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籥——单管?多管?——兼与王秉义先生商榷 被引量:3
1
作者 唐朴林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3-57,共5页
《乐府新声》 2 0 0 1年第三、四期发表了王秉义的《远古乐器“籥”考释》 (以下简称王文 )。本文不同意王文为籥下的结论匏类、多管笙属乐器 ;应为竹类、单管、无吹孔、多音孔、斜吹边棱乐器。
关键词 单管 多管 王秉义 古代乐器 中国 音乐史
下载PDF
远古乐器“籥”考释(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秉义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远古乐器 音乐艺术 艺术形式 音色
下载PDF
远古乐器“籥”考释(上)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秉义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2-45,共4页
籥,为古史传说时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所创制的一件原始簧管乐器。由于年代湮远 ,当时的实物难以留存至今 ,后人欲窥察其基本轮廓 ,只能借助和运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考察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 ,遵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籥,为古史传说时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所创制的一件原始簧管乐器。由于年代湮远 ,当时的实物难以留存至今 ,后人欲窥察其基本轮廓 ,只能借助和运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考察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 ,遵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原则 ,客观地对待传说 ,择其合理者予以阐释。本文在广采多家成果的基础上反复论证 ,试图将已被学术界视之为定论的“排箫说”加以修正 ,还其“笙之初形说”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古乐器 簧管乐器 音乐艺术 艺术事业 音乐史
下载PDF
试析《公羊传》对“万入去籥”的误读
4
作者 马金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20年第1期55-59,共5页
《公羊传》对《春秋·宣公八年》中“万入去籥”的阐释值得质疑。它误解了春秋“万舞”的内涵,错释了周代彻乐的制度,引发了后世诸家不休的争论。结合对《诗》《周礼》等先秦文献的分析,“万入去籥”表现出与《公羊传》之理解完全... 《公羊传》对《春秋·宣公八年》中“万入去籥”的阐释值得质疑。它误解了春秋“万舞”的内涵,错释了周代彻乐的制度,引发了后世诸家不休的争论。结合对《诗》《周礼》等先秦文献的分析,“万入去籥”表现出与《公羊传》之理解完全不一样的真实内涵:在以干羽为舞的大型“万舞”中,鲁宣公撤去以“籥”为代表的乐器,进行单纯的文舞和武舞祭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传》 “万入去 “万舞” 彻乐
下载PDF
《周礼·籥章》与周部族的岁时活动 被引量:3
5
作者 付林鹏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127,共7页
在《周礼》所存乐官中籥章是比较特殊的,其不是周人制礼作乐的产物,而是自先周流传下来的带有部族色彩的一类职官:从乐器来看,籥章所演奏的土鼓和豳籥都是自伊耆氏时代遗留下来的原始乐器;从乐曲来看,籥章所演奏的《豳风》、《豳雅》、... 在《周礼》所存乐官中籥章是比较特殊的,其不是周人制礼作乐的产物,而是自先周流传下来的带有部族色彩的一类职官:从乐器来看,籥章所演奏的土鼓和豳籥都是自伊耆氏时代遗留下来的原始乐器;从乐曲来看,籥章所演奏的《豳风》、《豳雅》、《豳颂》等都是用于部落农事礼俗的乐曲;从文化功能来看,籥章负责迎寒暑、祈年、蜡祭等岁时礼仪活动的奏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籥章岁时奏乐活动的考察,可以解决《七月》与《豳诗》、《豳雅》、《豳颂》之间的关系,使聚讼已久的诗经学案获得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周 《七月》 岁时
原文传递
南阳汉画中的古籥画像略考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唯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籥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从字形学和汉画像可知,籥是编管乐器,应是笙之初形。
关键词 编管乐器 汉画像 笙之初形
原文传递
以胡承珙《小尔雅义证》“键谓之籥”条为例谈谈古籍整理中的点校问题
7
作者 郭理远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6-159,共4页
《小尔雅》是增补《尔雅》的一部训诂专书,在《小尔雅》的注本中,胡承珙的《小尔雅义证》成就较高,最为世人推重。以《小尔雅义证》"键谓之籥"条为例来看,今人对此书的整理、引用存在不少点校问题,主要有标点问题、文字的错... 《小尔雅》是增补《尔雅》的一部训诂专书,在《小尔雅》的注本中,胡承珙的《小尔雅义证》成就较高,最为世人推重。以《小尔雅义证》"键谓之籥"条为例来看,今人对此书的整理、引用存在不少点校问题,主要有标点问题、文字的错讹脱衍、没有指出原书引文方面的错误等。在古籍整理工作中,整理者和出版者都应该细心审校,尽量减少或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尔雅义证 键谓之 古籍整理 点校
原文传递
吹管乐器“龠”刍议
8
作者 王俊涛 《艺术评鉴》 2023年第12期23-27,共5页
古籍中记载着一种吹管乐器“龠”:“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土鼓、樻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左手執龠,右手秉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但其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大家也只闻其名未见其形,虽典籍中有其形... 古籍中记载着一种吹管乐器“龠”:“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土鼓、樻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左手執龠,右手秉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但其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大家也只闻其名未见其形,虽典籍中有其形制的相关记载,但大家在字形及单管编管等方面依旧各执一词,未达成共识。笔者针对学界的争论,从字形、字义出发,以文献史料为据发现:“龠”“籥”最早在西汉时期已同“意”,而龠在汉之前可能是编管乐器,但在汉之后已然发展为单管乐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器异名 编管 单管
下载PDF
论当代辞书史著对“龠”的错误定说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正国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44-48,共5页
"龠"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件关乎音律音阶的起源乃至华夏礼乐文明源头的神秘吹管乐器。其形制,据汉代以降的历代文献记载,是一种如笛、似笛的"单管"乐器,是中国"笛"类乐器的先祖,其形制及吹法并未真正的失... "龠"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件关乎音律音阶的起源乃至华夏礼乐文明源头的神秘吹管乐器。其形制,据汉代以降的历代文献记载,是一种如笛、似笛的"单管"乐器,是中国"笛"类乐器的先祖,其形制及吹法并未真正的失传,至今仍生生不息地活在民间。但在当代的辞书史著中,"龠"却被完全错误地定说为状若排箫的"编管"乐器。我们应当重新检点故籍、尊重历史的成说及当代客观科学的考证,对"龠"的错误定说予以全面的拨谬返正,还"如笛""似笛"的古龠历史之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龠如笛 龠象排箫 单管 编管 形训 声训 韦编
下载PDF
社祀用乐与《豳风·七月》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胜高 《励耘学刊》 CSSCI 2018年第1期1-20,共20页
《周礼·春官宗伯·籥章》言籥章及其属官四时演奏豳之诗、雅、颂,结合《礼记·月令》可以发现,仲春社祀、仲秋社祀、祈年大割、季冬蜡祭皆在社中举行。《豳风·七月》以物候分段,所描写的正是四时祀社之场景,故豳之诗... 《周礼·春官宗伯·籥章》言籥章及其属官四时演奏豳之诗、雅、颂,结合《礼记·月令》可以发现,仲春社祀、仲秋社祀、祈年大割、季冬蜡祭皆在社中举行。《豳风·七月》以物候分段,所描写的正是四时祀社之场景,故豳之诗、雅、颂乃豳地四时社祀用乐,为乐官协风作乐而成,是体现授时布政功能的风土之作,自周迁岐之后,用为周社祭祀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豳风·七月》 社祀用乐 协风作乐
下载PDF
论唐代帝王诗序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振华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1年第1期67-81,共15页
帝王的诗歌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中葛天氏之乐,有"玄鸟在曲"之句,《周礼》中记载上古黄帝有《云门》之歌,帝尧有《大唐之歌》,《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吕氏春秋》载:&... 帝王的诗歌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中葛天氏之乐,有"玄鸟在曲"之句,《周礼》中记载上古黄帝有《云门》之歌,帝尧有《大唐之歌》,《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吕氏春秋》载:"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均由于时代荒古邈远,这些诗歌在疑似之间。至秦始皇作《仙真人诗》,虽见于《史记》,也让人信疑参半。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算是比较确凿的帝王创作。汉武帝文韬武略,开创了炎汉盛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序 诗歌创作 帝京篇 葛天氏之乐 仙真 五弦之琴 德宗 应制诗 中宗
下载PDF
伟烈之谜三部曲——一行观测磁偏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闻人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5,共9页
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1859年发表《中国磁针》一文,称8世纪僧一行早就发现磁偏角。因为伟烈氏未提供资料出处及中文原文,此后中外汉学家们不断地寻找其原文,均未成功。现已查明,伟烈氏引文出自他的中文藏书:清代学者张作楠《... 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1859年发表《中国磁针》一文,称8世纪僧一行早就发现磁偏角。因为伟烈氏未提供资料出处及中文原文,此后中外汉学家们不断地寻找其原文,均未成功。现已查明,伟烈氏引文出自他的中文藏书:清代学者张作楠《翠薇山房数学》中的《揣籥小录》(1820)。中文原文为:'僧一行尝以针较北极,针指虚危之间,极在虚六度初,针实偏于极右二度九十五分。北极偏右则知南极偏左矣。'这段资料源自陆燿《切问斋集》一行遗闻,而《切问斋集》一行遗闻源自杨光先《针路论》'一行针诀''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李淳风《针石论》和杨光先《针路论》'一行针诀'揭示:指南浮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不晚于8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烈亚力 僧一行 磁针 磁偏角 《揣小录》 《切问斋集》 杨光先 《针路论》
下载PDF
“龠”义再辨——从乐器的开孔、用音角度重审前人“龠”字释义误区
13
作者 肖健楠 雷晶 +1 位作者 贺鹏 范煜梅(指导) 《戏剧之家》 2021年第28期64-66,共3页
根据中国音乐"隔八相生"的规律和"旋相为宫"的用法,本文从乐器开孔、用音角度,论证了单管开口乐器如古代两孔笛、三孔龠,在不同律准下,通过控制吹奏力度,在泛音参与下,可以完整演绎中国音乐的五音、七声用音结构。... 根据中国音乐"隔八相生"的规律和"旋相为宫"的用法,本文从乐器开孔、用音角度,论证了单管开口乐器如古代两孔笛、三孔龠,在不同律准下,通过控制吹奏力度,在泛音参与下,可以完整演绎中国音乐的五音、七声用音结构。作为单管乐器的三孔龠,可以单手操作,实现《诗经》"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艺术美学。因此证明,郭沫若等古文字研究者将"龠"从象形字的角度解释为编管乐器的说法有误。甲骨文中的"龠"字常见形态,当为"六书"中会意造字,示其鸣律和众人唱诗之祭礼,与编管象形无涉。"龠"出现乐器含义,当稍晚。作为乐器的龠,定律演声,与唐代吕才制作的尺八,展示了同样的制作及定音原理,且暗合古代天人合一的意象,当为雅乐研究中无法绕开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孔 泛音 隔八相生 十二律 七声 秉翟 甲骨文
下载PDF
释甲骨文中的“■”字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婷婷 《音乐探索》 2020年第3期87-92,共6页
殷墟甲骨文“■”在卜辞中的考释众说纷纭,以致对其内涵莫衷一是。基于穷尽式检索,通过分析字形与卜辞用例、对比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考释出卜辞中的“■”应释为“籥”,本义是“排箫”,在卜辞中用为一种辅助祭仪,指吹奏排箫以助成祭祀... 殷墟甲骨文“■”在卜辞中的考释众说纷纭,以致对其内涵莫衷一是。基于穷尽式检索,通过分析字形与卜辞用例、对比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考释出卜辞中的“■”应释为“籥”,本义是“排箫”,在卜辞中用为一种辅助祭仪,指吹奏排箫以助成祭祀。同时结合古文献说明籥祭的原始宗教含义,其实是源自古人对声音的崇拜,常使用音乐迎接神灵降临,祈求获得佑助。最后,从籥祭的目的、主体、对象、所辅助的祭祀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殷商时代籥祭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宗教含义
下载PDF
焦循的文学论述及其学术史意义探析
15
作者 邱培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宋、明道学传统下的文学论述以"文以载道"为主轴,"六经皆文"的主张则将道学、经学与文学紧紧绑束,使文学失去其独立地位。焦循于此传统下却主张知识各还其体,各代还其各代,分开独立视之。因此,焦循沿袭《汉志》以&q... 宋、明道学传统下的文学论述以"文以载道"为主轴,"六经皆文"的主张则将道学、经学与文学紧紧绑束,使文学失去其独立地位。焦循于此传统下却主张知识各还其体,各代还其各代,分开独立视之。因此,焦循沿袭《汉志》以"诗赋"命名文学之作,且厘清"集部"之内涵,而不与辞章诗赋等文学之作混淆。如是的理念具体落实于晚年所亲自编纂的《易余籥录》,亦展现清儒实事求是的学术理念。另一方面,在诗赋辞章之学的知识体系中,焦循勾勒出一条从《楚辞》经汉赋、魏晋五言诗、唐代近体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时文的韵文源流,并宣明"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主张。如是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建构文学史的潜流之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六经皆文 知识转型 《易余录》
下载PDF
大禹与夏代音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健乔 《文史杂志》 2018年第5期41-43,共3页
大禹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和政治家,还是乐器制造专家。他发明了"鼗""铎"这两种非常古老的乐器。他还用钟、鼓、铎、磬、鼗来广纳群言。这充分说明在那个时代,音乐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用乐器处理政事,不仅是音乐管理,... 大禹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和政治家,还是乐器制造专家。他发明了"鼗""铎"这两种非常古老的乐器。他还用钟、鼓、铎、磬、鼗来广纳群言。这充分说明在那个时代,音乐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用乐器处理政事,不仅是音乐管理,也是政事管理。因为大禹而产生的《候人歌》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情歌,被称为"南音之始"。大禹治水成功后,命皋陶作乐舞《夏籥》,以表现治水功绩。这部乐舞是歌颂治水英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远古乐器 乐器参政 最早情歌 《夏》乐舞
下载PDF
商周万舞考 被引量:7
17
作者 屠志芬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1期47-55,共9页
根据卜辞考证,商代的万舞是一种以干戚为舞具的武舞,具有威严雄强的舞蹈风貌,因其带有"兵象"而主要用于止雨、祭祀男性祖先和禳除灾祸。作为舞蹈的"万",其甲骨文字形是"万"而不是"萬",其原型... 根据卜辞考证,商代的万舞是一种以干戚为舞具的武舞,具有威严雄强的舞蹈风貌,因其带有"兵象"而主要用于止雨、祭祀男性祖先和禳除灾祸。作为舞蹈的"万",其甲骨文字形是"万"而不是"萬",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刑天舞干戚的神话。商周政权交替之际,万舞被用于武王克商的祭祖大典当中。西周以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改造:一是其持干戚以舞的基本形态被改编进周的专属国乐《大武》,虽在有周一代备受重视,却从此失去了"万舞"之名;二是周公制礼作乐的过程中,随着商乐《大濩》性质功能的被改变,羽籥之舞成了万舞的另一面。万舞的祭祖功能被西周雅乐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发展了,其止雨、祛灾祓除的凌厉巫舞部分则与傩舞逐渐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舞 干戚 《大濩》 《大武》
原文传递
以小说见证历史——论宋懋澄小说的纪实性特质 被引量:1
18
作者 霍现俊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9-197,共9页
明代中后期的文言小说创作,其发展轨迹大体可以表述为由托古事或借寓劝诫到逐渐贴近现实再到直面现实的时事类纪实小说的转向。万历时期宋懋澄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反映"朝政军国大事"还是"市井生活",都深深吻合着时... 明代中后期的文言小说创作,其发展轨迹大体可以表述为由托古事或借寓劝诫到逐渐贴近现实再到直面现实的时事类纪实小说的转向。万历时期宋懋澄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反映"朝政军国大事"还是"市井生活",都深深吻合着时代的脉搏,以直接无隔的"时事"见证了他所生活的当代历史,"纪实性"成为其小说最突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懋澄 《九集》小说纪实性特质
原文传递
《大夏》舞诗考
19
作者 胡宁 《北大史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12,374,共13页
周代的仪式乐舞,最重要的是武舞《大武》和文舞《大夏》。《大夏》又名《夏籥》,音乐、舞蹈形式沿袭自夏代,所用之诗则并非一成不变。据《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初典礼中所用《大夏》舞诗是包括'《崇禹生开》三终'在内、... 周代的仪式乐舞,最重要的是武舞《大武》和文舞《大夏》。《大夏》又名《夏籥》,音乐、舞蹈形式沿袭自夏代,所用之诗则并非一成不变。据《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初典礼中所用《大夏》舞诗是包括'《崇禹生开》三终'在内、以大禹传说为内容的一系列诗篇。西周中期,在政治稳定、礼乐大兴的时代背景下,周王朝又将《文王》《大明》《绵》在内的一系列诗篇用于《大夏》,以新的诗辞配合沿袭自夏人的乐舞形式,歌颂并传扬文王、武王以及其他先公、先王的至德丰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王 西周中期 舞蹈形式 诗考 武舞 世俘 逸周书 升歌 文舞
原文传递
魏晋南朝元会雅舞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奕璇 曾智安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1,共7页
元会雅舞有文、武二支舞蹈,曹魏将宗庙祭祀舞蹈用于元会宴乐中,构建了元会雅舞的基本形制。西晋微调了武舞形式,从此开启了以周《大武》、汉《武德舞》、汉《巴渝舞》为武舞和魏《羽籥舞》为文舞的元会雅舞表演形式。三百多年间,雅舞舞... 元会雅舞有文、武二支舞蹈,曹魏将宗庙祭祀舞蹈用于元会宴乐中,构建了元会雅舞的基本形制。西晋微调了武舞形式,从此开启了以周《大武》、汉《武德舞》、汉《巴渝舞》为武舞和魏《羽籥舞》为文舞的元会雅舞表演形式。三百多年间,雅舞舞制微调,名称代有新变。文章深入探讨魏晋南朝时期元会雅舞的演变过程,不仅涉及政治与乐舞的互动关系,更体现了魏晋南朝舞蹈观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会仪 文舞 武舞 干戈矛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