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东久—米林断裂南北界断裂空间展布特征
1
作者 常小鹏 张翔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7-68,共2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藏政策的不断颁布,川藏铁路、雅下水电工程的陆续推进,西藏地区的地质勘察迈上了个崭新的台阶,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之的电法勘探,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于基础地质问题集中于壳幔物质运移及形成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藏政策的不断颁布,川藏铁路、雅下水电工程的陆续推进,西藏地区的地质勘察迈上了个崭新的台阶,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之的电法勘探,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于基础地质问题集中于壳幔物质运移及形成研究,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集中在浅地表的地下构造分析,重点是断裂的空间展布。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浅层4 km之内的探测,查明了工程建设区浅部地质空间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久—米林断裂 米瑞断裂 鲁霞断裂 空间展布 特征
下载PDF
西藏米林6.9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构造属性讨论 被引量:13
2
作者 唐方头 尤惠川 +2 位作者 梁小华 宋键 王晓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3-218,共6页
西藏米林6.9级地震是1950年察隅MS8.6级地震以来东构造结地区发生的第一个6级以上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的无人区,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根据林芝流动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 西藏米林6.9级地震是1950年察隅MS8.6级地震以来东构造结地区发生的第一个6级以上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的无人区,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根据林芝流动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原有台阵观测震中分布以及GPS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分析,发现发震断层为NW向排龙—帮辛断裂,逆冲性质,为新生NW向边坝—达木断裂带中段组成部分;米林地震的发生预示东构造结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加强,未来该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发震断层 东构造结 地震活动 地震趋势
下载PDF
西藏米林地区湖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宗敏 寸金鸿 +3 位作者 庞龙飞 向树元 陈奋宁 江尚松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2-628,共7页
米林地区雅鲁藏布江三级河流阶地上发育厚达52.2m的晚更新世晚期深-浅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物,显示当时米林地区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堰塞湖.为了探讨该套湖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在米林机场剖面采集了259块定向样品进行环境磁... 米林地区雅鲁藏布江三级河流阶地上发育厚达52.2m的晚更新世晚期深-浅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物,显示当时米林地区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堰塞湖.为了探讨该套湖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在米林机场剖面采集了259块定向样品进行环境磁学测试和分析.其中,磁组构分析表明86%的样品具有原生磁组构,它们的最大磁化率主轴κ1指示米林古堰塞湖的物源经历了由南、北方向到西、北东再至西向这一大致顺时针方向变化的趋势,可能与该区的差异隆升作用有关.研究剖面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NRM)和体积磁化率(κ)变化曲线与沉积物的粒度、沉积相关系密切,反映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少经历了4次显著的气候波动;同时,NRM、κ波动曲线能够很好地对应于格陵兰冰心GISP2的δ18O曲线IS1-IS6和IS8,并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YD)和3次Heinrich事件(H1,H2,H3),表明米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系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米林 环境磁学 古气候
下载PDF
2017年米林6.9级地震与1950年察隅8.6级地震的关系及两次地震对周边活动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尹凤玲 韩立波 +1 位作者 蒋长胜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85-3197,共13页
2017年11月18日,我国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6.9地震.其东南220km距离处,1950年发生了察隅8.6级大地震.二者同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拐弯处,周边分布多条活动断裂带.察隅地震作为20世纪我国内陆最大的地震,它的发生对周边断层活动性的影... 2017年11月18日,我国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6.9地震.其东南220km距离处,1950年发生了察隅8.6级大地震.二者同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拐弯处,周边分布多条活动断裂带.察隅地震作为20世纪我国内陆最大的地震,它的发生对周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基于分层半无限空间黏弹性地球模型,计算了察隅地震对周围活动断裂带和米林地震的影响,同时利用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周边活动断层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分析了两次地震的关系,讨论了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和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察隅地震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活动断层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库仑应力变化达到数MPa量级.在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0^(20) Pa·s、摩擦系数为0.4情况下,按照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每年由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累积1~4kPa计算,察隅地震的发生使米林地震提前了相当于2.79~11.15年的时间.米林6.9级地震影响范围和强度有限,只对震源附近的活动断层产生一定影响,库仑应力变化最大为数十kPa量级,对远处的断层影响较小.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在震后黏滞松弛过程中影响逐渐明显,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同震库仑应力计算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察隅地震 黏弹松弛 有效摩擦系数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林 田勤俭 +2 位作者 李文巧 赵妍 徐岳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549-2566,共18页
2017年11月18日在西藏米林发生了MS6.9地震,目前尚未发现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尚不明确.震源机制解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集中在加拉白垒东北坡上一个NW走向的长约36km、宽约8km的狭长条带之内.余震条带的走向及... 2017年11月18日在西藏米林发生了MS6.9地震,目前尚未发现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尚不明确.震源机制解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集中在加拉白垒东北坡上一个NW走向的长约36km、宽约8km的狭长条带之内.余震条带的走向及长度严格受到派乡构造岩片NE边界走向及长度的控制,垂直于该条带的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出一条倾向NE的低倾角逆冲断层面,结合震源机制解及GPS同震位移场的已有结果,初步推断它可能就是发震断层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上游加拉-米林河段两岸的湖相基座阶地面和山脊线在南迦巴瓦、加拉白垒脚下都发生了倾向SW的翘起变形,发震断层面构成了其上盘加拉白垒、南迦巴瓦强烈隆升区与其下盘地貌发生翘起变形的弱隆升区的分界面,推断加拉白垒峰沿着这一断层面不断地逆冲、隆升,以此来调节其两侧的不均匀挤出,而下盘近断层处的褶皱、拖曳等作用逐渐造成了阶地面、山脊线的翘起、弯曲变形.基于夷平面的区域变形分析,认为雅江缝合带作为主干断裂带从整体上控制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东构造结地区的碰撞-挤压格局.印度板块东北犄角的强烈顶撞引起了东构造结附近强烈的断块运动,嘉黎断裂带北侧的地壳显著增厚,主夷平面随之发生裂解.与此同时,由于碰撞带来的强烈挤压,派乡构造岩片、多雄拉变质穹隆沿着缝合带大拐弯内侧不均匀地挤出,南迦巴瓦、加拉白垒随之隆升.此次的米林地震仅仅是该不均匀挤出过程所引发的一次具体的事件,是派乡构造岩片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发生的一次逆冲运动造成的.此外,紧邻此次余震条带的南迦巴瓦NEE边界以及SE边界是一个潜在的地震空区,其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逆冲断层 河流阶地 夷平面 构造变形 发震构造
下载PDF
西藏米林M6.9地震早期余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尹昕忠 周本刚 +3 位作者 陈九辉 韦伟 谢超 郭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22-2331,共10页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早期余震序列进行了全面检测分析.截至2017年11月25日上午08时,我们共获得约10倍的中国地震台网公布的余震事件.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示,本次米林M6.9地震余震呈NW向,位于北东向南迦巴瓦构造结北部的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带之间,沿西兴拉断裂带分布,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破裂特征,主震位于余震分布带中部.根据余震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机制解显示,发震断层的深部几何结构为北东向陡倾,主震北东侧的断层活动为主震及发震断层触发的结果,其深部几何结构也较陡,余震整体沿断层分布长度约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M6.9地震 微震检测 发震构造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基于地震波及InSAR数据的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云华 单新建 +2 位作者 张迎峰 赵德政 屈春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4-1275,共22页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6时34分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 9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构造急剧转向的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文中首先采用远、近场的宽频带地震波波形联...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6时34分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 9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构造急剧转向的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文中首先采用远、近场的宽频带地震波波形联合反演(CAPJoint)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经过Bootstrap法测试后得到2组节面,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依次为302°、76°和84°,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依次为138°、27°和104°。接着利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获取了In SAR同震形变场,所得到的形变场总体趋势同甘卫军研究小组发布的GPS同震位移场相吻合。大地测量(In SAR和GPS)的形变场显示北东盘隆升而南西盘下沉,结合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及逆冲断层形变场应有的特征,推测节面Ⅰ应为发震断层面,断层倾向NE。在此基础上使用In SAR观测数据作为约束进行了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短期余震的分布情况,认为发震断层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本次地震可能是由南迦巴瓦变质体复式背形构造北侧向N倾斜楔入拉萨地体而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近远震联合反演 震源机制解 InSAR形变场 高角度逆冲地震
下载PDF
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6
8
作者 白玲 李国辉 宋博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956-4963,共8页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级地震.地震位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插入的东北犄角,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最为强烈的部位.本研究利用多种近震和远震台网记录的波形和到时数据,对...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级地震.地震位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插入的东北犄角,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最为强烈的部位.本研究利用多种近震和远震台网记录的波形和到时数据,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进行重新确定.结果表明,地震震源深度为海平面以下7km±2km(或地表以下10km±2km),经纬度为(29.87°N±0.01°N,95.02°E±0.01°E).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和地质学资料,我们推测该地震发生在NNW向西兴拉断裂带,南迦巴瓦构造结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和青藏高原东南向逃逸的侧向挤出是该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米林地震 地震重新定位 构造意义
下载PDF
2017年米林6.9级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重定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伟平 杨建思 +2 位作者 王彦宾 姜旭东 郑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8-2058,共11页
利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固定地震台站与南迦巴瓦流动测震台站在2017年11月18日至2017年11月24日记录到的430个余震的直达波走时数据反演得到了震源区的三维P波速度、S波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余震进行了重定位.成像结果显示,... 利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固定地震台站与南迦巴瓦流动测震台站在2017年11月18日至2017年11月24日记录到的430个余震的直达波走时数据反演得到了震源区的三维P波速度、S波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余震进行了重定位.成像结果显示,米林地震震源区在0~5km深度内存在低地震波速度异常;在5~15km深度内,存在高地震波速度异常,该高速异常致使震源区西南侧的地震波速度高于东北侧.重定位结果中,余震呈条带状以NW-SE走向展布,震源深度具有西南方向深、东北方向浅的特征.主震位于11km深度处、高地震波速异常体顶部,余震主要分布在高地震波速度与低地震波速度过渡的区域.对成像结果的分析表明,震源区浅部的低速异常具有低泊松比的特性,与富石英的沉积变质杂岩体-东久杂岩单元的岩性特征有关;深部的速度结构特征则可能反映了发震断层上盘地震波速度高,下盘地震波速度低的介质特性.余震重定位结果与成像结果联合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从11km深度处,东久杂岩体下方的高地震波速度异常顶部开始破裂,继而在5~15km深度内发生后续破裂,后续破裂的发生区域正处于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与冈底斯构造单元接触的形变区内.此外,根据地震波速度计算的泊松比反映了震源区持续的低泊松比特征,暗示此次地震与流体活动并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层析成像 余震重定位
下载PDF
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霞 冯丽丽 +6 位作者 赵玉红 刘磊 苟智栋 樊文杰 贺曼秋 廖晓峰 艾萨·伊斯马伊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94,I0001,共12页
基于中国大陆65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_(S)6.9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 基于中国大陆65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_(S)6.9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异常过程共持续9天;高值异常开始于2017年10月30日,高值持续3天之后出现短时间下降,随即转折上升,再次出现高值异常并持续了4天,在此过程中各高值台站的时序曲线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的形态。空间分布图显示高值异常在中国大陆西部区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的交界处。异常呈“出现-扩大-收缩-消失-扩大-消失”的演化过程,10月31日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值。异常过程结束后10天发生了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距离10月31日异常阈值线5 km。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异常与米林地震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电磁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磁扰动异常 西藏米林M_(S)6.9地震 电磁辐射信号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
下载PDF
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丽峰 王培玲 +1 位作者 张朋涛 孙玺皓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0-367,共8页
以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为研究方法,使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研究了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前的热辐射情况。结果发现震前4个月出现热红外异常,其后续演化方向与相关区域的断裂走向非常一致。在8月10日左右异常面... 以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为研究方法,使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研究了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前的热辐射情况。结果发现震前4个月出现热红外异常,其后续演化方向与相关区域的断裂走向非常一致。在8月10日左右异常面积达最大,相对功率谱大于6倍的面积约为20万km^2,9月20日左右消失。分析相同频率2016年同期数据,结果显示在震中周围并未出现显著异常。时序曲线分析表明在8月12日相对功率谱达到峰值,为平均值的20倍,98天后米林地震发生;从7月4日到9月7日,地震当年相对功率谱偏离背景值和标准差,持续时间为65天。西藏地区的强震热红外异常表现出与地热资源分布较为一致的特征及特征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为判定西藏地区的震情积累了一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功率谱 米林地震 热红外异常
下载PDF
当代西藏米林珞巴族社会变迁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云水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0-35,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米林珞巴族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珞巴族与藏族及其他民族密切交流的结果。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这种文化变迁,采用文化功能和变迁的理论客观描述珞巴族文化变迁现状,勾勒珞、藏文...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米林珞巴族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珞巴族与藏族及其他民族密切交流的结果。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这种文化变迁,采用文化功能和变迁的理论客观描述珞巴族文化变迁现状,勾勒珞、藏文化涵化的过程,同时提出珞巴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机制,探讨在保存珞巴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促进珞巴族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米林 珞巴族 社会变迁 涵化
下载PDF
西藏米林地区人群立克次氏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3
作者 卢登明 马仕金 付伯文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6年第2期125-127,共3页
西藏米林地区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因交通、经费、技术等原因,对立克次氏体病的调查尚无人涉及。由于非法“麦克马洪线”为该地区的南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有“藏南粮仓”之... 西藏米林地区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因交通、经费、技术等原因,对立克次氏体病的调查尚无人涉及。由于非法“麦克马洪线”为该地区的南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有“藏南粮仓”之称。境内原始森林覆盖率约占该区面积的1/2,尚待开发。为其边防建设,边境经济开发提供保障,于1993年6~7月在该地区开展了人群四种立克次氏病感染情况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 材料及方法1.1 调查点选择 确定有代表性的米林、卧龙、甲格为调查点,各点相距40公里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米林地区 立克次氏体感染 血清流行病学
下载PDF
黄芪属与雀儿豆属(豆科)的定界问题———以米林黄芪为例谈谈对二属的认识
14
作者 朱相云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5-277,共3页
本文讨论了黄芪属与雀儿豆属的定界问题。作者以米林黄芪为例 ,分析了不同作者将其处理为不同属成员的原因。在研究了大量标本的基础上 ,进一步确认米林黄芪绝非雀儿豆属植物。同时 。
关键词 黄芪属 雀儿豆属 豆科 定界问题 米林黄芪
下载PDF
2017米林M6.9地震序列监测及南迦巴瓦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佳东 杨建思 +2 位作者 刘莎 王伟平 郑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59-2069,共11页
南迦巴瓦地震台网完整地记录了米林M6.9地震发生的全过程.本文利用南迦巴瓦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对米林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南迦巴瓦台网的定位结果显示,米林主震位于29.89°N,95.04°E,震源深度为16.7km,余震序列呈NW向展布... 南迦巴瓦地震台网完整地记录了米林M6.9地震发生的全过程.本文利用南迦巴瓦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对米林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南迦巴瓦台网的定位结果显示,米林主震位于29.89°N,95.04°E,震源深度为16.7km,余震序列呈NW向展布,分布在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连线的东北部靠近帕隆-旁辛断裂.经计算,本次地震的h值为1.26,b值为0.84,综合序列衰减情况分析,本次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地震.米林地震前,南迦巴瓦峰地区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均匀性,自研究区1992年ML6.2地震以来,研究区每12年左右发生一次ML6.0级以上地震,2017年至米林地震前,研究区6月前与6月后的地震活动差异很大,6月后的地震活动在频度上要明显强于6月前.空间分布上,米林地震震中附近为研究区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区域,属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和帕隆-旁辛断裂交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M6.9地震 地震序列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米林震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易发性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卢佳燕 李为乐 +3 位作者 刘刚 何敬 杨超 龙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3-190,共8页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发生MS6.9级强震并引发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为研究其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遥感技术提取该区域的滑坡、崩塌等灾害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水系和断层等六种地震触发的地质灾...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发生MS6.9级强震并引发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为研究其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遥感技术提取该区域的滑坡、崩塌等灾害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水系和断层等六种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影响因素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所占权重,得到了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地质灾害总面积达到32.77km2,并以中小浅层滑坡和崩塌为主,且55.6%的地质灾害位于极易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地质灾害 易发性分析 层次分析法 GIS
下载PDF
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和b值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佳东 杨建思 王伟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80,I0001,共13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了较准确的余震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空间分布,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米林地震前后的b值变化。重定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余震序列呈N...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了较准确的余震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空间分布,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米林地震前后的b值变化。重定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余震序列呈NW-SE向分布,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和比鲁构造岩片的北东边界,震源深度集中于3—20 km范围内。b值时间分布显示:米林地震震前震源区的b值降低,表明震前震源区存在较强的应力积累;地震后震源区的b值呈现跳跃式上升,反映出震源区应力释放,同时随时间的推移,b值逐渐趋于稳定。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在0.52—1.35范围内变化,15 km深度以上b值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15 km以下在东北、南西方向上存在差异,由此推测不同的b值分布与地下的结构特征有关,浅层的b值变化与震源区的破裂程度相关,深部变化则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岩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MS6.9地震 B值 双差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
下载PDF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地震对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3 位作者 靳志同 杨帆 胡晓辉 李泽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1108,共18页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用下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根据以上2种方案下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讨论主震对震后短期内余震以及2019年4月24日西藏墨脱M 6.3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接收断层和发震断层一致时,各深度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正值区的余震比例较小,正值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相似,分析认为是主震继续破裂所导致。2)各深度大部分余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负值区,考虑可能是由于这些余震和主震的震源机制差异较大所致。通过选择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计算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可发现,不同深度的余震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大于触发阈值0.01MPa的范围内,说明所有余震均有被触发的可能性。推测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负值区的余震可能发生在主震剧烈破裂导致的破碎带内,从而导致其震源机制解与主震存在较大差异。破碎带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震源区的弹性常数值,文中的结果也说明考虑震源区内外弹性常数的差异对准确估计震源区内地震之间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是有益的。,根据不同机构和作者利用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墨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到一个与这些震源机制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进而据此中心震源机制解定量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墨脱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在墨脱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量值都很小,说明墨脱地震是一次独立于米林地震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 M6.9地震 破裂模型 接收断层 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 墨脱 M6.3地震
下载PDF
西藏米林机场场地工程地震条件和地震砂土液化可能性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忠权 苏楠 +2 位作者 申旭辉 谢平 金花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3期703-708,共6页
 米林机场拟建场地位于藏东南地区雅鲁藏布江深切谷地内T1和T2阶地上,为II类建筑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根据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重复性特征,未来米林机场建设场地不排除再次发生砂土液化破坏的可能.砂土颗粒级配分析以及土层剪切波速...  米林机场拟建场地位于藏东南地区雅鲁藏布江深切谷地内T1和T2阶地上,为II类建筑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根据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重复性特征,未来米林机场建设场地不排除再次发生砂土液化破坏的可能.砂土颗粒级配分析以及土层剪切波速测试结果也支持这一结果.考虑到场地周围地下水埋藏特点,判断该场地砂土液化深度不会太深,主要发生部位应该在雅鲁藏布江一级阶地及其相当地貌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米林机场 地震 砂土液化
下载PDF
西藏乃东—米林地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苏学军 段国玺 +2 位作者 彭兴阶 包俊跃 肖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0-707,共8页
以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前期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和科学考察资料,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基本地质特征、构造演化模式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为重点,论述了三叠纪玉门蛇... 以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前期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和科学考察资料,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基本地质特征、构造演化模式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为重点,论述了三叠纪玉门蛇绿岩构造冲断片、晚三叠世郎杰学弧前增生楔、泽当-罗布莎-朗县蛇绿混杂构造冲断片和白垩纪朗县弧前构造混杂岩片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将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蛇绿混杂构造冲断片的原始层序与特罗多斯典型蛇绿岩剖面对比,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各构造带从新元古代—寒武纪克拉通化阶段、奥陶纪—二叠纪克拉通陆表海发展阶段、三叠纪—侏罗纪洋盆主扩张阶段、侏罗纪—白垩纪俯冲消减阶段、白垩纪—渐新世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到中新世以来的伸展、拆离、快速隆升阶段之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蛇绿混杂岩 构造演化 乃东-米林地区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