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主体意识——“两课”教学目标的当代定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经录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7-79,共3页
以集体意识为表现形式 ,以主体意识、宽容意识、公正意识的内在统一为内容的类主体意识是当前“两课”教学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适应WTO的必然要求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个体... 以集体意识为表现形式 ,以主体意识、宽容意识、公正意识的内在统一为内容的类主体意识是当前“两课”教学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适应WTO的必然要求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确立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主体意识 “两课”教学目标
下载PDF
主体意识研究的几个维度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保彦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1期20-22,共3页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主体意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综合学界对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质、结构、地位、与主体性的关系和建构等方面的争论与探讨,以期使人们对主体意识问题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主体意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综合学界对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质、结构、地位、与主体性的关系和建构等方面的争论与探讨,以期使人们对主体意识问题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主体意识的研究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意识 传统文化 市场经济 类主体意识 个体主体意识
下载PDF
文史结合、独辟蹊径的一部力作——简评《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3
作者 王建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类主体意识 先秦文学 文史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多学科交叉 简评 力作 学术专著
下载PDF
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祎文 《理论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48,共3页
主体意识是人类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迄今为止,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意识经历了由理性化——非理性化——新的理性化,由人"类"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类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迄今为止,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意识经历了由理性化——非理性化——新的理性化,由人"类"意识——个体意识——新的人"类"意识的圆圈式的辩证运动过程。在当代,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主流主体意识,是更理性化、更智慧、更宽容、更和谐、更高层次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意识 理性化 人“主体意识
下载PDF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寇文青 《中国家庭教育》 2006年第3期28-32,共5页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体意识 不良影响 子女教育 中青年 类主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人之本质”探析
6
作者 潘丽萍 《闽江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80-83,共4页
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依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本质”的表现、意蕴及现代意义。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人的本质” 类主体意识 人格理想
下载PDF
环境问题凸显下学校德育的新建构
7
作者 王君 《理论观察》 2007年第1期124-125,共2页
随着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们需要确立类主体意识。学校德育要适应这一需要,必然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实践上进行新建构。
关键词 学校德育 环境问题 类主体意识 建构
下载PDF
获取实践知识的校本研究范式探索
8
作者 张惠 《教育科学论坛》 2009年第6期34-35,共2页
基础主义认为,存在着或必须存在着某种我们在确定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是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1]。人们认为在教育里也存在着唯一的、永恒不变的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定要遵循那些独... 基础主义认为,存在着或必须存在着某种我们在确定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是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1]。人们认为在教育里也存在着唯一的、永恒不变的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定要遵循那些独立于人类主体意识之外的基础和本质。教育研究就是去发现这些基础和本质,热衷于追求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知识 校本研究 教育研究 类主体意识 基础主义 历史 学生 教师
下载PDF
叙述内外的身份建构——兼评保罗·科布利的《叙述》
9
作者 曹韵竹 《探索与批评》 2020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叙述是人类体察、理解和再现世界的方式。保罗·科布利(Paul Cobley)在《叙述》一书中说道:“人类有叙述的冲动……人类持续不断地讲述故事,描述事件,将世界的各个侧面压缩进叙事形式。”(科布利,2007,p.1)人类通过叙述来把握其与... 叙述是人类体察、理解和再现世界的方式。保罗·科布利(Paul Cobley)在《叙述》一书中说道:“人类有叙述的冲动……人类持续不断地讲述故事,描述事件,将世界的各个侧面压缩进叙事形式。”(科布利,2007,p.1)人类通过叙述来把握其与时间和空间的复杂关系,试图通过不同叙述手段意向性地重组时空关系,将经验组织进故事正是人类思考和记录世界的基本方式。叙述的起源与发展承载了人类主体意识形成和身份建构的历史,叙述的历史是一部关于主体身份的建构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建构 时空关系 类主体意识 PAUL 叙事形式 起源与发展 意向性 讲述故事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儒家文化基因的当代承继
10
作者 秦龙 赵永帅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2期142-143,共2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人类友善发展彰显儒家“仁道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仁人”为基础确立世界发展的人类主体意识。儒家“仁人”的文化基因内涵丰富多元的人与人互存、互助和互爱的主体性意蕴。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文化基因 儒家 承继 当代 类主体意识 主体 仁人
原文传递
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文化支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滞后性及其具体表现谈起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斐斐 陈广思 《理论界》 2015年第9期86-91,共6页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文化的支撑,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因素。文化具有滞后性的因素,它对国家治理行为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性,"类公共精神"和"类主体意识"是这种滞后性的具体表现...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文化的支撑,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因素。文化具有滞后性的因素,它对国家治理行为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性,"类公共精神"和"类主体意识"是这种滞后性的具体表现,是我们通过建立真正的公共精神和主体意识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予以扬弃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公共精神 类主体意识 公共精神 主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