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色结构与集合结构功能的整体结构控制——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1的结构力途径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国威 《音乐探索》 CSSCI 2011年第4期108-111,130,共5页
威伯恩的《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2创作于1911-1913年间,属于自由无调性风格作品。作曲家在此首作品中,采用"音色旋律"这种在当时具有创新性的作曲技术,同时结合节奏、力度、织体等诸多音乐元素,使作品在音色结构以及集... 威伯恩的《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2创作于1911-1913年间,属于自由无调性风格作品。作曲家在此首作品中,采用"音色旋律"这种在当时具有创新性的作曲技术,同时结合节奏、力度、织体等诸多音乐元素,使作品在音色结构以及集合结构运动为主导结构力的"宏结构"形态控制下的综合结构力得到"多态一致性"的有机发展。本文即鉴于此,分析探讨在各种音乐元素与材料的共同作用下,作曲家是如何组织与凝聚这些要素的结构力的,并分析了结构力的途径和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伯恩 管弦乐小品五首》 音色结构 音高集合 结构力
下载PDF
论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之六中所蕴含的“结构对位” 被引量:1
2
作者 明虹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41,共10页
文章运用多重分析视角对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之六的结构进行研究,以期管窥该作品的结构途径、"结构对位"现象、艺术特色以及通过具体分析所引发的关于"结构对位"理论创新与学术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 威伯恩 《六首管弦乐小品》Op.6 No.6 “结构对位” 艺术特色 创新学术价值
下载PDF
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中的音程思维及十二音特征浅析
3
作者 陈国威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09年第4期138-140,共3页
创作于1911-1913年间的《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是威伯恩"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作品。作曲家在此首作品中,为了规避调性,在声部进行、音程结合等方面采用了一些非常规、非传统的作法。同时,作品中出现一些十二音的运用迹象... 创作于1911-1913年间的《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是威伯恩"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作品。作曲家在此首作品中,为了规避调性,在声部进行、音程结合等方面采用了一些非常规、非传统的作法。同时,作品中出现一些十二音的运用迹象。本文仅基于以上两方面对作品进行探讨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伯恩 管弦乐小品五首》 十二音 音程
下载PDF
威伯恩《五首管弦乐小品》Op.10No.2音高、音色结构分析
4
作者 卞小艺 《北方音乐》 2010年第12期6-6,共1页
本文以威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No.2乐谱为分析"文本",以音高、音色等音乐元素为分析口径,以文字说明与图表诠释相结合的方式为认知手段,借鉴现代音乐分析学的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探讨该作品音高与音色元素的结构思维与结构方式。
关键词 威伯恩 五首管弦乐小品 音高结构 音色结构
下载PDF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 No.2)结构思维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宇 《音乐探索》 2018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通过运用现代音乐分析思维对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之二中的音级运动进行初步探究。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在音乐的"呈示——发展——再现"运动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精密的复调思维逻辑,使整个乐章始终贯穿"单声陈述、多声... 通过运用现代音乐分析思维对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之二中的音级运动进行初步探究。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在音乐的"呈示——发展——再现"运动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精密的复调思维逻辑,使整个乐章始终贯穿"单声陈述、多声思维""多声思维、多重结构"的创作原则,从而展示出一个不同音乐事件复杂、多元的综合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勋伯格 《五首管弦乐小品 音级集合 结构对位
下载PDF
音色中的想象与想象中的音色——里亚多夫管弦乐小品《八音盒》配器分析
6
作者 盛松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里亚多夫(Anatol Konstantinovitch Liadov,1855~1914)的《八音盒》(The Musical Snuffbox Op.32)是一首编制极小的管弦乐小品。该作品问世以来,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常常作为音乐会返场曲目演奏于世界各地的舞台之上。这首管弦乐小品... 里亚多夫(Anatol Konstantinovitch Liadov,1855~1914)的《八音盒》(The Musical Snuffbox Op.32)是一首编制极小的管弦乐小品。该作品问世以来,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常常作为音乐会返场曲目演奏于世界各地的舞台之上。这首管弦乐小品小巧而精致,作者用管弦乐音色较为贴切的描摹出了八音盒的形象,同时在描摹八音盒形象的过程中也创造出了全新的音响段落。笔者以这首乐曲作为分析对象,力求通过管窥其材料、织体、结构、编制,重点分析其配器技术,以期了解到作者是如何运用较为集中的音乐材料进行个性化形象的塑造;如何运用极小的乐队编制达到丰富的音响效果;如何运用较为单一的音色进行多声部织体的编配。与此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试图为配器的学习研究和音乐创作带来新的思考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亚多夫 管弦乐小品 结构 织体 音色 配器分析
下载PDF
融洽无间的“音乐”与“数学”——以分析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1为例
7
作者 郭晓敏 《北方音乐》 2016年第5期36-37,共2页
20世纪初的作曲家们,在不满足于调性、和声的传统技法,而又还未形成规范的十二音序列写作方法时,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风格介于调性与无调性之间,被人们称为"自由无调性"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采用音级集合作为特殊的写作技法对作品进行创作。
关键词 音级集合 威伯恩 自由无调性 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 No.1
下载PDF
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的结构元素特征分析
8
作者 陈国威 《艺术教育》 2009年第11期94-95,共2页
威伯恩的《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创作于1911—1913年间,属于自由无调性风格作品。作曲家在此部作品中,运用音色、音高、节奏、力度、织体等诸多音乐结构元素,使作品在诸多结构元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宏结构”形态控制下的综合结构力... 威伯恩的《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创作于1911—1913年间,属于自由无调性风格作品。作曲家在此部作品中,运用音色、音高、节奏、力度、织体等诸多音乐结构元素,使作品在诸多结构元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宏结构”形态控制下的综合结构力得到“多态一致性”的有机发展。文章着重分析探讨各种音乐结构元素的特征,以及这些结构元素是如何被组织与凝聚产生结构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伯恩 管弦乐小品五首》 结构力 音乐元素
原文传递
威伯恩作品中集合3—3的结构功能 以《六首管弦乐小品》之五(Op.6 No.5)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邱国明 《艺术教育》 2016年第3期112-112,共1页
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威伯恩是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具有鲜明的特征,对集合3—3运用的喜爱,更是非常突出。文章通过分析集合3—3在韦威恩作品中的应用和集合3—3在《六首管弦乐小品》之五中的结构途径,以及对集合3—3在这部... 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威伯恩是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具有鲜明的特征,对集合3—3运用的喜爱,更是非常突出。文章通过分析集合3—3在韦威恩作品中的应用和集合3—3在《六首管弦乐小品》之五中的结构途径,以及对集合3—3在这部作品中的特征进行阐述,以达到从集合3—3分析这部作品特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首管弦乐小品 集合3—3 应用 结构
原文传递
威伯恩自由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中节奏的结构力体现
10
作者 赵曦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9,共11页
文章对威伯恩早期的两部管弦乐作品《六首管弦乐小品》Op·6和《五首管弦乐小品》Op·10进行研究,从"节奏细胞"入手,通过"节奏细胞"的整体运用及时间比例,来观察作品的宏观结构及其对作者晚期节奏风格的影... 文章对威伯恩早期的两部管弦乐作品《六首管弦乐小品》Op·6和《五首管弦乐小品》Op·10进行研究,从"节奏细胞"入手,通过"节奏细胞"的整体运用及时间比例,来观察作品的宏观结构及其对作者晚期节奏风格的影响,即节奏细胞与曲式结构的同步性及其对结构段落的确认和"节奏比例"的实验所能产生的结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伯恩 管弦乐作品 《六首管弦乐小品》Op.6 《五首管弦乐小品》Op.10 节奏细胞 节奏比例 曲式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