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酵菌酸中毒小鼠顶叶皮质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洪娟 王尊哲 +1 位作者 姜红心 李锋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36-137,140,共3页
目的观察米酵菌酸对小鼠顶叶皮质毒性作用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米酵菌酸的中毒作用机理。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米酵菌酸,2h后取其大脑皮质,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电镜观察其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米酵菌酸主要损伤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和毛细... 目的观察米酵菌酸对小鼠顶叶皮质毒性作用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米酵菌酸的中毒作用机理。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米酵菌酸,2h后取其大脑皮质,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电镜观察其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米酵菌酸主要损伤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突触等结构。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部分线粒体髓样变和空泡变性;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核周间隙局部增宽;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周间隙扩张,呈空亮的囊泡样结构,内皮细胞微绒毛减少;突触小泡减少。结论米酵菌酸可造成脑组织亚细胞结构的损伤,为米酵菌酸中毒引起的神经中毒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菌酸中毒 顶叶皮质 超微结构观 小鼠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粗面内质网 超微结构改变 电镜样品制备 毒作用机理 皮质神经元 线粒体肿胀 毛细血管周 亚细胞结构 毒性作用 腹腔注射 大脑皮质 电镜观察 胶质细胞 空泡变性
下载PDF
米酵菌酸中毒小鼠肝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洪娟 马麦生 +3 位作者 王尊哲 张艳玲 安毅 魏志新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65-266,共2页
目的 观察米酵菌酸对小鼠肝细胞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中毒机制。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米酵菌酸 ,2h后取其肝组织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细胞结构的改变。结果 光镜下见米酵菌酸致小鼠肝细胞空泡样变性。电镜下可见肝... 目的 观察米酵菌酸对小鼠肝细胞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中毒机制。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米酵菌酸 ,2h后取其肝组织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细胞结构的改变。结果 光镜下见米酵菌酸致小鼠肝细胞空泡样变性。电镜下可见肝细胞的线粒体肿胀 ,内嵴断裂、模糊或消失 ,基质局部或全部空亮 ,呈囊泡样变 ,偶见其中含髓样小体 ,且线粒体内嵴和膜结构的病变随米酵菌酸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结论 米酵菌酸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以线粒体的损伤较为突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菌酸中毒 肝细胞毒性 形态学 线粒体
下载PDF
2018—2020年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子慧 黄芮 +2 位作者 梁骏华 闻剑 张永慧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62,共5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相关米酵菌酸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米酵菌酸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相关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8—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5起因食用河粉类食品引... 目的分析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相关米酵菌酸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米酵菌酸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相关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8—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5起因食用河粉类食品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毒21人,死亡9人,病死率为42.9%;临床特征出现较多的症状是呕吐、腹泻、腹痛;主要发生在第三、四季度。广东省5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涉事食品均为食品加工厂批量生产的湿淀粉制品或湿大米制品,且发现涉事河粉存在异于传统的特点:添加了较大量的淀粉;使用了脱氢乙酸钠;在常温下保存超过24 h,但并没有明显的腐败变质。结论该5起河粉类食品中毒事件是罕见的由加工食品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需要进一步分析该类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消费提示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引导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合理保存食品,并在保质期内销售和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菌酸中毒 椰毒假单胞面亚种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不明原因低血糖及肝功能异常:米酵菌酸中毒二例
4
作者 郭旭昌 林海龙 李立国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0-901,共2页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从酵米面毒样品中分离出一种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即伯克霍尔德致病菌(Burkholderia covenenans)产生的外毒素,为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1-3]。伯克霍尔德菌是革兰阴性菌,其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可产生不对称...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从酵米面毒样品中分离出一种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即伯克霍尔德致病菌(Burkholderia covenenans)产生的外毒素,为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1-3]。伯克霍尔德菌是革兰阴性菌,其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可产生不对称的脂肽二醇化物抗生素[4]。这种细菌曾在印尼和中国以椰子和玉米为原料的食品中发生食物中毒疫情,肝、肾、心脏和脑是主要的靶器官,中毒者的总病死率为38.2%[5]。本文报道二例米酵菌酸中毒患者的诊治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病死率 肝功能异常 米酵菌酸中毒 伯克霍尔德 不明原因 食物中毒 靶器官
原文传递
一起玉米粉汤圆引起的食物中毒
5
作者 魏桂兰 陈瑛 陈一峰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1989年第10期20-20,共1页
1988年7月,我省贞丰县平街乡一户农民,全家人3人食用发酵玉米粉汤圆全部死亡。采集变质发酵玉米粉及死者胃内容物,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动物试验。从中毒食物标本中分离出2株典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并检出该菌产生的酵菌酸。取经处... 1988年7月,我省贞丰县平街乡一户农民,全家人3人食用发酵玉米粉汤圆全部死亡。采集变质发酵玉米粉及死者胃内容物,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动物试验。从中毒食物标本中分离出2株典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并检出该菌产生的酵菌酸。取经处理后的发酵玉米粉上清液给4只小白鼠灌胃,于灌胃后1h内出现中毒症状,3h内全部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菌酸中毒 中毒食品 胃内容物 中毒症状 贞丰县 册亨县 卫生防疫站 流行病学意义 黄培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