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筼筜谷的“建筑势”复原想象与分析研究
1
作者 王丽方 严雨 刘德麟 《世界建筑》 2020年第9期106-109,F0003,共5页
《筼筜谷记》记录了晚明湖北袁中道的一座与众不同的私园,本文从古代文字中逐层解析其建筑学的内容。文中意向性地但尽可能逻辑化地呈现了筼筜谷的空间尺度、空间分布、空间围合,空间内容等,将园的形与势对应,进而分析了园中之势的表达... 《筼筜谷记》记录了晚明湖北袁中道的一座与众不同的私园,本文从古代文字中逐层解析其建筑学的内容。文中意向性地但尽可能逻辑化地呈现了筼筜谷的空间尺度、空间分布、空间围合,空间内容等,将园的形与势对应,进而分析了园中之势的表达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中道 筼筜谷 建筑势 复原想象 分析
下载PDF
六重对话促生成——以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例
2
作者 叶远明 《中学教学参考》 2019年第28期29-30,共2页
文章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教学为例,指出高效的课堂必须注重对话,教师不仅要与文本、学情、自己、学生、课外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生成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 对话 文本阅读 高效课堂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下载PDF
富于理趣 不薄情趣—— 解读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3
作者 谭韬 《语文月刊》 2005年第1期21-22,共2页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构思 中学 语文 阅读欣赏 文言文
原文传递
打通学科壁垒 促进思维发展——以苏轼专题教学为例
4
作者 柴荣 《教育家》 2018年第26期64-65,共2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的第三条写道:'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寻找联结点,建...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的第三条写道:'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寻找联结点,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作用于更广阔的学习领域,让知识成网络状,以促进学生对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文史融合正是对跨学科教学的一种探索。文史融合,就语文学科来讲,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语文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目标 团练副使 核心素养 《方山子传》 《游沙湖》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语文课程标准
下载PDF
金丝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鹏 任文博 张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3期142-143,共2页
本文介绍了文同旧址筼筜谷及其竹林分布状况,阐述了金丝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包括竹子园林布局造园方法、园林观赏竹种选择、观赏园艺竹种的栽培管理技术及竹子盆景的制作方法,以期为金丝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丝竹 园林景观 应用 筼筜谷
下载PDF
从交往关系看苏轼对文同的评价
6
作者 杨胜宽 《中国苏轼研究》 2018年第1期150-164,共15页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苏轼称其为'文翁之后也,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1]613。他比苏洵小十岁,比苏轼大二十岁,年龄更接近苏洵,且曾有过秘阁共事的短暂经历,但以辈分论,他是苏轼的从表兄,其子又娶苏...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苏轼称其为'文翁之后也,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1]613。他比苏洵小十岁,比苏轼大二十岁,年龄更接近苏洵,且曾有过秘阁共事的短暂经历,但以辈分论,他是苏轼的从表兄,其子又娶苏辙之女为妻,故两家既是世交也是姻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