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类存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作者 吴宁 李幸霖 《云梦学刊》 2023年第1期103-110,共8页
马克思的“类存在”思想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类”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费尔巴哈过于关注人的意识层面,忽略了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考察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历程,探讨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具... 马克思的“类存在”思想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类”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费尔巴哈过于关注人的意识层面,忽略了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考察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历程,探讨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具体内涵、面临的质疑及其解答,有助于发掘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类存在”思想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类存在、死亡和灭绝之恶
2
作者 克莉丝汀·科斯嘉 卢俊豪(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3期112-128,共17页
就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所说的“类存在”属性,本文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有一种独特倾向,会将自身视为其所属之类的成员,并将该类视为“我们”。这一解释将类存在的概念与康德的权利理论相联系,认为每个权利主张都会使其主张者做出诸如世界... 就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所说的“类存在”属性,本文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有一种独特倾向,会将自身视为其所属之类的成员,并将该类视为“我们”。这一解释将类存在的概念与康德的权利理论相联系,认为每个权利主张都会使其主张者做出诸如世界政府的承诺,并因此对作为某一集体能动者的人类概念有所承诺。该解释也将类存在与实践同一性联系起来,认为我们的生活和行动之所以是有价值的,是因为我们为人类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接着,本文将论证,由此而得出的人类概念,连同一些关于善之本质的特定考虑,会提供依据以质疑人们所熟悉的这一主张:死亡一般对人类比对动物而言更糟糕。另一方面,因为类存在,类的灭绝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比对其他动物而言更糟糕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集体能动性 死亡 灭绝 类存在
下载PDF
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理论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主体初探
3
作者 吕倩 《甘肃理论学刊》 2023年第1期16-22,共7页
“人是类存在物”理论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解释。作为自然界的“类存在”,人始终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对实践主体的科学认知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提条件。按照马克思“人... “人是类存在物”理论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解释。作为自然界的“类存在”,人始终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对实践主体的科学认知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提条件。按照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理论,作为实践主体,人必然要以“生态人”的身份出场,而“生态人”在现实社会中必然是多维度的,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相吻合的。在新时代,人不但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的身份肩负起对自然界的责任和义务,还要具备生态政治人、生态经济人、生态文化人、生态社会人等多重品质,这对于新时代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存在 生态文明 实践主体
下载PDF
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 被引量:85
4
作者 高清海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2,94,共13页
“类”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并且是人完成了本质统一的存在状态。按照马克思揭示的人或社会的三种基本“形态”,即从群体水位、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当今时代是个体本位主导的时代。这种以普遍个人为主体的... “类”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并且是人完成了本质统一的存在状态。按照马克思揭示的人或社会的三种基本“形态”,即从群体水位、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当今时代是个体本位主导的时代。这种以普遍个人为主体的格局在显示其强大的力量和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的矛盾、弊端。这预示着,今天人类面临的已是在充分发挥个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如何从个体本位向类本位转变,即向更高的第三形态自觉“类主体本位”方向发展的问题。虽然我国现实中还处于个人主体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但仍需要类理论去引导、规范人的发展方向。走向类化已不再是理论理想的问题,它已经变成了生活现实的客观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存在 群体本位 个体本位 本位
下载PDF
共同体: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胡群英 《甘肃理论学刊》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人是类的存在物。在人的类存在的多种历史形态中,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的共同体存在具有共同性、共在性、共生性和共意性等属性和条件。现代科技和全球化发展日益彰显人类共同体存在和共同体问题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类共同... 人是类的存在物。在人的类存在的多种历史形态中,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的共同体存在具有共同性、共在性、共生性和共意性等属性和条件。现代科技和全球化发展日益彰显人类共同体存在和共同体问题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类共同体存在不仅承载了以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现实内涵,而且还是人的类本质的最高实现形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共同体观念和共同体意识的兴起成为21世纪全球对抗现代人类现实生活中日益出现的分离主义矛盾及现实问题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人的类存在 人的本质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金融资产分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被引量:7
6
作者 凌辉贤 《商业会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65,共2页
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即:(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 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即:(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会计准则的这种分类并不完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探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 类存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 持有至到期投资 金融工具 当期损益
下载PDF
论人的类存在的公共属性及公共条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群英 《甘肃理论学刊》 2008年第5期60-64,共5页
"公共"相对于个体或私人而言,是由多元主体构成的人类共在和共处世界的基本特征。"公共性"揭示了人类共在和共处世界的基本属性和条件,即人类的共在和共处活动具有共同性与公开性、普适性、同质与差异的共在性、多... "公共"相对于个体或私人而言,是由多元主体构成的人类共在和共处世界的基本特征。"公共性"揭示了人类共在和共处世界的基本属性和条件,即人类的共在和共处活动具有共同性与公开性、普适性、同质与差异的共在性、多元主体的趋同与共识性、价值与规范的统一性等基本属性。人类共同体世界的活动与秩序客观上遵循着公共性的实践尺度和条件,它是维系人类社会总体性存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 公共性 类存在
下载PDF
从“类存在物”及其生命实践看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基于与亚里士多德相关概念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何良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50,75,共6页
通过比较马克思的“类存在物”及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概念的意蕴,可以使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批判得到澄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不但指认了人的社会性,而且指证了永恒不变之人性观的虚幻性,从... 通过比较马克思的“类存在物”及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概念的意蕴,可以使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批判得到澄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不但指认了人的社会性,而且指证了永恒不变之人性观的虚幻性,从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的内涵和永恒道德原则的观念:使人成为“类存在物”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则内置了马克思对道德准则的理解,使他对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形式主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体现了手段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的统一,因而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和伦理学的目的,构成了对各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亚里士多德 类存在 实践活动 道德批判
下载PDF
从抽象的“类存在物”到“现实的个人”——论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过程中思想变迁的轨迹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长虹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8-100,共3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认为人是抽象的"类存在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部著作的写作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认为人是抽象的"类存在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部著作的写作过程,既是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过程,又是马克思自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类存在物:现实的个人
下载PDF
略论俄苏文学中“类存在”思潮的价值与意义
10
作者 韩捷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4,共4页
俄苏"类存在"文学思潮表现出俄罗斯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民族意识强化与历史反思的趋势,既具有民族宗教意识的认同与回归,同时也表现出对于当代世界人类社会道德精神危机的拯救观念,这种思潮具有对"人类思维"与&q... 俄苏"类存在"文学思潮表现出俄罗斯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民族意识强化与历史反思的趋势,既具有民族宗教意识的认同与回归,同时也表现出对于当代世界人类社会道德精神危机的拯救观念,这种思潮具有对"人类思维"与"人类人道主义"等观念的特殊强调,因此对这种文学思潮的研究有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存在”意识 俄苏文学思潮 “人人道主义”
下载PDF
用剩余类造“抽屉”解证一类存在性竞赛题
11
作者 曹建全 《中学数学研究》 2009年第1期46-48,共3页
任意整数除以m(m是大于1的正整数)所得余数只有m种情形,即余数为0,1,…,m-1,把被优除所得余数相同者归为一类,称为以m为模的一个剩余类.如:整数按除以2余1还是0,分为奇数和偶数.又如,整数除以3,余数只能是0,1,2这3种情... 任意整数除以m(m是大于1的正整数)所得余数只有m种情形,即余数为0,1,…,m-1,把被优除所得余数相同者归为一类,称为以m为模的一个剩余类.如:整数按除以2余1还是0,分为奇数和偶数.又如,整数除以3,余数只能是0,1,2这3种情况,我们可把所有整数按除以3后的余数分3类,即3k型数,3k+1型数,3k+2型数(k是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 竞赛题 类存在 抽屉 正整数 余数
下载PDF
类存在与异化劳动的三重意蕴
12
作者 刘海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75-77,86,共4页
类存在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类存在概念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三重关系,因而异化劳动理论也包含了劳动异化、社会交往异化和感觉异化三个方面的异化。劳动异化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颠倒,社会... 类存在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类存在概念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三重关系,因而异化劳动理论也包含了劳动异化、社会交往异化和感觉异化三个方面的异化。劳动异化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颠倒,社会交往异化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感觉异化则是人对自然的排他性占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存在 异化劳动 劳动异化 社会交往异化 感觉异化
下载PDF
“人的类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行动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美川 庄穆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3-57,共5页
马克思对"人的类存在"的诠释过程是对人类命运的历史逻辑考察,及其在现时代中如何存在以及超越和提升人类命运在现时代的存在状态何以可能的思考。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表层指向看,意在积极塑造一种新的世界文明... 马克思对"人的类存在"的诠释过程是对人类命运的历史逻辑考察,及其在现时代中如何存在以及超越和提升人类命运在现时代的存在状态何以可能的思考。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表层指向看,意在积极塑造一种新的世界文明观与新的国际秩序观,但深入本质指向看,其打破地域性、狭隘性的视界,意在把人引向更高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人的类存在"的历史视界为实践这种更高的生存与发展境况揭示了其历史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类存在 命运共同体 历史逻辑 现实行动
下载PDF
冯小刚断言只要有人类存在婚外恋就不会绝迹——围绕[一声叹息]与冯小刚的尖锐对话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宝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25,共2页
著名导演冯小刚在连续三年成功地拍摄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三部贺岁片之后,改弦易辙,精心制作了一部以婚外恋为契机的故事片《一声叹息》。2000年6月影片拍竣后,在北京举行的各省(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看片... 著名导演冯小刚在连续三年成功地拍摄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三部贺岁片之后,改弦易辙,精心制作了一部以婚外恋为契机的故事片《一声叹息》。2000年6月影片拍竣后,在北京举行的各省(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看片会上,获得专家和“老总”们的首肯,他们一致看好《一》片的市场前景;7月初在有100多名记者参加的观摩会上,又赢得一片喝采。但是,据笔者所知,在有幸先睹了《一》片的人士中,存在着两种大相径庭的看法,有些观点势如水火:2000年9月《一》片公映后,在趋之若鹜的广大观众中引起热烈的议论和激烈的争论,而笔者也属于对《一声叹息》“持不同政见”者。为此,带着对《一》片的批评意见,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在冯小刚工作室,围绕影片的创作主旨、表现手法,以及婚外恋的成因、危害和未来走势,笔者与他进行了一次直率而尖锐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外恋 冯小刚 类存在 影片 绝迹 观摩会 对话 观众 亚洲 家庭
下载PDF
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思想及其超越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振峰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8期78-82,共5页
"类"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具有种类、共同属性、群体以及人的本质等多重含义。费尔巴哈使用这一哲学术语,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人的属性。马克思在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引用了"类"这一概念,但在"人是类存在... "类"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具有种类、共同属性、群体以及人的本质等多重含义。费尔巴哈使用这一哲学术语,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人的属性。马克思在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引用了"类"这一概念,但在"人是类存在物"这一表述中,赋予了"类"以新的内涵,即生产活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论述,"人是类存在物"只是一个阶段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 类存在
下载PDF
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逻辑进路
16
作者 白雪 《理论观察》 2020年第8期30-32,共3页
人的“类存在”是马克思人学的真正主题,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阐发首先是直接借鉴了费尔巴哈“类”的术语。理解马克思“类存在”,需要厘清其从费尔巴哈一般人本主义到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时期的逻辑转向,在宏大历史尺度上理解人与现实... 人的“类存在”是马克思人学的真正主题,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阐发首先是直接借鉴了费尔巴哈“类”的术语。理解马克思“类存在”,需要厘清其从费尔巴哈一般人本主义到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时期的逻辑转向,在宏大历史尺度上理解人与现实世界的联动。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根本上变革了从前“物”的旧哲学思维方式,以“类”的视角重新认识人,认为人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存在,并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交往关系,转向了关注人的存在的现实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类存在 费尔巴哈
下载PDF
从图书分类法角度谈我馆参考工具书分类存在的问题
17
作者 徐青 赵成鸿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198-199,共2页
关键词 参考工具书 图书分 索书号 《中图法》 类存在 种次号 图书馆工作人员 综合性图书 文化名城 综合性辞典
下载PDF
类存在与资本
18
作者 安德鲁.奇蒂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共10页
本文将把马克思在1844年首次提出的资本概念和他在1843年提到的现代政治国家概念进行比较。作者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是把资本看作人的“类存在”的实现,即把资本看作是人性中固有的普遍性和自由的实现。然而,资本只能以抽象的形式来实... 本文将把马克思在1844年首次提出的资本概念和他在1843年提到的现代政治国家概念进行比较。作者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是把资本看作人的“类存在”的实现,即把资本看作是人性中固有的普遍性和自由的实现。然而,资本只能以抽象的形式来实现普遍性和自由,因而,这种实现是不充分的。所以,从资本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在于把在资本中实现的抽象的普遍性和自由转变成“实在的”普遍性和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存在 资本 马克思
下载PDF
几类存在缺陷的中考题
19
作者 徐建平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12年第2期53-54,共2页
科学的数学试题,要求试题本身的结构满足严谨性、合理性和清晰性.结构上存在缺陷的数学试题,会使学生困惑不解,导致非正常失分,评卷时也易引起争执.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时有出现一些不妥甚至是错误的试题,
关键词 缺陷 中考题 类存在 数学试题 中考数学试卷 严谨性 清晰性 合理性
下载PDF
旧文人:现代文学中的另类存在
20
作者 魏泉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2期24-25,共2页
同仁话题: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晚清以来,中国文学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状况中,它既联结着古代文学,又开启了现代文学传统,既受到外国文学的强大影响,又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延续。百余年的发展也包含着百余年的反思,现代文学已经为研究反思工... 同仁话题: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晚清以来,中国文学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状况中,它既联结着古代文学,又开启了现代文学传统,既受到外国文学的强大影响,又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延续。百余年的发展也包含着百余年的反思,现代文学已经为研究反思工作敞开了巨大的空间场域,也许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充足地估量它的重要性,有鉴于此,丽娃沙龙的同仁将自己的研究计划中与现代文学研究有关的部分摆出来,交流成果,也交流思路,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目的,也欢迎识者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类存在 文人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文学传统 外国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