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 被引量:6
1
作者 黄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6,236,共8页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讨论了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指出上海美专的篆刻课程,并非独立的学科,而是中国画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由此"篆刻"进入了学院的教学,并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启了现代教学模式的篆刻教育。文章从课程设...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讨论了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指出上海美专的篆刻课程,并非独立的学科,而是中国画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由此"篆刻"进入了学院的教学,并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启了现代教学模式的篆刻教育。文章从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师资等诸方面讨论了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的成就,并就篆刻在民国时期艺术分类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指出正是像上海美专等学校在书法和篆刻教育上的实践,及当时的艺术学校在中国本土艺术上的觉醒和高度重视,才可能有在艺术理论层面对篆刻这样的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文章认为在今日复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了解上海美专篆刻教育的过去,重新认识中国艺术体系的内涵,是有反思的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上海美专 篆刻教育
下载PDF
浅谈对大学生进行篆刻教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暴学伟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9-40,共2页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篆刻方面的教育,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对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等都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篆刻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在讲述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篆刻方面的教育,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对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等都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篆刻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在讲述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学会写印稿、印稿上石和运用刀法,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教育 意义 实施
下载PDF
高等书法篆刻教育出人才、出作品是硬道理
3
作者 傅舟 《江苏教育》 2022年第13期1-1,共1页
通常,高校杰出校友在入学时以学校的品牌形象为傲,高校则以成为精英人物的杰出校友为荣,两者形成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主要亮点。杰出校友累积起高校品牌形象的标志,名牌高校又不断地培养出杰出校友。这是一种互为表里、相互生成的良性循... 通常,高校杰出校友在入学时以学校的品牌形象为傲,高校则以成为精英人物的杰出校友为荣,两者形成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主要亮点。杰出校友累积起高校品牌形象的标志,名牌高校又不断地培养出杰出校友。这是一种互为表里、相互生成的良性循环关系。国内著名院校和全国重点美术院校与其杰出校友亦复如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出校友 名牌高校 美术院校 精英人物 良性循环 篆刻教育 历史文化积淀 互为表里
下载PDF
论方介堪篆刻教育及其当代价值
4
作者 张雯珊 《书法教育》 2021年第12期90-95,共6页
方介堪不仅在篆刻艺术上成就卓著,而且在篆刻教育上也有一定的贡献。其门生众多,桃李遍布,在篆刻教学中,方介堪对学生循循善诱,其学生亦能不囿师法,濯古来新。探析方介堪的篆刻教育实践与理念,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他的篆刻艺术追求,也对当... 方介堪不仅在篆刻艺术上成就卓著,而且在篆刻教育上也有一定的贡献。其门生众多,桃李遍布,在篆刻教学中,方介堪对学生循循善诱,其学生亦能不囿师法,濯古来新。探析方介堪的篆刻教育实践与理念,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他的篆刻艺术追求,也对当今篆刻教育的发展具有启迪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介堪 篆刻教育 濯古来新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上海篆刻教育状况探析
5
作者 张学津 《书法教育》 2021年第10期66-75,共10页
民国时期是篆刻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在西方学校教育模式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篆刻也被纳入美术教育中,实现了篆刻教育的近代化转型。除传统的师徒传授之外,专业美术院校、业余美校、普通院校、社会机构、书画社团和篆刻家个人... 民国时期是篆刻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在西方学校教育模式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篆刻也被纳入美术教育中,实现了篆刻教育的近代化转型。除传统的师徒传授之外,专业美术院校、业余美校、普通院校、社会机构、书画社团和篆刻家个人,也纷纷开展篆刻教学。这种转变不仅增加了篆刻家的经济收入,也给广大学生、篆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促进了篆刻人才的培养、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篆刻艺术的普及。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篆刻教育的多样化模式,也为之后篆刻教育的发展和篆刻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篆刻教育 近代化 学校教育 社会培训
下载PDF
“印宗秦汉”理念下的篆刻审美教育
6
作者 黄越华 王钰登 刘琪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9,共6页
篆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审美意象,在中华美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印宗秦汉”作为主流的印学审美理念,将这一理论引入篆刻美育中,可以拓展传统艺术中美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印宗秦汉”的理念代表元... 篆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审美意象,在中华美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印宗秦汉”作为主流的印学审美理念,将这一理论引入篆刻美育中,可以拓展传统艺术中美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印宗秦汉”的理念代表元代集古印谱思潮下复古审美的回归及正统印学观的复兴,使明、清之后的篆刻面貌呈现出丰富的审美特征。通过论述篆刻艺术的刀法、章法、意象和印材的具体审美表现,实现“印宗秦汉”理念下的篆刻审美回归,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进而赋予篆刻艺术对美育的功能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促进人性的完满和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篆刻教育 印宗秦汉 篆刻技法
下载PDF
论学校篆刻教育的发端(1912—1949)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俊峰 《西泠艺丛》 2021年第9期65-69,共5页
近代以来,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教育经历了"私塾传授"到"学校教育"的转变。篆刻作为一种传统技能,于20世纪初进入学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形式是以课外游艺的方式开设。20世纪30年代,篆刻课由课外研究会转变为大... 近代以来,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教育经历了"私塾传授"到"学校教育"的转变。篆刻作为一种传统技能,于20世纪初进入学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形式是以课外游艺的方式开设。20世纪30年代,篆刻课由课外研究会转变为大学设置专门篆刻课程。篆刻课程的开设,推动了篆刻教材的撰写。今天可见的民国篆刻著作,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篆刻教材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民国时期篆刻课程的开设不仅为当时培养了篆刻人才,也为当代篆刻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大批实用的篆刻著述。梳理清学校篆刻教育的发端,正是本文写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教育 发端 民国时期
原文传递
当代篆刻教育的现代语境初探
8
作者 梁鸿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1-82,共2页
当代篆刻教育的现代语境是由多种因素构在。篆艺术构建了一个鲜明的仅属于东方文化大系的视觉语言,除了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承接和延续性,还应在现代视觉上赋予时代的语絮。
关键词 篆刻教育 现代语境 美感 符号化 抽象化 高等教育 继承
原文传递
初探“大印学”学科思想构造与高等艺术院校篆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9
作者 孙熠琮 《西泠艺丛》 2022年第4期61-66,共6页
2021年5月,陈振濂于“当代印学研究·新时代·新路径·新视野的探索学术座谈会”上发表总结讲话,并就“大印学”概念的产生及其观念的思想构造抒发己见。在笔者看来,随着当代高等书法篆刻教育逐步先导化、系统化、科学化,... 2021年5月,陈振濂于“当代印学研究·新时代·新路径·新视野的探索学术座谈会”上发表总结讲话,并就“大印学”概念的产生及其观念的思想构造抒发己见。在笔者看来,随着当代高等书法篆刻教育逐步先导化、系统化、科学化,且社会美育不断得到重视的大前提下,陈振濂的发言将“篆刻”从依附于书法的旁系分支提升至“印学”之二级学科建设层面,以“大印学”为教学框架的当代高校篆刻教育学科建设之萌芽已然浮现。笔者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专业出身,通过相应资料以及自身学习体会,分析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近20年来发表论文之研究走向和近年来各大期刊发表的关于高等艺术院校篆刻教育相关问题现象的论文,并加以梳理和评述,以期能呈现一篇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印学 传统印学 篆刻教育
原文传递
新形势下高校篆刻艺术教育考察与文化反思 被引量:7
10
作者 谭文选 《美术学报》 2016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新形势下,随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大环境也得到良性改善。然而,当前高校书法篆刻教育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无法回避,亟待解决。本文以篆刻为视角,针对全国设有书法专业的院校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力图... 新形势下,随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大环境也得到良性改善。然而,当前高校书法篆刻教育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无法回避,亟待解决。本文以篆刻为视角,针对全国设有书法专业的院校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力图呈现篆刻教育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通过文化反思建构当代篆刻艺术教育的课题,呼吁广大高校形成高端人才培养卓识,推进书法篆刻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书法高等教育实操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篆刻教育 字学 文化反思
原文传递
素心斋艺谭存录
11
作者 潘主兰 林公武(整理) 《大学书法》 2022年第1期4-10,F0002,1,F0004,共10页
潘主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诗人。先生在诗、书、画、印、文字学方面均有非常深厚的造诣,特别对甲骨文书法有独到的认识,运笔如刀,作品典雅高古、自成一格。先生对寿山石雕刻、文化的研究,有开宗明义之功。先后... 潘主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诗人。先生在诗、书、画、印、文字学方面均有非常深厚的造诣,特别对甲骨文书法有独到的认识,运笔如刀,作品典雅高古、自成一格。先生对寿山石雕刻、文化的研究,有开宗明义之功。先后著有《谈刻印艺术》《近代印人录初稿》《寿山石刻史话》《潘主兰谈艺丛稿》等。先生长居闽中,对福建书法、篆刻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刊特邀请福建师范大学蔡清德先生筹措“时代名师--潘主兰”专题,以展示潘主兰先生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主兰 甲骨文书法 福建师范大学 自成一格 寿山石雕刻 篆刻艺术教育 运笔 文字学
下载PDF
高校篆刻通识课程教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鹰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71-75,共5页
当前,中国高校艺术通识教育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存在重大问题。本文从高校篆刻通识教育现状入手,阐述了高校开展篆刻通识教育的当代价值,以课程研究实践为基础,详细论述了高校篆刻通识课程结构体系,包括课程层次梯度科学分析、教学目... 当前,中国高校艺术通识教育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存在重大问题。本文从高校篆刻通识教育现状入手,阐述了高校开展篆刻通识教育的当代价值,以课程研究实践为基础,详细论述了高校篆刻通识课程结构体系,包括课程层次梯度科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特色等方面以及高校篆刻通识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评价。文章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的视角,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创造性地解决篆刻艺术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推进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艺术教育 篆刻通识教育
原文传递
骆芃芃:加强篆刻学科制度建设 凸显社会人文价值
13
作者 陈青 《艺术教育》 2022年第4期21-22,共2页
篆刻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篆刻艺术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国粹之一,经历3700余年的发展,演变出诸多表现形式。这门以镌刻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艺术,将万千气象集于方寸之间,具有丰富且深厚的艺术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在... 篆刻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篆刻艺术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国粹之一,经历3700余年的发展,演变出诸多表现形式。这门以镌刻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艺术,将万千气象集于方寸之间,具有丰富且深厚的艺术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在继2019年提交“中小学生普及篆刻教育、增强传统印章在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提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篆刻教育 博士研究生导师 表现形式 实用功能 方寸之间 艺术性
原文传递
《中国篆刻艺术通讲》
14
《西泠艺丛》 2020年第12期78-78,共1页
刘欣耕、陈行健主编的《中国篆刻艺术通讲》由文物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本书是由多位当代篆刻艺术名家撰稿辑集而成,是一本关于篆刻技法及评论的书籍。其撰稿作者包括西泠印社社员、当今篆刻名家、印学理论研究专家,且就各自所长分... 刘欣耕、陈行健主编的《中国篆刻艺术通讲》由文物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本书是由多位当代篆刻艺术名家撰稿辑集而成,是一本关于篆刻技法及评论的书籍。其撰稿作者包括西泠印社社员、当今篆刻名家、印学理论研究专家,且就各自所长分别撰写。全书分为三编:"篆刻艺术简史""篆刻基本技法""经典印章作品解析",每编侧重不同,内容充实,言之成理,对读者有相当的启示,是一本并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篆刻教育参考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艺术 西泠印社 作品解析 篆刻教育 文物出版社 基本技法 实用性 一本
原文传递
从方介堪弟子篆刻丰富性看其篆刻理路中的『守』与『变』
15
作者 牛健 《书法》 2022年第2期76-80,共5页
方介堪是近现代印坛中的篆刻大家,同时,他培养了一批当代极具有影响力的篆刻名家。这种鸾翔凤集的现象和他的『守』与『变』的篆刻理路不可分割。本文从其弟子等视角出发,探寻其印艺理念培养模式的优胜之处,并希冀以此对当下高等篆刻教... 方介堪是近现代印坛中的篆刻大家,同时,他培养了一批当代极具有影响力的篆刻名家。这种鸾翔凤集的现象和他的『守』与『变』的篆刻理路不可分割。本文从其弟子等视角出发,探寻其印艺理念培养模式的优胜之处,并希冀以此对当下高等篆刻教育的授课思路、方式、方法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介堪 弟子 高等篆刻教育 启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