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士大夫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地方自治政策之推行——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郭绍敏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7年第1期234-248,共15页
清末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文明所面对的绝非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当国门... 清末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文明所面对的绝非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当国门洞开之后,西学东渐便是国人不能回避的事实。西学进入中国定然以"士大夫"阶层作为媒介与桥梁,因此,士大夫们对西学的认知、汲取程度便自然对国内政治发生相应的影响。随着时局的不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筹备立宪 档案史料 国内政治 官治 价值取向 政改革 政基础 政精神 中国近代化 孙宝琦
原文传递
清末宪政改革的组织推动及其破产
2
作者 宋惠敏 杨晓娟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2期144-145,共2页
晚清政府建立了中央以宪政编查馆为枢府、各部院及省级以下宪政机构配合执行的组织体系,试图推行宪政改革以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宪政机构的活动开展却加快了清政府灭亡的速度。
关键词 清末 筹备立宪 组织推动 破产
下载PDF
清末“藩属宪政”及有关蒙古的史事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乌力吉陶格套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2,共5页
清廷宣布"筹备立宪"后,为了将蒙古地区也纳入筹备立宪的统一轨道,对理藩部提出了筹备"藩属宪政"的要求。为此,理藩部拟订了筹备藩属宪政应办各项事宜并设立专门机构,并对各盟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随着资政院的成立... 清廷宣布"筹备立宪"后,为了将蒙古地区也纳入筹备立宪的统一轨道,对理藩部提出了筹备"藩属宪政"的要求。为此,理藩部拟订了筹备藩属宪政应办各项事宜并设立专门机构,并对各盟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随着资政院的成立与第一批蒙古王公议员的产生以及各地咨议局的成立,对蒙古地方传统的制度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灭亡,这些筹备措施未能得到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筹备立宪 “藩属政” 蒙古
下载PDF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年鉴编纂活动
4
作者 牟国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3期151-151,共1页
清光绪年间,出于预备立宪、维新政治的需要,清政府作出刊行统计年鉴的重大决策。伴随预备立宪的进程,统计调查及其编纂活动在各部院和各省有条不紊展开。这时的编纂活动尚处在决策实施的初期,但编纂活动的启动和实施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清光绪年间,出于预备立宪、维新政治的需要,清政府作出刊行统计年鉴的重大决策。伴随预备立宪的进程,统计调查及其编纂活动在各部院和各省有条不紊展开。这时的编纂活动尚处在决策实施的初期,但编纂活动的启动和实施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且年鉴编纂的理念和目标贯穿于筹备立宪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筹备立宪 清末预备 编纂活动 年鉴编纂 统计调查 决策实施 光绪年间 清政府
原文传递
新旧与中西之间:清季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5
作者 贾健鹏 《华夏文化》 2019年第1期52-54,共3页
近代以来,中国始终追赶着西方的步伐,事事皆以西方为标榜来要求自我,可得到的却总是'东施效颦'之效。这种盲目追赶西洋的心态在当时的社会始终弥漫而未能退散,尤其在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之间。科举废革令中国固有的四民社会结构崩... 近代以来,中国始终追赶着西方的步伐,事事皆以西方为标榜来要求自我,可得到的却总是'东施效颦'之效。这种盲目追赶西洋的心态在当时的社会始终弥漫而未能退散,尤其在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之间。科举废革令中国固有的四民社会结构崩解,传统的社会上升渠道被阻塞,在科举废除的同时,学堂也逐渐兴立起来,这种亦旧亦新的状态时常伴随于士子文人左右,于是'中体西用'的理论架构再次为世人所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薛福成 青年学子 郑观应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西学东渐 岑春煊 理论架构
下载PDF
中国政体由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过渡
6
作者 陈晓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60-65,共6页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这种帝制非完全意义上的封建帝制,而是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所变化了的封建帝制。这一变化,分为“开明专制”、“开明”度的加深及君主立宪雏形三个阶段,历时近七年,构成了中国政体由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过渡。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这种帝制非完全意义上的封建帝制,而是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所变化了的封建帝制。这一变化,分为“开明专制”、“开明”度的加深及君主立宪雏形三个阶段,历时近七年,构成了中国政体由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过渡。推动这一过渡的,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斗争、下层人民群众的反抗及清政府内部开明官员的力争所构成的历史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帝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 预备 筹备立宪 下层人民 重大信条 革命党人 官制 五大臣出洋 清帝退位
下载PDF
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
7
作者 贺嘉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68-73,共6页
一、政治考察之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王朝,在迭遭内忧外患的重重打击之后,已是风雨飘摇、四面楚歌。那拉氏集团作困兽犹斗之态,竟冒天下之大不韪,绞杀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但维新运动所代表的“立宪法、开国会”的时代潮流和已... 一、政治考察之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王朝,在迭遭内忧外患的重重打击之后,已是风雨飘摇、四面楚歌。那拉氏集团作困兽犹斗之态,竟冒天下之大不韪,绞杀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但维新运动所代表的“立宪法、开国会”的时代潮流和已经形成的“变亦变,不变亦变”之势,却是不可绞杀的,也是不可抗拒的。清廷的倒行逆施,迅疾便遭报应,1900年的辛丑之乱,不仅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使清王朝险遭灭顶之灾,八国联军进北京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外患益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臣出洋 《辛丑条约》 那拉氏 维新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半殖民地半封建 筹备立宪 中国法制 时论选集 因循敷衍
下载PDF
清末地方自治经费来源、管理使用考 被引量:2
8
作者 霍晓玲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2-136,共5页
1909-1910年,清廷相继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事无财不举,地方自治从筹备到实施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如果没有独立的筹款渠道,地方自治将寸步难行。因此,各国在制定地方自治... 1909-1910年,清廷相继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事无财不举,地方自治从筹备到实施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如果没有独立的筹款渠道,地方自治将寸步难行。因此,各国在制定地方自治法规时均对自治经费做出相应规定。日本地方自治经费在府县为府县税及府县的其他收入,在市町村为府县税的附加税和市町村特别税。英美国家则以地方税或地方公债作为地方建设费用。清廷原计划在预备立宪期间颁布地方税则以为将来地方自治的经费来源,但地方税则直至清廷灭亡也没有厘定。在经费尚无保证的情况下,地方自治仓促上马,成为此后自治运行的一个隐患。本文依据有关史料,从地方自治章程和具体实施层面,考察清末地方自治经费的来源、管理以及使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自治 经费收支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经费来源
原文传递
为何中国的地方自治总不成功
9
作者 牛铭实 《复旦政治学评论》 CSSCI 2008年第1期181-197,共17页
地方自治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晚清政府曾将地方自治作为立宪的基础,并在直奉两省试点办理地方自治,随着帝国体制的崩解,这种实验也寿终正寝。民国时期虽然也曾几次推动地方自治,但是由于政治乱象和战争频仍,这... 地方自治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晚清政府曾将地方自治作为立宪的基础,并在直奉两省试点办理地方自治,随着帝国体制的崩解,这种实验也寿终正寝。民国时期虽然也曾几次推动地方自治,但是由于政治乱象和战争频仍,这种制度亦无果而终。"国民政府"迁台以后,地方自治得以推行落实,促成了后来台湾的转型。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取渐进策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和村民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推行基层民主提供了制度支持,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地方自治,保持社会安定,民主政治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县议事会 晚清政府 城镇董事会 政治体制改革 村民自治制度 预备 制度支持 迁台 筹备立宪
原文传递
光宣新政与济南城市现代化
10
作者 庄春波 《近代中国》 1991年第2期206-229,共24页
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本世纪末,业已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中,1901~1911年的光宣新政的10年。
关键词 山东官报 宣统元年 孙宝琦 城市现代化 宣统二年 山东大学堂 《东方杂志》 中国社会现代化 劝业道 筹备立宪
原文传递
无疾而终的晚清弹劾案
11
作者 顾保军 《浙江人大》 2004年第9期57-57,共1页
政府官员犯罪或者严重失职如何处理?弹劾问责是一个重要对策。肇始于英国的西方弹劾制度以"分权与制衡"和"议会至上"理论学说为根据,由国家议会对涉事政府官员进行控告和制裁,是资产阶级制度下确保政治自由,杜绝权... 政府官员犯罪或者严重失职如何处理?弹劾问责是一个重要对策。肇始于英国的西方弹劾制度以"分权与制衡"和"议会至上"理论学说为根据,由国家议会对涉事政府官员进行控告和制裁,是资产阶级制度下确保政治自由,杜绝权力滥用的重要监督手段。而在中国古代,弹劾同样是对违法失职官员进行揭发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监察制度,只是性质与西方有所不同。受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影响,现行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中没有"弹劾"这一具体说法,但时下正逐步兴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机大臣 政治自由 监察制度 严重失职 权力滥用 宣统元年 筹备立宪 预备 监督手段 大清帝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