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感染的草鱼细胞产生类干扰素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江育林 李正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0-35,共6页
某些草鱼细胞系在双链RNA病毒诱导下能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并存在“超诱导”现象。这种抗病毒蛋白耐热、耐酸,对脂溶剂和核酸酶的作用不敏感,但其抗病毒活性能被胰蛋白酶破坏,160 000g超速离心不沉降。这种抗病毒蛋白对病毒感染细胞的... 某些草鱼细胞系在双链RNA病毒诱导下能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并存在“超诱导”现象。这种抗病毒蛋白耐热、耐酸,对脂溶剂和核酸酶的作用不敏感,但其抗病毒活性能被胰蛋白酶破坏,160 000g超速离心不沉降。这种抗病毒蛋白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宿主特异性和广谱抗病毒特性。它是通过细胞内的RNA和蛋白质合成途径抑制病毒增殖的。该抗病毒蛋白在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和抗病毒机制等方面均类似于人干扰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病毒感染 类干扰素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Ⅰ类干扰素效应基因表达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黄建军 冯钢 +4 位作者 李志 程龙 张鹏 李小宁 浦春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正常对照组Ⅰ类干扰素(IFN)效应基因mRNA的表达,探讨IFN在RA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2例RA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分为治疗前RA组、治疗后RA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均为首次就诊或未使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正常对照组Ⅰ类干扰素(IFN)效应基因mRNA的表达,探讨IFN在RA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2例RA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分为治疗前RA组、治疗后RA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均为首次就诊或未使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留取全血,采用qP CR方法检测MXA、MXB、IFIT1、IFIT2、ISG15、HERC5、Ly6E、RSAD2、EPSTRI1、IFI44L、IFI35和IFI6基因mRNA的表达,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和RF,比较mRNA组间基因表达差异及与自身抗体水平相关性。结果:IFIT1、ISG15、HERC5、MXA、MXB、Ly6E和RSAD2在治疗前RA患者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治疗后RA组(P<0.05),IFIT2、ISG15、HERC5、MXA、MXB、Ly6E、RSAD2、EPSTRLI1和IFI35在治疗前RA组中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SG15、HERC5、RSAD2在治疗后RA组中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FI6、IFIT2、IFI35、ISG15、MXB、Ly6E、EPSTRI1和MXA的mRNA的表达水平与抗CCP抗体呈正相关性(r=0.354~0.667,P<0.05),IFI6、IFIT2、IFI35、MXB、Ly6E、和MXA的mRNA的表达水平与RF呈正相关(r=0.362~0.579,P<0.05)。结论:RA患者炎症细胞IFN效应基因mRNA表达升高,表明IFN可能是RA自身免疫反应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关节炎 类干扰素 MXA ISG15 Ly6E
下载PDF
家禽干扰素的分类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向乐 孟春春 +2 位作者 仇旭升 谭磊 丁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75-81,共7页
干扰素是一类仅由脊椎动物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受到病毒或其他诱生剂的作用时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分泌性可溶糖蛋白。随着基因工程方法的发展,外源表达干扰素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并且大量... 干扰素是一类仅由脊椎动物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受到病毒或其他诱生剂的作用时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分泌性可溶糖蛋白。随着基因工程方法的发展,外源表达干扰素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并且大量投放市场,在医药、生物和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中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禽类干扰素研究的逐步深入,干扰素在一些禽类病毒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治疗方面取得的良好进展。本文现就家禽干扰素的分类,家禽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以及家禽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的应用做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类干扰素 抗病毒活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4
作者 何艳 唐晓鹏 +4 位作者 郑宣鹤 姚运海 张权 张永红 陈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4-116,119,共4页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例207例,分别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或IFNα-2b)治疗52周,随访24周,其中146例(A组)初始24周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59例联合拉米夫定...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例207例,分别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或IFNα-2b)治疗52周,随访24周,其中146例(A组)初始24周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59例联合拉米夫定,56例联合阿德福韦酯,31例联合恩替卡韦),另61例单用IFN治疗(B组)。结果 A、B组治疗结束时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6.3%(126/146)、65.6%(40/61);ALT复常率87.7%(128/146)、76.5%(39/61);HBeAg阴转率分别为69.3%(70/101)、40%(10/25);HBsAg阴转率分别为30.1%(44/146)、16.4%(10/61);抗-HBs阳转率分别为26.7%(39/146)、11.5%(7/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N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单用IFN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 核酸 核苷酸和核苷
下载PDF
基因工程干扰素-γ双盲对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被引量:6
5
作者 鲍春德 陈顺乐 +3 位作者 周嘉玲 倪立青 童葵塘 江裔发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研、究基因工程干扰素-γ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为双盲对照试验,10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安慰剂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病人肌内注射(肌注)干扰素-γ 100万 IU,qd, 1mo后改... 目的:研、究基因工程干扰素-γ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为双盲对照试验,10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安慰剂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病人肌内注射(肌注)干扰素-γ 100万 IU,qd, 1mo后改为 200万 IU,qod,总疗程为3mo。对照组肌注含2%清蛋白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结果:干扰素-γ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率为60%,显著高于对照组,后者为12%(P<0.01)。经干扰素治疗后,C反应蛋白也有显著下降。干扰素-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26%),一般见于疗程初期,能自行缓解,没有发现严重的毒副反应。结论:基因工程干扰素-γ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生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曹振环 柳雅立 +4 位作者 鲁俊锋 马丽娜 金怡 何智敏 陈新月 《传染病信息》 2016年第2期77-80,88,共5页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ologues,NAs]单药、干扰素(interferon,IFN)单药、NAs+IFN联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48周抗病毒治疗的321例HBeAg阳性CHB,其中单用NAs治疗者16...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ologues,NAs]单药、干扰素(interferon,IFN)单药、NAs+IFN联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48周抗病毒治疗的321例HBeAg阳性CHB,其中单用NAs治疗者162例(NAs组),单用IFN治疗者35例(IFN组),NAs联合IFN治疗者124例(联合组)。比较3组治疗48周HBV DNA不可检测(<500 copies/ml)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和ALT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联合组、NAs组和IFN组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为85.5%、50.6%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1.1%,高于NAs组(15.4%)和IFN组(25.7%),联合组与N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联合组与IFN组、NAs组与IF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IFN组和NAs组HBs Ag清除率分别为7.3%、2.9%和0.0%;NAs组ALT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联合组。结论 IFN联合NAs可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疗效,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肝炎 慢性 干扰素 核苷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开创HBsAg转阴之路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新月 柳雅立 《传染病信息》 2015年第5期262-265,共4页
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两大类药物,各有其优缺点,但单药总体治疗效果有限。两类药物联合治疗在10年前并不被推荐,然而近年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联合治疗可降低耐药率,提高HBe Ag... 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两大类药物,各有其优缺点,但单药总体治疗效果有限。两类药物联合治疗在10年前并不被推荐,然而近年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联合治疗可降低耐药率,提高HBe Ag血清转换率,实现更多HBs Ag清除。本文拟对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一些新证据进行阐释,并就联合治疗的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 核苷酸
下载PDF
如何评价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的联合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璐 谢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050-2053,共4页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仍然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原因是与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2种方法都各自存在着优缺点,进一步寻找和探索联合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仍然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原因是与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2种方法都各自存在着优缺点,进一步寻找和探索联合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方向。分析了各类联合治疗的进展,针对目前联合治疗方法及患者的选择提出了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 核苷 核苷酸 药物疗法 联合
下载PDF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mRNA检测试验对不同年龄人群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宋瑞雪 董静 +7 位作者 姚明旭 贾红彦 李自慧 孙琦 朱传智 杜博平 邢爱英 潘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 10,IP-10) mRNA检测技术对不同年龄组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和深圳市第... 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 10,IP-10) mRNA检测技术对不同年龄组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且完成IP-10 mRNA检测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590例。剔除诊断不明确200例,共1390例纳入分析。根据诊断结果分为确诊结核病组(475例)、临床诊断结核病组(518例)、非结核病组(397例)。按照年龄将入组患者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1062例和老年组(60~95岁)328例。在不同年龄组中,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IP-10 mRNA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效能。结果:中青年组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721/799,95%CI:87.9%~92.1%)和68.8%(170/247, 95%CI:62.6%~74.4%),老年组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159/181,95%CI:82.0%~92.0%)和54.7%(76/139,95%CI:46.0%~63.1%)。两个年龄组间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2,P=0.337),但中青年组IP-10 mRNA检测的特异度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4,P=0.006)。随年龄增长,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3,P=0.288),特异度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Z=-2.846,P=0.004)。结论:IP-10 mRNA检测对中青年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更有价值;考虑IP-10 mRNA检测的敏感度受年龄影响较小,可能有助于在老年人群中应用该技术进行结核感染的主动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诊断 鉴别 干扰素 干扰素诱导剂
下载PDF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喻一奇 陈少隆 张文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513-1519,共7页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联合应用是否能够提高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的疗效,已是目前CHB抗病毒治疗的热点问题。就近年来联合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作简要概述,认为PEG-IFN初始联合NAs治疗在获得HBe Ag...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联合应用是否能够提高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的疗效,已是目前CHB抗病毒治疗的热点问题。就近年来联合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作简要概述,认为PEG-IFN初始联合NAs治疗在获得HBe Ag血清学转换或者停药后应答方面的疗效并未优于PEG-IFN单药治疗,而对PEG-IFN或NAs经治患者进行序贯或联合治疗以及联合免疫生物细胞治疗是更具应用前景的联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核苷 核苷酸 干扰素 综述
下载PDF
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干扰素治疗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阴道微环境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艳 肖金银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 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干扰素治疗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阴道微环境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于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妇科接受治疗的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 目的 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干扰素治疗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阴道微环境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于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妇科接受治疗的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50例,行LEEP术治疗,B组50例,行LEEP术后联合应用干扰素治疗3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恢复情况、相关炎症因子、相关免疫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B组治疗后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较于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后三者水平均低于A组,此外,B组治疗后相关免疫指标CD3^(+)、CD4^(+)、CD4^(+)/CD8^(+)较于治疗前均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阴道菌群密集度Ⅱ级-Ⅲ级占比以及阴道菌群多样性Ⅱ级-Ⅲ级占比均高于术前,且B组术后上述数据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干扰素治疗有利于引导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少炎症,提升宫颈免疫力,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宫颈上皮内瘤病变 宫颈环形电切术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阴道微环境
下载PDF
干扰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综述 被引量:7
12
作者 段利生 虎安定 +2 位作者 陈祖芬 杨友昌 周艳平 《中国药事》 CAS 2003年第8期517-519,共3页
干扰素(IFN)于1957年被英国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的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发现,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人IFN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证实:IFN的活性很高且至少有20多种功能.例:人IFN抗病毒(比活性)为1.0×109IU/mg[1];Amgen公司γIFN... 干扰素(IFN)于1957年被英国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的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发现,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人IFN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证实:IFN的活性很高且至少有20多种功能.例:人IFN抗病毒(比活性)为1.0×109IU/mg[1];Amgen公司γIFN比活性为1.0×109IU/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药物 临床应用 综述 蛋白质 抗病毒 抗肿瘤 免疫功能调节
下载PDF
加用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卫理 王永素 +6 位作者 吴清山 张林 张中琴 杨小军 朱先彬 肖文琴 纪明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93-1797,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为临床医生追求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提供更多的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鹤壁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NAs治疗且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作...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为临床医生追求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提供更多的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鹤壁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NAs治疗且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n=22)和NAs单药治疗组(B组,n=20)。A组采用NAs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48周,部分患者24周停用PEG-IFN继续NAs单药治疗。B组仅采用NAs抗病毒治疗,两组均观察至48周,通过乙型肝炎五项定量检测评估疗效。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影响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结果48周治疗终点A组的HBsAg清除率(45.5%)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31.8%)远高于B组(均为0)(P值均<0.01);HBsAg<1000 IU/ml、<500 IU/ml、<100 IU/ml、<10 IU/ml人群的HBsAg清除率分别为52.6%、61.5%、66.7%和100%;HBsAg在500~1000 IU/ml、100~500 IU/ml、10~100 IU/ml、<10 IU/ml区间人群的HBsAg清除率分别为33.3%、50%、40%和100%。4例基线HBsAg<10 IU/ml者(占联合治疗组18.2%),联合治疗12周取得临床治愈,观察至48周时2例抗-HBs>100 IU/ml,2例抗-HBs>1000 IU/ml。HBsAg清除的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始联合治疗时的年龄对HBsAg清除存在影响(OR=0.877,95%CI:0.781~0.985,P=0.026),HBsAg阴转患者的年龄集中在36~49(44.20±4.49)岁;基线HBsAg水平也对HBsAg清除存在影响(OR=0.996,95%CI:0.992~1.000,P=0.050)。结论加用IFN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年龄越小、HBsAg水平越低,联合治疗时间越短,相较于NAs用药时间、种类,年龄和基线HBsAg水平更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干扰素 核苷 核苷酸 治疗学
下载PDF
干扰素VS核苷(酸)类似物
14
作者 王振坤 《肝博士》 2017年第6期39-40,共2页
我们干扰素类在抗乙肝病毒方面,应当说是首屈一指,你们核苷(酸)类还没有出世,我就单枪匹马闯入敌阵,杀得乙肝病毒丢盔弃甲。
关键词 核苷(酸)似物 干扰素 抗乙肝病毒方 VS
下载PDF
拉米夫定或干扰素单药治疗及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徐京杭 于岩岩 +9 位作者 斯崇文 陈新月 韩忠厚 陈勇 张文谨 徐道振 陈宇萍 于敏 席宏丽 李雪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9-745,共7页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或干扰素单药治疗和序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A组)83例、拉米夫定组(B组)89例和干扰素组(C组)53例。A组单用拉米夫定100mg/d,疗程32周...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或干扰素单药治疗和序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A组)83例、拉米夫定组(B组)89例和干扰素组(C组)53例。A组单用拉米夫定100mg/d,疗程32周,从第25周开始加用α2b干扰素(500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总疗程48周;B组单用拉米夫定100mg/d,共48周;C组单用α2b干扰素(500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总疗程24周,所有患者随访24周。结果:A、B和C组的基线HBV DNA分别为7.8±1.0、7.9±1.1和8.0±0.9log10 copies/mL,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分别为167.5(99.0,267.8)、134.0(101.0,275.0)和131.0(99.0,192.8)U/L,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A、B和C组HBV DNA下降率分别为78.2%、87.8%和78.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A、B和C组HBV DNA下降率分别为54.4%、63.6%和66.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A、B和C组综合应答率分别为65.8%、83.5%和39.6%,B组最高(P<0.05),C组最低(P<0.05);随访结束时A、B和C组综合应答率分别为36.2%、54.4%和42.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病毒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tyrosine-methionine-aspartate-aspartate,YMDD)变异率A组低于B组(10.5% vs.26.9%,P<0.05)。结论: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疗法可减少病毒变异,但疗效与拉米夫定或干扰素单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 拉米夫定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脊髓内γ-干扰素样免疫反应阳性物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格 杨佐君 +3 位作者 段慧琴 高立云 穆祥 李育良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对大鼠脊髓内γ-干扰素(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物质表达的影响,探索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脊髓内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结果:电针刺激“足三里”后,免疫抑制加...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对大鼠脊髓内γ-干扰素(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物质表达的影响,探索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脊髓内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结果:电针刺激“足三里”后,免疫抑制加电针组大鼠脊髓内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免疫抑制组在背角内的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部位无明显变化;电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可提高脊髓内IFN-γ样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的表达,针灸可能以IFN-γ为介质激活神经免疫调节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 干扰素/针灸效应 干扰素/代谢 脊髓/代谢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一东 叶丰 +4 位作者 周晓琳 宋友金 冯芳 谢迎春 庞兴学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干扰素 聚乙烯二醇 利巴韦林
下载PDF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被引量:9
18
作者 游晶 庄林 +7 位作者 唐宝璋 扬惠 扬微波 李武 张宏丽 张艳梅 张禄 严绍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88-391,共4页
目的评价IFN-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两者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 HBV DNA及HBeAg阳性的CHB患者215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IFN-α和胸腺肽联合治疗,IFN-α3~5MU,1次·d^1im,15d后改为隔日一... 目的评价IFN-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两者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 HBV DNA及HBeAg阳性的CHB患者215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IFN-α和胸腺肽联合治疗,IFN-α3~5MU,1次·d^1im,15d后改为隔日一次im;胸腺肽100mg,1次·d^1静滴,1mo后改为20mg,1次·d^1im,疗程6mo,B组单用IEN-α,疗程6mo治疗结束后随访6mo,观察两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志(HBVM及HBV DNA)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A组中81例(63.3%)ALT恢复正常,而B组仅43例(49.4%)正常,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70%HBV DNA阴转,59.4%HBeAg阴转,56.3%为近期完全应答(ALT复常,HBV DNA及HBeAg均阴转),B组分别为63.2%,48.3%和46.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6mo,A组有65.6%ALT复常,68.8%HBV DNA阴转,66.4%HBeAg阴转,62.5%为持续完全应答;而B组则分别为31.0%,40.2%,37.9%和27.6%,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结束时已产生生化学和(或)病毒学应答的病例,随访期间A组有22.2%ALT又异常,23.3%HBV DNA再转阳,13.2%HBeAg再转阳,B组则分别为44.2%,41.8%和31.0%,B组生化学和病毒学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无应答的病例中,随访期间A组有44.7%ALT复常,50% HBV DNA阴转,36.5% HBeAg阴转,而B组分别为6.8%,9.4%和8.9%,A组的生化学和病毒学滞后应答率显著高于B组,两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过程中,A组除出现与IFN-α治疗相关的初期副反应外,未发现其他副作用。结论 IFN-α与胸腺肽联合治疗CHB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抗病毒效果好,明显优于单用IFN-α组,大大提高了IFN-α的远期疗效,使复发率明显降低,是CHB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然,62.5%的持续应答率远非理想效果,需要继续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治疗应用 乙型肝炎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干扰素α治疗丙型肝炎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剑 李春霖 +3 位作者 吕朝晖 巴建明 陆菊明 邵迎红 《传染病信息》 2010年第4期239-241,共3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α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5例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门诊确诊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干扰素α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每3个月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水平。结果治疗前62例甲...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α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5例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门诊确诊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干扰素α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每3个月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水平。结果治疗前6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3例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者给予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其中治疗前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高者32例(32/62,49.2%),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高者19例(19/62,29.4%),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均为阴性。治疗1年期间5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6例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其中4例TRAb阴性者继续使用干扰素,另2例TRAb阳性者停用后随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2例出现亚临床甲减,经左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原有3例甲减替代治疗者均完成1年治疗。结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改变不是影响继续治疗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肝炎 丙型 慢性 甲状腺
下载PDF
甘肃地区HCV血清分型与基因分型及干扰素抗体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青锋 郭振华 +3 位作者 肖萍 杨彦麟 熊亚星 岳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612-614,共3页
目的(1)对甘肃地区198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进行血清分型和基因分型,并加以比较分析。(1)对36例应用哌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进行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的测定。方法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基因分型采用型特异性... 目的(1)对甘肃地区198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进行血清分型和基因分型,并加以比较分析。(1)对36例应用哌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进行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的测定。方法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基因分型采用型特异性PCR法。结果(1)血清学分型率为53.03%(105/198),其中血清1型占48.57%(51/105),血清2型占36.19%(38/105),混合型血清(1+2)型占15.23%(16/105)。基因分型率46.46%(92/198),其中基因Ⅱ型占46.74%(43/92),基因Ⅲ型占36.96%(34/92),混合型基因(Ⅱ+Ⅱ)型占16.30%(15/92)。(2)22例接受哌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中,血清1型15例,占68.18%,血清2型3例,占13.64%,混合型血清(1+2),占18.18%。22例患者中有12例产生了干扰素抗体,占54.55%,其中血清1型7例(58.33%),血清2型3例(25.00%),混合型血清(1+2)2例(16.67%)。结论(1)甘肃地区丙型肝炎为血清1型,即基因Ⅱ型为主,其次为血清2型即基因型Ⅲ和血清(1+2)型即基因(Ⅱ+Ⅲ)型。(2)丙型肝炎血清学分型和基因分型具有良好的符合性,可以用于临床丙型肝炎分型。(3)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体的产生率为58.33%,对临床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效果影响并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血清分型 基因型 干扰素 抗体 肝炎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