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形类管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的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季强 季燕南 梁蕾 《地质学刊》 CAS 2020年第3期223-243,共21页
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了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残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 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了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残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D-C事件打断,牙形类管刺属(Siphonodella)和原颚齿刺属(Protognathodus)的演化谱系被打断。问题的关键在于被D-C事件打断的演化谱系的节点究竟在什么位置,事实表明,管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恰好是Si.praesulcta M.3—Si.praesulcata M.4演化支系,原颚齿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正是Pr.collinsoni—Pr.kockeli演化支系。Si.praesulcata M.4和Pr.kockeli的所谓首次出现只是地层学含义的最低产出点,而不是生物演化含义的最早出现。这表明,无论是Si.praesulcata M.4还是Pr.kockeli的首次出现都不适合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通过详细研究牙形类管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Siphonodella praesulcata M.3—Si.praesulcata M.4的演化谱系,并根据管刺属演化谱系识别出10个牙形类带,即下praesulcata带、中praesulcata带、上praesulcata带、sulcata带、下duplicata带、上duplicata带、下sandbergi带、上sandbergi带、crenulata带和isosticha带,各带基本均以带名种的首次出现底界。Sandberg等1978年提出的以管刺属演化谱系为基础的分带方案是可信、可行的。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1979年提出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定义是正确的。因此,目前根本没有必要再修改原来的界线定义,建议仍然以Siphonodella sulcata在Si.praesulcata M.4—Si.sulcata演化支系中的首次出现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能展示这种演化谱系的优秀剖面,并将其作为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推荐给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类 管刺属 分类、演化谱系和分带 泥盆—石炭系界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