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版简明损伤评分主要修订内容分析
1
作者 周继红 杨傲 +2 位作者 刘星 吴鹏飞 袁丹凤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7-749,共3页
简明损伤评分(AIS)历经50多年的发展, 有多个修订版本, 2015年版AIS(AIS2015)是最新修订版。AIS2015独立条目达到2 006条, 涉及约400个解剖结构损伤, 编码内容的损伤描述更加专业化, 与器官损伤评分等其他评分系统和ICD编码的兼容性更... 简明损伤评分(AIS)历经50多年的发展, 有多个修订版本, 2015年版AIS(AIS2015)是最新修订版。AIS2015独立条目达到2 006条, 涉及约400个解剖结构损伤, 编码内容的损伤描述更加专业化, 与器官损伤评分等其他评分系统和ICD编码的兼容性更好, 特别增加爆炸伤和高速投射物伤等战伤条目, 建立了AIS-ICD映射表。由于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为2005年版AIS(AIS2005), 而最新2015版与之有差异, 为了让AIS2015能够被广泛了解和推广, 笔者就AIS2015的设计原则、主要修订内容、编码规则和特点加以分析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明损伤评分 伤害 严重程度
原文传递
中老年脑外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程亚娟 陆士奇 +2 位作者 徐进步 王小娟 李松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创伤患者345例.根据简明损伤评分量表(AIS评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组(iTBI组)、含TBI的多发伤组及非TBI的多发伤组.以ATC及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C、PH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TBI组78例;含TBI的多发伤组(TBI+组)120例;非TBI的多发伤组(NTBI组)147例.TBI+组患者ATC的发生率最高(36.7%),与类似损伤程度的NTBI患者比较,iTBI相关ATC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ATC患者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9.3%,而非ATC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7.6%(P<0.01).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5,95%CI0.34~4.67,P=0.73).多变量分析确定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了ISS评分、INR>1.5及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均与PHI独立相关.结论①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其合并多发伤时则明显增加ATC的发生率.②ISS评分、GCS评分≤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ISS评分INR>1.5及PLT<100×109/L均是PH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 简明损伤评分(AIS)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
下载PDF
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胡添松 何明长 +2 位作者 陈水斌 彭新建 欧阳林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02-2019-02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介入的骨盆骨折患者16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骨折情况、临床诊治与预后情况。结果:在160例患者中,经过急诊介入后死亡16例(死亡组),存活14... 目的:探讨与分析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02-2019-02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介入的骨盆骨折患者16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骨折情况、临床诊治与预后情况。结果:在160例患者中,经过急诊介入后死亡16例(死亡组),存活144例(存活组),病死率为10.0%。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舒张压、骨折分型、骨折原因、骨折部位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状况、手术时间、输血情况等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简明损伤评分(AI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与存活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急诊期间的呼吸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存活组的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盆骨折的预后相对比较差,多伴随有各种并发症,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急诊介入治疗 预后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简明损伤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