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筌蹄对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影响及其传承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吕九芳 张胜杰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1,共6页
旨在探讨筌蹄传入中国后对绣墩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图像学和查找相关古籍文献的方法,从筌蹄造型和使用人群两方面着手,对印度和中国的佛教石窟壁画等资料中的筌蹄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筌蹄”一词的来源,分析了筌蹄在古印... 旨在探讨筌蹄传入中国后对绣墩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图像学和查找相关古籍文献的方法,从筌蹄造型和使用人群两方面着手,对印度和中国的佛教石窟壁画等资料中的筌蹄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筌蹄”一词的来源,分析了筌蹄在古印度及之后随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与使用情况。提出筌蹄最早作为古印度贵族的坐具,后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象征符号而广泛使用,在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应用,并直接催生出绣墩这一家具形制。以期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家具研究体系,为中国家具史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筌蹄 中国传统家具 绣墩 佛教 家具史
下载PDF
词谱发端与明中叶学术--以周瑛《词学筌蹄》为中心
2
作者 吴雨辰 朱惠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明代周瑛《词学筌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具备词谱雏形的著作,此书虽体制简略,但与前代思想、学术密切关联,可从深层揭示词谱起源的社会原因。其文献主要源自洪武本《草堂诗余》,又有独特的版本特征,为明中叶《草堂诗余》改编序列中承前... 明代周瑛《词学筌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具备词谱雏形的著作,此书虽体制简略,但与前代思想、学术密切关联,可从深层揭示词谱起源的社会原因。其文献主要源自洪武本《草堂诗余》,又有独特的版本特征,为明中叶《草堂诗余》改编序列中承前启后的一环。其符号借鉴自北宋邵雍《声音唱和图》,周瑛由此制谱,可视作明中叶等韵、律吕等“声音之学”由冷趋热的缩影。周瑛的格律思想,主要受朱熹逐字仿其平仄的诗法影响,且局限于“词出于古乐府”的文体认识,与后世校勘定律有别。总之,词谱发端的绍继、借鉴、局限诸因素,皆统摄于明中前期理学思想下,而印合于周瑛的地域、学术与填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学筌蹄 《草堂诗余》 理学 声音之学 词谱
下载PDF
语言学与思想史双重视域下解读荻生徂徕《译文筌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妍 《外国问题研究》 2018年第1期112-115,共4页
荻生徂徕的《译文筌蹄》是一部关于汉文解释的日语工具书。其中,徂徕不只批判了日本传统"和训"及"汉文讲授法"的弊端,更是提出了一种新式的"汉文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户日本人对中国典籍的有效... 荻生徂徕的《译文筌蹄》是一部关于汉文解释的日语工具书。其中,徂徕不只批判了日本传统"和训"及"汉文讲授法"的弊端,更是提出了一种新式的"汉文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户日本人对中国典籍的有效学习。重要的是,《译文筌蹄》的问世还间接影响了徂徕"古文辞学"的形成,从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徂徕在意识到语言有"和汉"差异的基础之上,更察觉到汉语也有"古今"之别,并认识到宋儒所提倡的儒学亦非真正的儒学,他们皆背离孔子之道。同时,"人情论"的特征也在《译文筌蹄》中初见端倪。因此,本文尝试从语言学与思想史的双重视域下解读《译文筌蹄》,以期对国内徂徕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 思想史 荻生徂徕 《译文筌蹄 古文辞学
下载PDF
《词学筌蹄》刍议
4
作者 田桂芬 《文教资料》 2011年第18期8-9,共2页
《词学筌蹄》作为明代词坛上关乎声律的第一部谱书.在词学荒芜的明前期第一个树起“以调为主”的旗帜.大倡“按谱填词”之法,对于“音律失谐”的明代词坛既是反映.又是开始着手解决的先兆。然持律偏于严苛.而选词过众.对词调的编... 《词学筌蹄》作为明代词坛上关乎声律的第一部谱书.在词学荒芜的明前期第一个树起“以调为主”的旗帜.大倡“按谱填词”之法,对于“音律失谐”的明代词坛既是反映.又是开始着手解决的先兆。然持律偏于严苛.而选词过众.对词调的编排也流于随意。作者对于为调作谱的努力.可以看作是词谱创制意识的初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学筌蹄 词谱 评价
下载PDF
《词学筌蹄》考论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仲谋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5-112,共8页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考证《词学筌蹄》编者周瑛的生平与著述;二、分析《词学筌蹄》的体例及词谱性质;三、论证《词学筌蹄》是现存最早的词谱(其年代比张《诗馀图谱》约早半个世纪);四、例举《词学筌蹄》的不足之处;五、分析《词学...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考证《词学筌蹄》编者周瑛的生平与著述;二、分析《词学筌蹄》的体例及词谱性质;三、论证《词学筌蹄》是现存最早的词谱(其年代比张《诗馀图谱》约早半个世纪);四、例举《词学筌蹄》的不足之处;五、分析《词学筌蹄》与《草堂诗馀》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瑛 词学筌蹄 词谱 草堂诗馀
原文传递
论明代词谱的发展历程——从《词学筌蹄》到《词体明辨》 被引量:2
6
作者 岳淑珍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4,共9页
明代前期,词坛萧条,词谱渐渐淡出明人的创作视野。待中期词学复苏时,词谱散佚,词人们发现没有可遵循的创作规则,亦无法解决面临的诸多词学问题。词学家为了使人们在创作时有谱可依,开始编纂词谱,先后制作、增订、重编词谱十余部。其中,... 明代前期,词坛萧条,词谱渐渐淡出明人的创作视野。待中期词学复苏时,词谱散佚,词人们发现没有可遵循的创作规则,亦无法解决面临的诸多词学问题。词学家为了使人们在创作时有谱可依,开始编纂词谱,先后制作、增订、重编词谱十余部。其中,《词学筌蹄》《诗余图谱》《词体明辨》分别是明代词谱制作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典型代表。词谱制作由最初的以选为谱到以谱承载词学观念,再到以谱辨明词体,不仅推动明代词学逐步走向繁荣,也使清代词谱家遂"得其崖略,定为科律",制作出更为体备、完善的词谱。明代词谱的编纂对明、清词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师曾 《草堂诗余》 《词学筌蹄 《诗余图谱》 词体明辨 词学观念 《花间集》
原文传递
藤座、束帛藤座与筌蹄——一种坐具从图像到实物的传播与演变 被引量:4
7
作者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20年第2期198-261,共64页
在佛教造像及其他世俗的图像资料中,有一种藤编坐具,它多被称为"筌蹄"等,笔者认为应该统一为"束帛藤座",或者略称为"束帛座"。本文依据图像资料及考古发掘出土物等,对其传播区域及在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 在佛教造像及其他世俗的图像资料中,有一种藤编坐具,它多被称为"筌蹄"等,笔者认为应该统一为"束帛藤座",或者略称为"束帛座"。本文依据图像资料及考古发掘出土物等,对其传播区域及在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进行论述,认为它与佛教的传播路线大体吻合,即随着佛教自犍陀罗—新疆—敦煌—云冈、关中、长安、邺城、青州等地区,并且在各传播地区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一直到东魏、北齐,特别是北齐时期,图像资料中的束帛藤座逐渐趋向统一,而且开始出现于世俗生活的图像资料中,这似乎暗示了束帛藤座存在一个从图像粉本的传播到实物传入的过程,而实物传入的时间大约在东魏、北齐时期。东魏、北齐时期的束帛藤座样式还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从束帛藤座的特征来看,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半跏思惟菩萨像明显受到了东魏、北齐的深刻影响,反映了这一时期东亚世界的文化交流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座 束帛藤座 筌蹄 佛教 传播 交流
原文传递
“筌蹄”小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妍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9-170,共2页
《梁书·侯景传》曰:“以(车需)车床载鼓吹,橐驼负牺牲,辇上置筌蹄、垂脚坐。”①又曰:“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 “筌蹄”一语本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梁书·侯景传》曰:“以(车需)车床载鼓吹,橐驼负牺牲,辇上置筌蹄、垂脚坐。”①又曰:“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 “筌蹄”一语本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句中“筌”即捕鱼用的竹笼;“蹄”即“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此词义典籍习见,然将其置于《梁书》文中,则扦格难通。此处“筌蹄”显然是有别于《庄子》之例的另一个词,义也当另作探求。 对于这类“筌蹄”的词义,诸家众说纷纭,概括言之,大致有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筌蹄 词义 “麈尾” 坐具
原文传递
囚笼与筌蹄——关于思、意、言的矛盾
9
作者 李蓓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9年第1期46-53,共8页
作家的文学思维从酝酿构思到形成意象、化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语言符号绝不仅仅是作家表达胸中意象的外在工具和手段,而是同意象思维交织一处,构成作家创作思维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有的人认为语言文字就是外在形式... 作家的文学思维从酝酿构思到形成意象、化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语言符号绝不仅仅是作家表达胸中意象的外在工具和手段,而是同意象思维交织一处,构成作家创作思维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有的人认为语言文字就是外在形式的表达"技巧"。克罗齐甚至将创作等同于直觉意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筌蹄 文学思维 语言文字 创作思维 尽意 有机整体 中国文学 互体 符号论美学 语符
原文传递
明代治理黄运思想的变迁及其背景——读明代三部治河书体会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邹逸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1-26,共6页
明代是黄河多患时期,276年内无有间歇。如以16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河患多在河南境内,故成灾的地域大;后期河患多发生在山东、江苏境内,成灾的地域相对为小。前后期治河思想和措施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明代治河是为保运、护... 明代是黄河多患时期,276年内无有间歇。如以16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河患多在河南境内,故成灾的地域大;后期河患多发生在山东、江苏境内,成灾的地域相对为小。前后期治河思想和措施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明代治河是为保运、护陵的目的所决定的。从明代刘天和《问水集》、万恭《治水筌蹄》、潘季驯《河防一览》三部治河书中可以看出治理黄运思想从治水防洪、治河通运———河运合一、以河治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变化,是我国治黄史上治河思想的转折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治黄思想 《问水集》 《治水筌蹄 《河防一览》 河运合一 以河治河 束水攻沙
下载PDF
荻生徂徕的翻译思想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芳亮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9-85,共7页
训读是日本人读解中国文献时采用的特殊的直译法,根深蒂固地植于日本人的头脑中,但江户时期的著名学者荻生徂徕对此提出质疑且否定训读,并指出由于汉语和日语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训读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它对深入细致地理解原文危害甚大... 训读是日本人读解中国文献时采用的特殊的直译法,根深蒂固地植于日本人的头脑中,但江户时期的著名学者荻生徂徕对此提出质疑且否定训读,并指出由于汉语和日语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训读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它对深入细致地理解原文危害甚大。由此,他提出了"译学",即用日常口语翻译汉文。不过,徂徕认为无论是训还是译都只是一种手段,两者均不能等同于原文的全部。但徂徕并非完全否定训读,他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肯定训读的价值,并容忍其一定程度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生徂徕 训读否定 译学 译文筌蹄
下载PDF
“言,意,象”新论——“言意之辩”与符号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宗棠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30-40,共11页
在中国思想史上,“言”,“意”,“象”是三个重要的范畴,它们涉及有关认识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早在先秦,我国的许多思想家就已经注意到这三个范畴,并且进行过相当深入的讨论。此后,历代又有许多思想家阐发和讨论这个问题,其中,魏... 在中国思想史上,“言”,“意”,“象”是三个重要的范畴,它们涉及有关认识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早在先秦,我国的许多思想家就已经注意到这三个范畴,并且进行过相当深入的讨论。此后,历代又有许多思想家阐发和讨论这个问题,其中,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讨论,范围特别广泛,内容特别丰富,意见特别鲜明,影响也特别大。但是,对“言,意,象”的讨论并未就此结束,以后,又有一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这个问题进行阐发和讨论。 现在,笔者先对“言”,“意”,“象”这三个汉字作些阐释,并且略为介绍和评论我国思想史上对这个问题的各派主要见解,然后,对照现代符号学的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言,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辩 尽意 魏晋玄学 现代符号学 立象 言意关系 中国思想史 言不尽意论 筌蹄 卦象
下载PDF
得意忘言:中国古典美学轴线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32-40,共9页
得意忘言:中国古典美学轴线傅舟一、得意志言本义发微“得意志言”语出《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段话的意思就字面而言,... 得意忘言:中国古典美学轴线傅舟一、得意志言本义发微“得意志言”语出《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段话的意思就字面而言,似说人运用筌蹄言等工具,发挥筌蹄言的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庄子哲学 傅舟 志言 筌蹄 发微 言不尽意论 意而 形而下 荀粲
下载PDF
话说无字之境
14
作者 刘自立 《中国书画》 2003年第7期123-123,共1页
马一浮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陈锐先生在为《隐士儒家马一浮》一书所做的'代跋'中引用了马大师的几句诗,以说明马对'语言'的观念,这里权做小文之题目。马一浮《益蜀戏斋诗编年集》中尚有类似的诗句,'深观无相相,唯... 马一浮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陈锐先生在为《隐士儒家马一浮》一书所做的'代跋'中引用了马大师的几句诗,以说明马对'语言'的观念,这里权做小文之题目。马一浮《益蜀戏斋诗编年集》中尚有类似的诗句,'深观无相相,唯有不言言',又言'凡世间典籍,皆是筌蹄','扰筌蹄为渔措之具',即是说,典籍——语言文字与其论说,都是一种工具,用之是手段,不是目的。用后,'过而存之,实无一字也'。这是马一浮的无字境界。与马一浮同代的另一位懦学巨擘之一的熊十力,对于语言的论说与马同。不过,他所关注的,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或狭说是先秦诸子运用语言的特点,也是不以文字为万能之工具,点到为止,领会得了,即可达'无字'境界;领会不了,也只能再领会。因为,这样的文字,本不可望文生义。何以中国古典哲学的'论说'传统,恰恰在于不事论说,不实行西方理论的推导和论证呢?这是一直深藏于笔者胸中的谜。近读《十力语要》,在《答马格里尼》一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筌蹄 熊十力 中国古典哲学 十力语要 语言文字 这个世界 学语 外在世界 知者
下载PDF
《廿四诗品》对创作主体修养论述臆说
15
作者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68-73,共6页
“王官谷里唐遗老,总结唐家一代诗”(清杨深秀《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五十首》),唐末司空图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理论素养,自觉地运用儒、释、道,特别是道家的哲学美学思想作指导,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诗歌理论成就,全面研究了诗歌艺术的基本... “王官谷里唐遗老,总结唐家一代诗”(清杨深秀《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五十首》),唐末司空图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理论素养,自觉地运用儒、释、道,特别是道家的哲学美学思想作指导,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诗歌理论成就,全面研究了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写下被后人称之为“诗家之总汇,诗道之筌蹄”(清孙联奎《诗品臆说》郑之钟序言)的《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诗歌哲学美学理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臆说《诗品》对创作主体修养的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诗歌理论 王官谷 遗山 诗歌艺术 论诗 诗家 筌蹄 诗道 哲学美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论”文
16
作者 于琼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29-33,共5页
论文,即论断事理的文章。论文这种文体在我国,可说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除论而外,还有说、辨、解、原、议、释等。吴纳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都是将论视为论说文中之一体。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论也者... 论文,即论断事理的文章。论文这种文体在我国,可说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除论而外,还有说、辨、解、原、议、释等。吴纳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都是将论视为论说文中之一体。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意思是说所谓“论”,就是概括各种言论、意见、精密地研求出一种道理。在论到这类文章的体制和写作特点时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对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园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这就是说刘勰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文体明辨 筌蹄 徐师曾 辨体 见其 辨奸论 写作特点 《过秦论》 群言
下载PDF
论说文语言特点举隅
17
作者 于嘉成 《绥化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65-70,共6页
一、概括和具体论说文语言的概括和具体两个特点,是众多理论工作者所承认的。它是由论说文的功用和写作特点决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就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 一、概括和具体论说文语言的概括和具体两个特点,是众多理论工作者所承认的。它是由论说文的功用和写作特点决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就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签蹄,万事之权衡也。”“辨正然否”——明辨是非,是讲论文的功用。穷“有数”、追“无形”——要对现象做彻底的探索,求得超越现象的理论;“求通”、“取极”——要求其贯通,取得底里的本质的结论,这是讲论文的性质、写作特点。“虑之筌蹄”、“事之权衡”——求得理论的手段,评价事理的天平,这是讲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筌蹄 写作特点 散句 讽谕 丽辞 丰收景象 求通 写作态度 使人 雷锋叔叔
下载PDF
明人分调编次观与唐宋词的分调经典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晔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唐宋词的经典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明三百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非只有词籍整理那么简单。在元代词乐失传的情况下,明人对整个词谱谱系进行了重新建构,形成了一套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定字分调的编次观念。由此形成的"例词&... 唐宋词的经典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明三百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非只有词籍整理那么简单。在元代词乐失传的情况下,明人对整个词谱谱系进行了重新建构,形成了一套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定字分调的编次观念。由此形成的"例词"概念之于明清词学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乐调"概念之于唐宋词的影响。至嘉靖、万历年间,词谱、分调词选的大量编纂和刊刻,成为唐宋词分调经典化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关键一步。而晚明四大分调词选的出版,更成功地将唐宋词分调经典的塑造上升到了美学层面的高度。现今对分调经典的考察,应与分家经典、分类经典一起,共同构成唐宋词经典研究的多维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经典化 词学筌蹄 类编草堂诗余 词乐 宋词经典 明代词 崔词 明词 金奁集
原文传递
关于制作与表现技法之于国画创作的意义
19
《艺术沙龙》 2009年第4期183-197,共15页
《庄子·外物》上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不落筌蹄"的理论在中国画衍生发展的过程中颇受青睐,似乎只要达到抒青写意的目的,作为形式语言本身便... 《庄子·外物》上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不落筌蹄"的理论在中国画衍生发展的过程中颇受青睐,似乎只要达到抒青写意的目的,作为形式语言本身便可以被看作"筌""蹄"而被"忘"却了。这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画创作 表现技法 筌蹄 形式语言 衍生发展 工笔人物画 意而 绘画创作 人物画创作 色彩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