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语管道隐喻语义问题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吴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M ichael Reddy构建的英语管道隐喻,丰富了George Lakoff提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对人类的思维机制和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诠释。随之而来,一些语言学家也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对英语管道隐喻所产生的语义问题...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M ichael Reddy构建的英语管道隐喻,丰富了George Lakoff提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对人类的思维机制和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诠释。随之而来,一些语言学家也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对英语管道隐喻所产生的语义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激烈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隐喻 语境 交际 语言与文化
下载PDF
管道隐喻的转喻理据 被引量:2
2
作者 覃胜勇 《山东外语教学》 2008年第5期48-52,共5页
本文研究管道隐喻的转喻理据。根据Barcelona假设,每一个隐喻的理据由概念转喻提供,转喻是隐喻映射COMMNUNICATION IS SENDING IDEAS的概念前提条件。而COMMNUNICATION IS SENDING IDEAS是管道隐喻这一理想认知模型(ICM)的基本隐喻... 本文研究管道隐喻的转喻理据。根据Barcelona假设,每一个隐喻的理据由概念转喻提供,转喻是隐喻映射COMMNUNICATION IS SENDING IDEAS的概念前提条件。而COMMNUNICATION IS SENDING IDEAS是管道隐喻这一理想认知模型(ICM)的基本隐喻。本文探讨了管道隐喻的基本结构,基本隐喻COMMUNICATION IS SENDING IDEAS由两个转喻映射COMMUNICATION IS SENDING SIGNALS和SIGNALS ARE MEANINGS提供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隐喻 转喻 理据
下载PDF
智慧之源:书本还是心智?——从管道隐喻视角解读《观书有感》
3
作者 李气纠 李世琴 《云梦学刊》 2011年第3期150-153,共4页
从管道隐喻的视角来看,交际是传送。阅读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交际,是读者对作者体现为文字符号的思想和意义的解读,而语词、句子、段落和篇章都是传递信息的管道。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基于管道隐喻所构建的语篇,... 从管道隐喻的视角来看,交际是传送。阅读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交际,是读者对作者体现为文字符号的思想和意义的解读,而语词、句子、段落和篇章都是传递信息的管道。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基于管道隐喻所构建的语篇,但是其所反映的哲学理念却又正好突显了管道隐喻将意义物化的理论缺陷,揭示出人类真正的智慧之源乃是人的心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隐喻 阅读 交际 传送
下载PDF
管道隐喻的转喻动因
4
作者 李岳建 宋建勇 《琼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36-138,135,共4页
本文旨在讨论管道隐喻的转喻动因。
关键词 管道隐喻 转喻 动因
下载PDF
认知语义观烛照下的管道隐喻理论漏洞 被引量:1
5
作者 夏晓燕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92-94,共3页
雷迪的管道隐喻理论对于意义的理解有漏洞。文章归纳其漏洞为三个方面,并认为只有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出发才能有效地把握意义的内涵,实现成功的言语交际。
关键词 隐喻 管道隐喻 认知语义学
下载PDF
管道隐喻对交际语义问题的阐释及文化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明杰 房晶 《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6期66-68,共3页
美国学者Michael Reddy提出的管道隐喻,丰富了Lakoff提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因管道隐喻讨论语义问题时忽略了语言使用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忽略词和句子等表达式的社会... 美国学者Michael Reddy提出的管道隐喻,丰富了Lakoff提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因管道隐喻讨论语义问题时忽略了语言使用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忽略词和句子等表达式的社会文化意义而招致人们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隐喻 言语交际 语义问题 语言与文化
下载PDF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管道隐喻视角
7
作者 冯晓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128-129,共2页
王勃的诗歌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注入了生命和活力,慷慨激昂,在唐朝及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前人对王勃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题材、贡献、艺术特色、对前人的继承等角度。鉴于此,在语言学家戴浩一用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 王勃的诗歌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注入了生命和活力,慷慨激昂,在唐朝及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前人对王勃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题材、贡献、艺术特色、对前人的继承等角度。鉴于此,在语言学家戴浩一用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启发下,尝试着用Reddy的管道隐喻理论(Conduit Metaphor Theory)解读中国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隐喻 王勃 诗歌
下载PDF
“容器—管道”隐喻视域下中医痞满证成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小琴 贾春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57-61,共5页
文章试图从隐喻认知的立场探究古人是如何认知痞满证的形成原因。“容器-管道”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隐喻。痞满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主因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指。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之受纳犹如以容器盛物... 文章试图从隐喻认知的立场探究古人是如何认知痞满证的形成原因。“容器-管道”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隐喻。痞满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主因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指。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之受纳犹如以容器盛物,而脾之运化必赖管道或道路。因而本文从“容器-管道”隐喻的视角,分析古人如何认识痞满形成的原因,即古人如何知道痞满的成因源于胃失受纳、脾失健运及脾胃升降失司的。形成这种认知的原型很可能是“容器-管道”,因痞满证的成因可以从“容器-管道”隐喻获得较为圆满的解释。容器所以能够盛物,取决于容器本身质量与所纳之物的数量;管道能保持通畅依赖于管道本身与管道的内容物。这与痞满证成因的脾胃虚弱及表邪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胃阴虚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认知 痞满病 容器-管道隐喻 脾胃
下载PDF
管道隐喻对交际语义问题的解释力及文化反思
9
作者 张明杰 房晶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9-62,共4页
美国学者Michael Reddy提出的管道隐喻,丰富了Lakoff提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因管道隐喻讨论语义问题时忽略了语言使用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忽略词和句子等表达式的社会... 美国学者Michael Reddy提出的管道隐喻,丰富了Lakoff提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因管道隐喻讨论语义问题时忽略了语言使用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忽略词和句子等表达式的社会文化意义而招致人们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隐喻 言语交际 语义问题 语言与文化
原文传递
概念隐喻的分类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认知力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02-104,共3页
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认为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之中;它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主要分为四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管道隐喻。大量的英汉日常... 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认为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之中;它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主要分为四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管道隐喻。大量的英汉日常表达式说明,概念隐喻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或不同意义之间关联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另外,概念隐喻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许多常规性习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认知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管道隐喻
下载PDF
对朱熹《观书有感》的语篇隐喻分析——兼与任绍曾先生商榷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气纠 《湘南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3-38,共6页
任绍曾先生的《概念隐喻与语篇——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一文对朱熹《观书有感》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不乏深刻和精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但其在语篇隐喻分析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所体现的治学... 任绍曾先生的《概念隐喻与语篇——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一文对朱熹《观书有感》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不乏深刻和精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但其在语篇隐喻分析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所体现的治学修身的理学思想的理解趋于片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借助雷迪的管道隐喻理论,结合朱熹理学主要思想,重新进行隐喻分析,可见朱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非任文所主张的是要强调观书的心态——"心定有得",而是要突出观书的功效——"观书可正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语篇 管道隐喻 理学思想
下载PDF
浅谈英语中概念隐喻的分类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艳春 《林区教学》 2006年第Z1期118-119,共2页
隐喻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即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 隐喻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即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重点论述了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结构性隐喻、方位隐喻和管道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类比 方位隐喻 管道隐喻
下载PDF
从隐喻看学习者和教师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3
作者 熊慧 李岚 周雪英 《英语教师》 2014年第11期28-34,56,共8页
本文采用开放式问卷、量表问卷和半结构访谈结合的方法,从隐喻分析的角度,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外语教师角色的看法。研究结果发现,学生与外语教师主要通过使用旅程类、建造类以及管道类三大概念隐喻结构,来构造外语教师角色。与外语教师... 本文采用开放式问卷、量表问卷和半结构访谈结合的方法,从隐喻分析的角度,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外语教师角色的看法。研究结果发现,学生与外语教师主要通过使用旅程类、建造类以及管道类三大概念隐喻结构,来构造外语教师角色。与外语教师相比,学生更赞同旅程类隐喻,而对于以塑造导向和知识传递导向为中心的建造类、管道类隐喻,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对外语教师角色看法的不匹配对于了解外语教师教学方法,洞悉外语学习者的愿望等提供了相关的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师角色 隐喻分析 旅程类隐喻 建造类隐喻 管道隐喻
下载PDF
说“道” 被引量:2
14
作者 包智明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26-38,共13页
文章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道"的词义从"路"到"说"的演变过程。在"道"的使用频率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道"的词义演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说"义的"道&... 文章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道"的词义从"路"到"说"的演变过程。在"道"的使用频率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道"的词义演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说"义的"道"在先秦的主导用法是与"言"等名词合用,秦汉以后才脱离"言"单独使用。二是根据现代语言学理论对词性转换的认识。文章穷尽分析"道"的动词用法,指出具体的"道"(路义)和抽象的"道"(方法、规律义)都可以用作名-动转换的名词词根,由此衍生出"道"为"推崇"的动词义项。现有辞书、文献把先秦句子中的"道"理解为"说"的,大多都可以诠释为与"推崇"有关的词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性转换 词义演变 管道隐喻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多义动词的框架语义学阐释——以动词“代表”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92-96,共5页
采用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多义动词这一普遍现象,结合认知语义学中的管道隐喻,深入阐释导致多义动词产生的不同语义框架,并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语义框架中各框架元素的句法实现方式,进一步揭示不同框架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多义动词 框架语义学 管道隐喻 认知
下载PDF
数量象似性原则在汉英互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晓斌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43,共3页
根据"管道隐喻论"和"空间隐喻"的观点,内容是物体,形式是容器。容器小时,里面的内容就少;容器大时,里面的内容就多。语言表达越长,所表达的概念信息量就越多,反之亦然。在进行汉英互译时,必须要注意语言形式所起的... 根据"管道隐喻论"和"空间隐喻"的观点,内容是物体,形式是容器。容器小时,里面的内容就少;容器大时,里面的内容就多。语言表达越长,所表达的概念信息量就越多,反之亦然。在进行汉英互译时,必须要注意语言形式所起的表意作用,毕竟形式与意义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象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隐喻 空间隐喻 数量象似性 形式 内容
下载PDF
翻译的意义建构:管道—认知模式 被引量:4
17
作者 祖利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文章梳理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在融合管道隐喻和认知语言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翻译的"管道—认知"模式。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交际,而交际所需的认知过程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被动、机械的管道模式;相反,作... 文章梳理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在融合管道隐喻和认知语言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翻译的"管道—认知"模式。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交际,而交际所需的认知过程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被动、机械的管道模式;相反,作为交际的翻译应是一个基于原文信息、积极构建意义的管道—认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管道隐喻 认知语言学 意义建构 管道—认知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