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覆盖下雷竹笋箨叶性状和食味品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森 谷瑞 +2 位作者 陈双林 郭子武 杨丽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41,共8页
【目的】雷竹是优良的散生笋用竹种,有机材料林地覆盖可以促使竹笋早出,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覆盖会造成雷竹林地下鞭系生长环境的剧烈变化,探究覆盖下竹笋箨叶性状与食味品质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竹笋食味品质形成基础有重要意... 【目的】雷竹是优良的散生笋用竹种,有机材料林地覆盖可以促使竹笋早出,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覆盖会造成雷竹林地下鞭系生长环境的剧烈变化,探究覆盖下竹笋箨叶性状与食味品质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竹笋食味品质形成基础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的覆盖雷竹林和自然经营雷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雷竹覆盖笋和自然笋的箨叶性状和食味品质指标。【结果】1)与雷竹自然笋相比,覆盖笋箨叶的厚度、含水率、长宽比和长宽比可塑性指数及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升幅分别为317.65%、29.82%、22.90%、26.32%、567.59%和193.93%,而箨叶单叶的干质量、含水率、长度、面积和周长的可塑性指数及叶绿素(a、b、a+b)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69.44%、68.18%、17.65%、21.13%、20.83%、94.92%、76.15%和92.76%,说明覆盖对雷竹笋箨叶形态总体上影响并不明显,但对形态可塑性指数和色素含量有重要影响。2)雷竹覆盖笋较自然笋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均显著提高,升幅分别为43.68%、89.55%、128.57%和125%,而总酸、草酸、纤维素、苦味氨基酸和芳香类氨基酸的含量及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则相反,说明覆盖能显著降低竹笋的苦涩味和粗糙度,而明显提高竹笋的甜味。3)冗余分析显示,雷竹笋箨叶叶绿素(a、b、a+b)对竹笋食味品质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箨叶厚度、长宽比、含水率、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结论】雷竹笋可通过箨叶形态可塑性指数和色素含量等性状的适应性变化来应对覆盖条件下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的明显变化,覆盖下竹笋食味品质明显改善,而且箨叶色素含量与竹笋食味品质关系密切,箨叶可能是通过光信号传导影响竹笋食味品质的重要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竹笋 箨叶 形态 色素 食味品质 覆盖栽培
下载PDF
覆盖雷竹笋箨叶碳氮代谢特征及其与竹笋食味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森 董亚文 +3 位作者 陈双林 郭子武 杨丽婷 谢燕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9-116,共8页
【目的】探究雷竹林地覆盖对竹笋箨叶碳氮代谢的影响,以及箨叶的变化是否会影响竹笋食味品质,以此揭示竹笋食味品质形成机制,为高品质竹笋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立地条件一致的自然经营雷竹林和覆盖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自然笋和覆盖... 【目的】探究雷竹林地覆盖对竹笋箨叶碳氮代谢的影响,以及箨叶的变化是否会影响竹笋食味品质,以此揭示竹笋食味品质形成机制,为高品质竹笋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立地条件一致的自然经营雷竹林和覆盖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自然笋和覆盖笋箨叶养分含量、碳氮代谢酶活性和竹笋食味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雷竹覆盖笋箨叶可溶性糖、淀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蔗糖合成酶、谷氨酸合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自然笋均显著升高,而箨叶N含量则相反。2)覆盖雷竹笋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较自然笋均显著升高,而酸味、苦味、粗糙类及鲜味物质含量及比例降低。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雷竹笋箨叶可溶性糖、淀粉、NSC含量以及蔗糖合成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竹笋甜味物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竹笋苦涩味、酸味和纤维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箨叶N含量则相反。【结论】覆盖对雷竹笋箨叶碳氮代谢有重要影响,雷竹笋箨叶可以通过适应性调节来应对覆盖条件下的环境剧烈变化,从而改善竹笋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覆盖栽培 箨叶 碳氮代谢 竹笋食味品质
下载PDF
6属22竹种箨叶养分与竹笋食味品质的关系
3
作者 徐森 董亚文 +3 位作者 陈双林 郭子武 杨丽婷 谢燕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3-1380,共8页
箨叶是竹笋特有器官,居于箨鞘顶端,其养分含量是否存在种间差异,对竹笋食味品质形成是否有重要影响尚不清楚。以立地条件和人工干扰措施一致的6个属22个竹种(或变型)为研究对象,对各竹种箨叶养分含量以及竹笋呈味物质和粗糙度物质含量... 箨叶是竹笋特有器官,居于箨鞘顶端,其养分含量是否存在种间差异,对竹笋食味品质形成是否有重要影响尚不清楚。以立地条件和人工干扰措施一致的6个属22个竹种(或变型)为研究对象,对各竹种箨叶养分含量以及竹笋呈味物质和粗糙度物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竹种箨叶N、P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异系数介于23.66%~35.30%,属中等变异指标,而箨叶C、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属弱变异指标;竹笋草酸、单宁、木质素含量和苦味、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及鲜味氨基酸比例的变异系数均达54%以上,属强变异,其他食味品质指标变异系数介于22.95%~49.31%,属中等变异;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箨叶N、P含量与竹笋草酸、总酸、单宁含量和苦味、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纤维素含量和甜味、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呈显著负相关;箨叶C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竹笋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竹笋草酸、总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箨叶淀粉含量与竹笋木质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箨叶N是影响竹笋食味品质的主要养分指标。可见,箨叶养分含量和竹笋食味品质均存在种间差异,箨叶养分含量对竹笋食味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高N促进竹笋苦味、酸涩味和芳香类物质的合成,而抑制甜味和鲜味物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笋 箨叶 养分 食味品质 种间差异
原文传递
竹子箨叶形态性状的种间差异及其与竹笋食味品质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森 谷瑞 +3 位作者 陈双林 郭子武 杨丽婷 董亚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0-277,共8页
竹笋是大众喜爱的森林蔬菜,其食味品质存在种间差异,且出土前后品质存在明显的变异。箨叶是竹笋的重要器官,居于箨鞘顶端,是竹笋出土时最先感光部位,是否与竹笋食味品质变异密切相关?目前尚不清楚。为此,以同一地点、立地条件和人工干... 竹笋是大众喜爱的森林蔬菜,其食味品质存在种间差异,且出土前后品质存在明显的变异。箨叶是竹笋的重要器官,居于箨鞘顶端,是竹笋出土时最先感光部位,是否与竹笋食味品质变异密切相关?目前尚不清楚。为此,以同一地点、立地条件和人工干扰措施一致的6个属22个竹种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竹种箨叶形态性状和竹笋食味品质指标,为揭示竹笋食味品质形成基础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2个竹种箨叶单叶面积、单叶干重的变异系数达88%以上,属强变异指标,其他指标变异系数介于32%~48%,属中等变异指标,说明不同竹种箨叶形态性状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同一竹种的不同变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2)22个竹种竹笋草酸、单宁、木质素含量和苦味氨基酸、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以及鲜味氨基酸比例的变异系数达54%以上,属强变异指标,其他食味品质指标变异系数介于22%~50%,属中等变异指标,说明不同竹种以及同一竹种不同变型间竹笋食味品质均存在明显差异。(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箨叶长宽比和单叶周长与竹笋糖酸比和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草酸、苦味氨基酸、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箨叶厚度和单叶面积与竹笋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比叶面积则相反。可见,箨叶形态性状与竹笋食味品质指标关系密切,箨叶长宽比、单叶周长、单叶面积、厚度和比叶面积对竹笋食味品质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笋 箨叶 形态性状 食味品质 种间差异
原文传递
“四看一捏”识退笋
5
作者 祝新研 《当代蔬菜》 2004年第4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春笋 竹笋 退笋 露珠 箨叶 华水 笋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