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气词“唦”及其类型学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盛银花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8-21,共4页
安陆方言里,语气词“唦”有两个读音:唦1[■44]和唦[■51],它们分别用在一定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语气词“唦”在全国分布的范围非常广,但还没有进入北京话,它是南方方言里比较典型的一个语气词。其类型学意义在于“唦”在不... 安陆方言里,语气词“唦”有两个读音:唦1[■44]和唦[■51],它们分别用在一定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语气词“唦”在全国分布的范围非常广,但还没有进入北京话,它是南方方言里比较典型的一个语气词。其类型学意义在于“唦”在不同的方言里声母和韵母的区别,反映了汉字在记录语气词方面具有语音上的模糊性特点。“唦”在不同的方言里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说明汉语语气词词形写法的不固定性。同一语气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地域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类型学意义
下载PDF
安多藏语i的舌尖化及其类型学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双成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安多藏语元音i的舌尖化音变问题。舌尖化是汉藏语系不同语言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音变现象,很多汉语方言(吴语、徽语等)都有突出的表现。比较汉藏语系不同语言元音i的舌尖化特点,我们会发现i的舌尖化似乎有着一种共性,即i先变... 本文主要讨论安多藏语元音i的舌尖化音变问题。舌尖化是汉藏语系不同语言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音变现象,很多汉语方言(吴语、徽语等)都有突出的表现。比较汉藏语系不同语言元音i的舌尖化特点,我们会发现i的舌尖化似乎有着一种共性,即i先变为摩擦较重的j,然后再变为舌尖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多藏语 高元音i 摩擦化 舌尖化 类型学意义
原文传递
皖北中原官话重叠形式的类型学考察——兼与秦晋方言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郭辉 郭海峰 王海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62-67,共6页
重叠是现代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皖北中原官话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拟声词的重叠,其重叠形式和重叠后的语法功能多样,但语法意义基本上表示增量。文章还运用共时比较的方法,指出了皖北中原官话与秦晋方言... 重叠是现代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皖北中原官话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拟声词的重叠,其重叠形式和重叠后的语法功能多样,但语法意义基本上表示增量。文章还运用共时比较的方法,指出了皖北中原官话与秦晋方言在重叠形式及意义方面的相同之处,最后总结了皖北中原官话重叠形式的类型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中原官话 重叠形式 语法意义 语法功能 类型学意义 比较
下载PDF
文学体裁的多重意蕴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全廷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3-146,共4页
文学体裁具有类型学意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之中,有种可属,有类可归;具有时代意义,反映出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具有审美意义,在语言状态、结构状态、形象状态诸方面显示出独特... 文学体裁具有类型学意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之中,有种可属,有类可归;具有时代意义,反映出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具有审美意义,在语言状态、结构状态、形象状态诸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民族意义,在语言和结构上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具有文学意义,对作家创作起到规范的作用,对文本形成起到制约作用,对读者欣赏起到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体裁 类型学意义 时代意义 民族意义 审美意义 文学意义
下载PDF
同源宾语构式“Vi+NP”的及物化及其认知解释 被引量:1
5
作者 肖素英 李振中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40-143,共4页
同源宾语构式"Vi+NP"的及物化是"Vi"由词库词向句法词转变所引起的句法结果;该构式的及物化以Vt+NP构式为原型;该构式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固化之后,成为及物动词后接同源宾语的原型;该构式的类型学意义是,在语言... 同源宾语构式"Vi+NP"的及物化是"Vi"由词库词向句法词转变所引起的句法结果;该构式的及物化以Vt+NP构式为原型;该构式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固化之后,成为及物动词后接同源宾语的原型;该构式的类型学意义是,在语言演变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之间总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的和谐动态过程,语言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适应功能,语言演变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宾语构式"Vi+NP" 及物化 认知解释 类型学意义
下载PDF
从“他者”到我们——在家乡人类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理论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畯 《民间文化论坛》 2010年第1期39-49,共11页
本文是作者在家乡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就一些问题所做的思考,如对家乡人类学研究的切入契机、关于"他者"的探讨、确立乡镇为研究对象的类型学意义、主客体合一、地方性与整体性的互动、现代性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作... 本文是作者在家乡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就一些问题所做的思考,如对家乡人类学研究的切入契机、关于"他者"的探讨、确立乡镇为研究对象的类型学意义、主客体合一、地方性与整体性的互动、现代性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作为收集材料的口述手段,这些理论思考贯穿了作者实证研究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乡镇的类型学意义 主客体合一 地方性与整体性的互动 口述
下载PDF
当代“艺术表现论”的革新——以“分析美学”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悦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31,155,共9页
当代的"艺术表现论"已经更新换代,文章以"分析美学"作为视角,对于当代的艺术表现问题的核心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英国美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批驳了传统的表现论,并试图给予"表现性"以更新的内涵。... 当代的"艺术表现论"已经更新换代,文章以"分析美学"作为视角,对于当代的艺术表现问题的核心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英国美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批驳了传统的表现论,并试图给予"表现性"以更新的内涵。这位英国分析哲学家更多是从"心灵生活"的角度来阐释"表现性"的,这就同传统意义上的表现理论划开了界限。另一外美国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不仅给出一种还算全面的"例示性的艺术定义",而且认定表现就是一种"隐喻性例示"。新西兰美学家斯蒂芬·戴维斯以音乐分析为例,表述了一种全新的多维"音乐意义"观念,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赞同。这意味着,戴维斯提供出了一整套的"意义类型学"。以美国美学家彼得·基维为代表的"认知—情感"表现理论,始终强调的是在人类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形态与声音,与音乐所表现相应的情感状态之间,无论是从听觉效果还是描述方式上看都具有直接的相似性,这其实就是"轮廓表现理论"的真义。类似的表现论主张在分析美学那里也逐渐占据了主导之势。总之,艺术表现论取决于如下两个相互联系的假定:一是艺术家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表现他们的感情;二是这种表现是审美价值的源泉之一,当代分析美学家对于艺术表现论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东方美学与艺术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其得失进行公正的评判,从而来重构一种既具有"新的中国性"又拥有全球性特质的当代艺术表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术美学 艺术表现 表现性 隐喻性例示 意义类型学 认知一情感理论
下载PDF
闽台闽南方言的反复问句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曼君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本文将闽台闽南方言反复问句分为六大类,并分析各句型在不同地区的使用状况。文章认为,漳台闽南方言反复问句向"敢VP"问句的演变具有类型学意义,为我们探索汉语方言反复问句向"可VP"问句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活生生的... 本文将闽台闽南方言反复问句分为六大类,并分析各句型在不同地区的使用状况。文章认为,漳台闽南方言反复问句向"敢VP"问句的演变具有类型学意义,为我们探索汉语方言反复问句向"可VP"问句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活生生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方言 反复问句 类型学意义
原文传递
山西沁县方言古来母[i]韵字读卷舌元音的现象
9
作者 陈荣泽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8,127,共8页
山西沁县方言古来母[i]韵字读卷舌元音的现象颇具特色。古来母[i]韵字来自部分遇摄合口三等来母字和止摄开口三等来母字。部分遇合三来母字的白读音为[li],与止开三来母字合流,之后[i]在舌尖化之前就先行脱落,从而导致[l]成为自成音节的... 山西沁县方言古来母[i]韵字读卷舌元音的现象颇具特色。古来母[i]韵字来自部分遇摄合口三等来母字和止摄开口三等来母字。部分遇合三来母字的白读音为[li],与止开三来母字合流,之后[i]在舌尖化之前就先行脱落,从而导致[l]成为自成音节的[■],后经过卷舌化的[■]阶段,最终演变为[■r],即[li]>[■]>[■>[■r]。在汉语北方方言止开三日母字读[■]/[■]的四种类型中,郑州、平顺、淄川三种类型的音变过程为[z]>[l]>[■]>[■],武乡型则为[z]>[l]>[■]。沁县方言中的卷舌元音是武乡型方言继续演变的结果,其音变过程是部分汉语北方方言形成卷舌元音的一条主要途径,在汉语方言[■r]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类型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县方言 古来母 [i]韵 卷舌元音 类型学意义
原文传递
东北官话不表双数“俩”用法及演化路径
10
作者 王越 《汉字文化》 2022年第5期23-26,共4页
东北官话中数词"俩"可以不表客观双数"两个",而是用在名词、代词后用于非数的主观性用法,语义上"NP俩=NP"。"俩"演化过程是经过介词后相邻句位,在主观交互语境中重新分析,最后类推扩展完成。... 东北官话中数词"俩"可以不表客观双数"两个",而是用在名词、代词后用于非数的主观性用法,语义上"NP俩=NP"。"俩"演化过程是经过介词后相邻句位,在主观交互语境中重新分析,最后类推扩展完成。东北官话"俩"主观用法不表尊称,这与世界语言以及汉语其他方言有所不同,在类型学上具有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官话 “俩” 演化路径 类型学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