理条件对硅酸盐玻璃中原位形成银纳米颗粒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杨修春 杜天伦 +1 位作者 李志会 黄文旵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81-1484,1490,共5页
用离子交换结合热处理法制备银(Ag)纳米颗粒–玻璃复合材料。用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Rutherford背散射谱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玻璃中原位形成Ag纳米颗粒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玻璃表面... 用离子交换结合热处理法制备银(Ag)纳米颗粒–玻璃复合材料。用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Rutherford背散射谱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玻璃中原位形成Ag纳米颗粒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玻璃表面的Ag原子逐渐向玻璃内部扩散,其表面摩尔浓度逐渐降低。提高热处理温度和延长热处理时间都有利于提高玻璃中Ag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空气中,高温热处理高掺Ag量的白玻璃样品时发生二次成核,因此,Ag纳米颗粒尺寸呈双峰分布。Ag纳米颗粒尺寸的双峰分布导致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出现双峰。在氢气气氛中,在250℃热处理2min,即可在玻璃中形成大量Ag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小于空气中高温热处理样品的尺寸,从而引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发生蓝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颗粒 热处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 蓝移
下载PDF
淀粉包覆纳米银粒子的简易合成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向华 王慧芳 +3 位作者 章海霞 陈晓丽 魏丽乔 许并社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97-2100,共4页
提出一种绿色环保的简易方法来制备纳米银粒子。通过水浴加热,在淀粉的保护下,用葡萄糖还原硝酸银形成纳米银粒子;利用HRTEM、XRD等分析了淀粉包覆纳米银粒子的结构,表明所制得的复合粒子具有包覆层(淀粉)和中心核(Ag)的复合纳米结构。U... 提出一种绿色环保的简易方法来制备纳米银粒子。通过水浴加热,在淀粉的保护下,用葡萄糖还原硝酸银形成纳米银粒子;利用HRTEM、XRD等分析了淀粉包覆纳米银粒子的结构,表明所制得的复合粒子具有包覆层(淀粉)和中心核(Ag)的复合纳米结构。UV-Vis吸收光谱测试表明,胶态的纳米银粒子的吸光度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加热时间达4 h时,吸光度值趋于稳定。TEM结果表明,纳米银粒子的形状为球形、单分散、平均粒径20 nm左右。采用抑菌环法对纳米银溶胶的抗菌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抑菌环直径均大于7 mm,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粒子 等离子共振吸收 淀粉 抗菌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