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中华大蟾蜍后肢芽期的蝌蚪为材料,以0.001/molL 氨水处理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运用荧光标记的凝集素刀豆球蛋白 A(Con A)结合半薄切片技术观察了皮肤发生类坏死后恢复过程中 Con A 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皮肤表面细胞质膜下,...本研究以中华大蟾蜍后肢芽期的蝌蚪为材料,以0.001/molL 氨水处理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运用荧光标记的凝集素刀豆球蛋白 A(Con A)结合半薄切片技术观察了皮肤发生类坏死后恢复过程中 Con A 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皮肤表面细胞质膜下,细胞质和基膜中有一些Con A 受体分布.经类坏死处理后,表面细胞内出现了一层团块状分布的 Con A 受体,基底细胞膨大,一类膨大的细胞中仅细胞核和质膜上有 Con A 受体分布,另一类细胞中核和质均有 Con A受体分布.类坏死处理后1h,表面细胞内团块状分布的 Con A 受体变成小颗粒排列在质膜下,表皮细胞质中 Con A 受体较多,基膜中也出现较多的 Con A 受体;类坏死处理3h 表面细胞,基底细胞和基膜中 GonA 受体的分布和1h 的相似:类坏无处理后5h,Con A 受体逐渐减少并恢复正常.结果表明,生发类坏死的皮肤在恢复过程中 Con A 受体对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及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or resistant rheumatoid arthritis,RRA)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益赛普25...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or resistant rheumatoid arthritis,RRA)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益赛普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安慰剂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24周。疗效评价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ACR20、ACR50、ACR70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4周ACR20、ACR50、ACR70的有效率高于治疗组4周(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事件6例(24.0%)高于对照组3例(12.0%)。结沦:rhTNFR:Fc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展开更多
文摘本研究以中华大蟾蜍后肢芽期的蝌蚪为材料,以0.001/molL 氨水处理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运用荧光标记的凝集素刀豆球蛋白 A(Con A)结合半薄切片技术观察了皮肤发生类坏死后恢复过程中 Con A 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皮肤表面细胞质膜下,细胞质和基膜中有一些Con A 受体分布.经类坏死处理后,表面细胞内出现了一层团块状分布的 Con A 受体,基底细胞膨大,一类膨大的细胞中仅细胞核和质膜上有 Con A 受体分布,另一类细胞中核和质均有 Con A受体分布.类坏死处理后1h,表面细胞内团块状分布的 Con A 受体变成小颗粒排列在质膜下,表皮细胞质中 Con A 受体较多,基膜中也出现较多的 Con A 受体;类坏死处理3h 表面细胞,基底细胞和基膜中 GonA 受体的分布和1h 的相似:类坏无处理后5h,Con A 受体逐渐减少并恢复正常.结果表明,生发类坏死的皮肤在恢复过程中 Con A 受体对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及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摘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or resistant rheumatoid arthritis,RRA)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益赛普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安慰剂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24周。疗效评价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ACR20、ACR50、ACR70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4周ACR20、ACR50、ACR70的有效率高于治疗组4周(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事件6例(24.0%)高于对照组3例(12.0%)。结沦:rhTNFR:Fc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