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压痕技术测量管胞次生壁S_2层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 被引量:24
1
作者 江泽慧 余雁 +2 位作者 费本华 任海青 张泰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重点研究和详细介绍了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管胞次生壁S2 层纵向弹性模量以及硬度的实验技术 ,并测试了人工林杉木早晚材管胞S2 层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结果表明 :杉木晚材管胞S2 层的平均纵向硬度为0 390GPa ,弹性模量的平均值为 1 ... 重点研究和详细介绍了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管胞次生壁S2 层纵向弹性模量以及硬度的实验技术 ,并测试了人工林杉木早晚材管胞S2 层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结果表明 :杉木晚材管胞S2 层的平均纵向硬度为0 390GPa ,弹性模量的平均值为 1 4 84 4GPa ;早材管胞S2 层的硬度和模量则小于晚材 ,平均值分别为 0 30 6GPa和9 82 3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技术 管胞次生 S2层 纵向弹性模量 硬度 测量 木材力学性质
下载PDF
针叶材管胞径壁与弦壁纤丝角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方文彬 罗建举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对马尾松和日本柳杉的管胞次生壁中层径壁纤丝角与弦壁纤丝角进行测定的基础上,(?)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行了分布类型检验及方差和期望的检验,结果表明,针叶材管胞次生壁中层的径壁纤丝角和弦壁纤丝角不存在显著性差... 在对马尾松和日本柳杉的管胞次生壁中层径壁纤丝角与弦壁纤丝角进行测定的基础上,(?)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行了分布类型检验及方差和期望的检验,结果表明,针叶材管胞次生壁中层的径壁纤丝角和弦壁纤丝角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为人们在木材纤丝角的研究中只讨论弦壁纤丝角的作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管胞 针叶材
下载PDF
水杉年轮宽度和管胞形态径向变异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齐锦秋 郝建锋 +2 位作者 谢九龙 吴秉岭 罗浩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3,共7页
采用木材切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研究了四川省雅安市中里地区水杉木材年轮宽度和管胞的长度、壁厚、腔径等指标的径向变异。结果表明:(1)年轮宽度在髓心至第10年先迅速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速生期约15 a,晚材率低;(2)管胞长度随轮龄的增... 采用木材切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研究了四川省雅安市中里地区水杉木材年轮宽度和管胞的长度、壁厚、腔径等指标的径向变异。结果表明:(1)年轮宽度在髓心至第10年先迅速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速生期约15 a,晚材率低;(2)管胞长度随轮龄的增加而增大,13 a后增幅变缓,早材管胞长度小于晚材管胞,根据管胞长度判断实验水杉木材即将进入成熟期;(3)管胞宽度在轮龄10 a前增长迅速,幅度明显减慢,管胞宽度44.6μm,壁厚7.23μm,腔径37.48μm,早、晚材间管胞宽度、壁厚、腔径差异显著;(4)管胞长宽比95.4、壁腔比0.27、腔径比0.82,水杉木材是优良的造纸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年轮宽度 晚材率 管胞长度 管胞壁
下载PDF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木材细胞结构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金梅 张冉 +1 位作者 吕建雄 Robert Evans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108,共7页
为探明木材细胞结构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以祁连山中部3个海拔高度的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利用Silviscan-3测定了青海云杉的木材细胞结构参数(管胞径向直径、管胞个数、管胞壁厚);在掌握木材细胞结构随海拔高度和年际变化的基础上,借鉴树木... 为探明木材细胞结构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以祁连山中部3个海拔高度的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利用Silviscan-3测定了青海云杉的木材细胞结构参数(管胞径向直径、管胞个数、管胞壁厚);在掌握木材细胞结构随海拔高度和年际变化的基础上,借鉴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方法,建立木材细胞结构差值年表,分析木材细胞结构与月均温度和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管胞径向直径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管胞个数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少,管胞壁厚在3个海拔上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管胞径向直径与温度呈负相关,与降雨量呈正相关。管胞个数与温度呈正相关,与降雨量呈负相关;温度和降雨量对管胞个数的影响时间段与管胞径向直径相似,均与6、7月温度显著相关,与5、6月降雨量显著相关。管胞壁厚与温度呈正相关,与降雨量呈负相关,与温度显著相关的月份明显多于与降雨量显著相关的月份,表明温度对管胞壁厚的影响比降雨量强。温度对管胞径向直径、个数和壁厚的影响在3个海拔上没有明显变化;而与降雨量的关系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弱,甚至在高海拔处,管胞径向直径、个数、壁厚与降雨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这表明温度不是限制祁连山青海云杉海拔分布的主要因子,而降雨量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胞径向直径 管胞个数 管胞壁 年轮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木材胶合界面力学行为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新洲 谢序勤 +2 位作者 王思群 李延军 梁星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8-136,共9页
【目的】研究木材胶合界面的静态和动态力学行为,探讨树脂渗透对木材管胞壁层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木质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优化和增强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纳米压痕静态和动态力学测试技术(Nano-DMA),对针叶材火炬松与酚醛树脂(PF... 【目的】研究木材胶合界面的静态和动态力学行为,探讨树脂渗透对木材管胞壁层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木质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优化和增强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纳米压痕静态和动态力学测试技术(Nano-DMA),对针叶材火炬松与酚醛树脂(PF)、脲醛树脂(UF)胶黏剂所形成胶合界面区域各相材料的静态弹性模量、硬度、蠕变性能以及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等力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静态力学行为方面,在界面区域,PF和UF渗透进入管胞壁层后,木材管胞壁的弹性模量( E r)和硬度( H )提高;经PF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 E r和 H 分别增加7%和26%;Burgers蠕变力学模型可有效描述胶合界面区域管胞壁的纳米压痕蠕变特性,经树脂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瞬时弹性模量增加,黏弹性模量和黏性系数减小;在保载初期,PF界面区域木材管胞壁的蠕变柔量约下降60%,UF界面区域木材管胞壁的蠕变柔量约下降58%。动态力学行为方面,随着加载频率增加,界面材料的储能模量( E ′ r)逐渐增大,而损耗模量( E ″ r)和损耗因子(tan δ)呈减小趋势;当加载频率为10 Hz时,PF和UF树脂渗透使得管胞壁层的储能模量分别增加16%和29%。【结论】胶合界面区域胶黏剂进入管胞壁层,对木材管胞的静态力学性能具有增强作用,同时胶黏剂可提高管胞壁的短期抗蠕变能力;木材管胞壁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而树脂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较低,经树脂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储能模量增加,但损耗模量和损耗因子呈下降趋势,可能对界面传递和分散应力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胶合界面 管胞壁 力学 纳米压痕
下载PDF
Regulation of Bacterial, Yeast and Plant Polysaccharide Synthase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Pollen_tube Callose Synthase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惠娟 Antony BACIC Steve M.READ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8期771-787,共17页
多糖作为结构和能量贮存分子是植物重要的组成成分。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多糖。细胞壁在确定细胞生长、形状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壁还参与细胞的营养吸收、信息传递,也是防止外源对细胞不良影响的第一道防线。不同植物细胞壁的多糖成分... 多糖作为结构和能量贮存分子是植物重要的组成成分。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多糖。细胞壁在确定细胞生长、形状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壁还参与细胞的营养吸收、信息传递,也是防止外源对细胞不良影响的第一道防线。不同植物细胞壁的多糖成分可作为食品、建筑及造纸的原料,具有广泛的工业价值。通过描述细菌、酵母及植物多糖合成酶的机制,推断花粉管胼胝质合成酶的可能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saccharide synthase cell wall pollen tube callose synthase
全文增补中
Interac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zinc ions enhances cytotoxicity of zinc ions 被引量:2
7
作者 Lin Wang Jia-Hui Liu +4 位作者 Zheng-Mei Song Yi-Xin Yang Aoneng Cao Yuanfang Liu Haifang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910-917,共8页
More and more nanomaterials enter the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ir production, application and deposal. They may alter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pollutants already existing in the real environment by different interact... More and more nanomaterials enter the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ir production, application and deposal. They may alter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pollutants already existing in the real environment by different interactions. Therefore efforts should also be paid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ed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and pollutants. Herein, we studied the combined toxicity of oxi- diz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O-MWCNTs) and zinc ions on ceils. It is found that cytotoxicity of the combined O-MWCNTs and zinc ions elevates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O-MWCNTs or zinc ions alone. This result comes from the assays of cell morphology, cell viability and proliferation, cell membrane integrity,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cell apoptosis. Mechanism studies indicate that O-MWCNTs absorb zinc ions and form slight aggregation. These enhance remark- ably the cellular uptake of O-MWCNTs, and thus induce the death of cells by bringing in more zinc ions into cells.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nanomaterials could change the bioconsequence of other pollutants and emphasizes the im- portance of the combined toxicity research in the presence of nano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tube CYTOTOXICITY zinc ion synergistic effect ADSORPTION AGGREG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